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法治新闻传播的问题与策略

2019-11-06刘婕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1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自媒体

刘婕

【摘要】本文以“奔驰车主维权”为引,结合微信大数据和媒体观察,研究法治新闻在微信中传播呈现的发展与问题,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就法治新闻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创新传播进行论述。

【关键词】社交媒体;法治新闻;自媒体;慢新闻

1. 引言

法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有关立法、司法、执法、普法、守法和各行各业、社会生活各方面与“法”有关的新闻报道。法治新闻传达的信息往往是显著和反常的,更多以故事性的新闻出现,因此无论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平台,对受众的吸引力较强,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受众。

据微信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微信平均月活人数达到10亿,70. 2%的用户表示,过去一年要比往年更多地使用社交应用看新闻,微信成为新闻传播的渠道和用户获取新闻的来源;微信是一个开放平台,经过注册审核后,专业媒体账号或个人、团体注册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自媒体账号都可以发布信息。作为微信的一项重要功能,微信还是新闻生产的空间,微信公众平台共汇聚了超过1000 万个公众账号,日提交70 万条群发消息。

在社交媒体中,微信具有双向交流互动的特点,传播主体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互动是建立“契约”后强制送达,不限长度的推送文章使法治新闻在微信中的传播完整度更高,公众能更清晰地把握事件的脉络和进展情况。

2. 案情梳理

4月11日,一则“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的视频在微博开始发酵,女车主花20万首付在西安利之星4S店购买一辆奔驰车,未驶出4S店就发现发动机漏油问题,车主多次找4S店协商,在接连被4S店拒绝退款、换车之后,提出只能更换发动机,女车主被逼无奈,爬上引擎盖哭诉。视频在网络引发网友强烈关注,随即西安市有关部门介入调查。16日晚,女车主和西安利之星汽车有限公司达成换车补偿等和解协议。根据清博大数据,4月17日各平台相关文章数量达到顶峰。

3. 微信传播问题

笔者把4月11日事件在网络发酵至5月5日奔驰4s店被处罚、舆论平息作为观察时间,使用关键字“奔驰+女车主”在清博大数据平台筛选微信文章,对51027篇文章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3.1 自媒体账号情绪化引导

由于自媒体没有新闻采编权,所以自媒体新闻中消息较少,评论居多。在样本数据中,31%文章流露出负面情绪。比如情感类自媒体账号“晚睡”发布的原创10W+文章《女研究生撒泼式维权大获全胜!文化人最大的错,就是跟流氓讲道理》措辞极端,贩卖女性身份获取流量;汽车类自媒体“汽车执行者”在原创文章中断言“中国奔驰销售服务公司资本混乱、利欲熏心的资本家们早已把产品和服务丢在脑后”,放大阶层差距,引发阶层焦虑和不满,挑唆用户的公平正义感等。

急剧增长的自媒体在助力深化公民知情权的同时,也对专业媒体的舆论引导造成了干扰和混乱。强烈的流量需求和经济盈利的目的使得自媒体的传播重点偏移,捕捉用户的负面情绪点并大肆渲染,用户在自媒体包围中陷入恶性循环,而非用新闻报道的力量进行法律知识探索,从而推动事件发展和制度革新。

3.2 专业媒体控制评论

专业媒体遵循合法守序的原则,抓住时机,在事件发酵第二天及时、准确、真实的报道新闻事实,新京报评论发布《女硕士爬奔驰上哭诉,消费者维权只能“大闹大解决”?》评论文章获得2万阅读量。文章下方的留言区只有寥寥8条精选用户留言,留言数量与阅读量比例失调。

专业媒体精选评论的行为虽然降低了不当言论的比例,但同样也降低受众参与话题讨论的兴趣,限制了法治新闻的影响力,不利于增加用户黏性,培养忠实用户。

4. 传播建议

为了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专业媒体与自媒体立足新媒体平台的特点,专业媒体发挥资源优势,自媒体积极引导用户注意力,形成全网监督氛围,合作扩大法治新闻的影响力。

4.1 与用户建立和谐互动关系

微信法治新闻的传播特点之一是互动式传播,专业媒体在了解民意的基础上,积极掌握话语权,从而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普及正确的法治价值观。媒体需要允许并鼓励用户对新闻事件的补充和评论,在互动讨论中,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参与进来,以不同的立场和专业角度对法治新闻事件解读和内容生产,传递法治资讯,普及法律知识、增加法治新闻的深度,促进公平正义。

4.2 丰富新媒体元素

微信平台新闻传播形态更加多样,媒体需要积极利用可视化新媒体元素提升新闻的审美形态,通过文字、图片、漫画、动图、表情包、三维动画、短微视频、图表等形式打造高美感,加强效果呈现,提升用户在阅读新闻时的参与感、体验感和乐趣。新华网评论文章《油漏了,别把良心也“漏”了》采用漫画形式,黑色书法字体中,把“漏”字偏旁“氵”的第一个点改为奔驰的标志,底部的雨字部分改写成“4S”并标红 ,寓意直接指向奔驰4S店漠视消费者的行为。

4.3 寻求差异性打造慢新闻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和报道“唯快不破”,媒体容易走入虚假新闻误区,同时面临媒体公信力的危机。慢新闻是通过对热点新闻事件的多方调查,选取适当的报道角度和维度,全方位、深层次揭示新闻事件来龙去脉的高品质新闻报道,旨在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唤起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深沉反思。晚一步推送热点不等于失去关注度,快时代新闻扁、平、浅的特征下,寻求差异性成为媒体未来生存的制胜法宝。法治新闻有严肃性、程序性的特点,因此用户需要媒体在充分挖掘真相的同时,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和政策,或者对反转事件进行全方位回顾梳理。

凤凰评论4月19日发布文章《西安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全纪录》,以时间为线索,详细梳理车主付款购车到消费者协会召开座谈会的过程,回顾各方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形成一张竖行时间图表,帮助读者迅速厘清事件经过,降低阅读成本。在浅层次快新闻的传媒大背景下,兼具深度和真实性的慢新闻报道更能够脱颖而出,赢得受众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 微信数据报告. https://szsupport.weixin.qq.com/cgi-bin/mmsupport-bin/getopendays

[2]廖冲.自媒體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5):101-102.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自媒体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