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以16排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价值
2019-11-07刘鹏
刘 鹏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贵州 六盘水 553400)
急腹症属于妇产科临床特有的疾病,该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且临床危害较大,研究发现,发病原因通常为患者的盆腔、腹腔及腹膜脏器出现恶性病变,导致患者的腹部出现剧烈疼痛,患者在发病后,通常表现为:腹部疼痛、病情严重等明显特点,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很可能危及患者生命[1]。对于急腹症患者而言,临床最常采用的诊断方式为腹部B超诊断,该方式可以检查出患者腹部创伤类型,但研究表明,诊断效果较为普通,且误诊率及漏诊率较高,临床诊断时多数患者不予以采纳,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围绕16排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价值展开讨论,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自2017年05月—2018年06月接收的78例急腹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入选标准:(1)本次纳入患者经检查,均符合急腹症的临床诊断标准;且伴有腹部明显疼痛及阴道出血症状;(2)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心、肝、肾等严重器官病变患者;(2)存在认知障碍或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3)依从性较差的患者。观察组年龄19~70岁,平均(44.5±5.7)岁,病程1~24h,平均(12.5±8.7)h;对照组年龄20~71岁,平均(45.5±5.9)岁,病程1~24h,平均(12.5±8.7)h。通过对比上述资料,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腹部B超检查,仪器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西门子公司,型号:SC2000),将探头频率调整为:4.0MHz,同时告知患者饮用水至膀胱充盈量为:150ml。检查开始前,要求患者呈仰卧位,双手平展,并在探头表面及腹部涂抹耦合剂,采用纵向扫描及扇形扫描患者子宫宫颈位及四周,扫描时将探头向下倾斜,并观察患者子宫及子宫附件、宫颈及盆腔等具体情况,扫描时可进行多次扫描,待呈像最清晰时保存图像。
观察组采用16排CT诊断,诊断仪器选择16层螺旋CT(产自德国,型号TOSHIBA Aquilion 16),诊断开始前,将电流参数设定为300mA,电压参数设定为120kV,层厚设定为1.25mm,层宽设定为2mm,要求患者呈仰卧位,扫描患者膈顶至耻骨间部位,且扫描时将转速限制在0.6s/r。扫描过程中要求患者屏气,扫描部位自膈顶向下腰椎下缘处,停止部位至耻骨联合处;扫描结束后,上传扫描结果至工作站[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确诊、误诊、漏诊,其中确诊人数越高,误诊、漏诊人数越少,说明检测的越准确。对比两组影像学病理检出率,其中影像学病理包括:急性盆腔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n(%)来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取χ2检验,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诊断准确率对比(例)
2.2 影像学病理检出率
观察组影像学病理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影像学病理检出率对比[n(%)]
3 讨论
急腹症属于临床常见的疾病,有研究显示,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急腹症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3]。急腹症患者在发病后,腹部会出现明显疼痛,且伴有出血症状,该病发展迅速,且病情恶化快,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急腹症患者而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采用16排CT诊断急腹症患者,观察组诊断准确率94.87%高于对照组71.79%,P<0.05;观察组诊断出急性盆腔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概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16排CT对急腹症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腹部B超属于临床中常规的诊断方式,该检查方式可以针对患者下腹进行多方向扫描,对患者的病变位置具有较好的分析作用,但是诊断方式分辨率较低,临床效果并不理想。而16排CT诊断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项诊断技术,诊断时主要是借助超声波对患者腹部进行检测,该方式诊断时耗时较短,不会对患者机体系统造成伤害,同时,它可以采用灵敏度较高的探测器进一步分析患者腹部具体情况,确定病理类型,该诊断技术既简单又快捷,具有极高的分辨能力。
综上所述,采用16排CT诊断急腹症患者,既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又能准确检测出患者腹部创伤类型,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