聚焦“三个主体” 决胜脱贫攻坚
2019-11-07杨少军刘学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委办公室
杨少军 刘学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委办公室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围绕干群、农户和村集体“三个主体”,聚焦短板,落实重点举措,推动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照泰州市人均年收入7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5万元的脱贫标准,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由2016年初的10678户、15974人减少至387户、538人,经济薄弱村由2016年125个减少到20个,脱贫率分别达到96.64%、84%,其中16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
压实肩上重任,干群向一线冲锋
落实“三级书记”负责制。成立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分管书记(区长)为副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姜堰区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责任清单》,明确镇、村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和镇街党政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做到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形成了区、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抓扶贫的格局。
完善挂钩帮扶机制。完善区四套班子成员联系、机关部门挂钩、党员干部结对的“三位一体”挂钩帮扶机制。近三年来,区四套班子共落实产业帮扶和民生实事项目154个、帮扶资金3500万元。60个市级机关部门、87个区级机关部门分别落实帮扶资金3742.4万元、1586万元。市、区、镇1万多名党员干部与低收入农户结对,捐助帮扶资金1000万元。
发挥基层带头人作用。推进“雁阵培育计划”,重点建好乡贤能人、新型职业农民、村干部三支队伍。乡贤能人队伍建设实施“新乡贤回流”工程,出台“三水田园英才”政策,有效破解土地、户籍、医保等制度障碍,吸引了一大批新乡贤回乡创业、引领农民脱贫增收。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坚持示范引领、典型带动,开办“三水致富经”论坛,让更多低收入农户掌握科学种地技能,每年培养1100多名职业农民。加快村干部队伍建设,选派到村任职“第一书记”,加强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推动实施“党建富民项目”,鼓励村干部带头领办或引进致富项目,出台考核奖惩和政策保障政策,调动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拓宽帮扶渠道,农户向小康迈进
加强精准识别。加强扶贫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完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动态调整机制,对清退户、返贫户、新增贫困户和已脱贫户定期开展“回头看”,杜绝“漏贫”“假贫”“被脱贫”等情况发生。建立阳光扶贫监管平台,及时做好数据录入工作,做到全面核查、精准锁定、有进有退,切实将全程留痕、精准管理贯穿帮扶工作始终。
鼓励创业就业。结合大走访大落实活动,坚持扶贫与扶智、扶技相结合,对低收入农户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就业创业帮扶,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想方设法送岗下乡、送信息上门。2018年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8897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850人;大力宣传“创业富民30条”政策,排出一批“短平快”微创业项目,引导农户“种高产田”“栽摇钱树”“养发家畜”“开脱贫店”。2018年发放农民创业担保贷款1.41亿元,连续三年实现20%以上增长。
加强政策托底。在“逐年提高低保五保补助标准,确保应保尽保”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四类特殊贫困群体:针对危房户,加大危房改造力度,2016~2018年累计改造1116户,发放改造补助资金1509.1万元;针对因病致贫户,用足基本医疗精准扶贫、健康扶贫补充保险政策,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制度,2018年、2019年分别投入292万元、321.3万元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购买健康扶贫补充保险,切实减轻困难群众看病负担;针对困难入学户,落实教育扶贫政策,2016年以来资助贫困户、低保、孤儿及残疾等困难家庭学生44584人次,发放助学金3387.7万元;针对突发受灾户,发挥全区16家慈善机构作用,众筹公益资源,拓宽专项救助渠道,帮助渡过难关。
提升造血功能,村集体向增收发力
做好资产收益文章。通过压缩部门“三公”经费、上争资金等方式,筹措8900多万元在科技园区、农业园区、装备园区等重点园区投资建设标准厂房,按照每年10%的收益返还经济薄弱村,年收益达到1085.3万元,共分配到137个村,村均近8万元。搭建为农服务平台,帮助38个经济薄弱村建设为农服务综合体,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共为经济薄弱村增收近400万元。
做好产业扶贫文章。投资400多万元在白米大安和蒋垛许桥兴办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制定产业扶贫项目贷款贴息办法,通过“村支部+合作社+基地+低收入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激发和调动更多群体参与产业发展,两个项目均已投产,预计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左右。在试点基础上,以扶贫增收项目建设为重点, 2018年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3200多万元,帮助55个村发展产业项目28个,每村预计增收超过5万元。
做好改革增效文章。在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其中桥头镇小杨村通过确权颁证工作,整体盘活农村闲置农房18户,成功打造“小杨人家”乡村旅游点,并引进文旅公司发展乡村民宿。2019年与其他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联合举办了“堰上花开”乡村旅游节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直接收入超过150万。
做好村企共建文章。在白米镇装备园区开展政企合作试点,借助企业资源和自发自用优势,合作共建扶贫光伏电站,投资420万元的600千瓦的康普光伏电站已建成,年形成效益近40万元,直接受益3个村。在此基础上,在大伦、梁徐、张甸等镇推广试点经验。支持与企业合作发展农村电商、民宿旅游、社会化养老项目,村集体平均增收20%以上,为集体增收、农民致富注入新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