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研制度要有自己的坚持和自信

2019-11-06丛立新

人民教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教研活动

丛立新

一、教研机构要对自己准确定位

近年来,有关基础教育教研系统的研究逐渐活跃,各种各样的资料陆续被发掘和梳理。比如,关于这一系统的萌芽有可能突破原来的认知,上溯到民国时期。同时,几乎所有人都同意教研组织成为全国性基础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形成比较成熟的运作机制及其规范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渐实现的。教研组织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功勋卓著,按照我们“穷国办大教育”的传统,如果没有教研组织一以贯之的坚韧努力,如今的成就和质量都是不可想象的。

毋庸讳言,近70年来,围绕教研的话题始终纷争不断,有时宏大沉重,有时繁复琐细。就如,在教育科研大规模进军中小学的今天,教研组织与教育科研是什么样的关系?如果说不同,根本区别在哪里?如果一样,又何必花开两朵?再如,考试、分数、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与压力早已成为全社会的“痛”,而教研的常规活动却与这些难以分割、瓜田李下。对此,教研组织究竟应该如何自处?争论了几十年,也没有说清楚。代价呢,便是教研组织在现实中的缩手缩脚、进退失据。说起来,教研组织对于教学质量的关心及追求当责无旁贷,在现实中却每每显得名不正言不顺,理不直气不壮。

教育科学研究与教研组织的任务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却一定是无法取而代之的。对分数的畸形追求、与学生为敌的考试、不合理的学习负担,教研系统有责任有义务加以抵制,而不应被其绑架,不能因为顾虑和避讳而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于无法将自身提高教学质量的潜力发挥到最大限度,不能不说,这实在是基础教育的损失。因此,我们应澄清思想,不忘初心,坚持教研的制度自信。

二、教研服务于人类最复杂的活动

最近,英国剑桥大学和英国广播公司基于牛津大学的相关研究系统分析了目前365种职业未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比率,结果显示:电话推销员为99.0%,打字员为98.5%,艺术家为3.8%,音乐家为4.5%,建筑师为1.8%,科学家为6.2%,教师职业与酒店管理者并列,为0.4%,被取代率最低。

究竟是什么因素令教师职业具备如此高比例的不可替代性呢?解释自然是多样的,其中之一,恐怕仍然会归结为教学活动的复杂性。教师职业涉及的行为林林总总,但最为核心的便是教学,离开教学,也就没有所谓教师职业。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不吝笔墨,对教师职业及教学活动给予了一以贯之的赞美和解说,但真正称得上专门化且科学化的研究,也不过是几百年的时间。维果斯基从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即所谓的意识来研究教学,在他看来,教学是人类特有的成人与儿童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以语言符号为对象,同时借助语言符号特别是书面语言实现合作。通过教学这种合作,青年一代才能实现在日常活动中无法达到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尤其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

在教学活动中,外显的、直接可见的是各门课程的系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内隐的、无法直接可见的是学生多样、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其中以符号系统为对象和工具的抽象思维是人类独有且最为高级的心理活动,其发展也是价值最高的。维果斯基一再强调,以书面语言为工具的精神活动是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的核心。诚如卡西尔所说的,人是符号动物。也就是说,即使个体天分出色,离开教学这种成人与儿童的合作,就无法掌握符号系统,无法达到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

这种内隐活动的存在早已为人们所发现和承认,并且人们为了洞悉这一隐秘殚精竭虑,形成了无数流派,获得了海量成果。然而,却远远没有“真相大白”,“黑箱”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黑箱”。我们仍然不清楚当学生在教学中学会一个词、理解一个公式时,他们心灵最深入、最隐秘之处所发生的一系列活动究竟是怎么样的。所以,教师不可能像工程师那样严格凭借详细精确的图纸施工,也不可能像药剂师那样参照病理实验的确定结果配药。在教学中,教师是需要在诸多细节或原理不甚明了的情况下作出反应和决策的。可以理解,他们该是多么希望得到支持和帮助,而教研系统的独特价值和巨大能量就在于此。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层面,将累积的大批丰富、成功的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和分析概括,形成富有操作性的种种方案,在教研组织各个层级多样化的教研活动中,为广大教师分享、交流、磋商。当然,所有这些也只能是备用的“草案”,最终还需要教师依据自己和学生的具体状况调整和决定,但这些“草案”的价值毋庸置疑。

即使将来有一天,我们终于能够洞悉学生“理解”“掌握”的心理和生理过程,教学就能够如同物理和化学过程那般精密、严格操作了吗?也未必,毕竟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和作用。

由于教学迄今为止仍然保持着的“黑箱”状态,由于参与活动的教师与学生均为有意志有情感的独立个体,当然更由于教学是“人”培养“人”的事业,等等,说教学是人类最为复杂的活动当之无愧。服务于这一活动的教研,以有别于纯粹理论研究的方式,孜孜以求的是质朴、实在、直指课堂的各种教学方案(途径、方式、方法等)。某种良好的手段、方法或者形式应当怎样应用?需要哪些条件?适用范围如何?也许并不能够在理论上作出彻底、根本的解释——毋宁说这本非教研组织的任务而是教育科研工作的职责,其实效早已为70年的基础教育实践所反复证明。饶有意味的是,如果对那些在教研活动中得到普遍认可的方案加以分析,多半会发现,其精神实质与现有的教学理论是高度吻合的。

三、立足根本面向未来

纵览教研组织的发展历史,有几个十分鲜明的特征,无论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也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不变。因此可以说是教研的根本所在,那便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阵地,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追求,以学科为背景展开各种活动。这应该是教研组织能够在并不理想的历史条件下生存下来并且越来越为人们所看重和珍视的基本依据。为什么?就是因为这样的根本所在,的的确确能够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更具体地分析,这样的根本所在不断提高着教师专业化的速度和质量。众所周知,离开他者的帮助、外力的介入,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便只能依靠从教者个人的经验和反思,很难摆脱缓慢、蹉跎之弊。教育培训与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成长价值非凡,却仍然与教师的日常工作存在相当距离。优秀教师不可能直接从培训中产生,出色的教育科学研究者也未必能够驾驭课堂。恰恰在此,教研独具优势,无论在哪一级,教研都是与教师日常的教学实践同步行进,无论什么形式的教研活动,都针对教师正在和即将面对的教学,因此能够给予他们专业化成长中最直接的帮助。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重点难点解析中,教师不是在单枪匹马奋斗,而是群体协同合作。

一方面,教研活动是在同质教师群体中展开——相同的科目、相同的年级,另一方面,教研活动又是在异质教师群体中展开——不同的资历、不同的教学风格。毫无疑问,这种兼具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群体活动令背景迥异的每个教师从中受益:寻求帮助、获得支持、沟通思想、分享经验、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一项有吸引力的创意,一桩生动有趣的实例,一个富于启发的比喻,一道设计巧妙的习题,一份周密严谨的教案……通过各级教研组织便可以成为普遍性的优质教学实践。反过来,容易出现的差错,经常产生的误解,难以察觉的混淆……也会在教研活动中得到警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避免或者降低。就此而言,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是幸运的,从入职开始至告别讲台,教研组织始终与他们一路同行。

教研组织的根本所在,对思考和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颇有启示。在教学领域,理论与实践这一关系似乎特别紧张,抱怨理论“不中用”与指责实践“经验主义”的声音同样不绝于耳。毋庸置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是径直的,就如布迪厄所说过的,实践不可能遵循理论家所设想的那种逻辑,也常常不可能按照行动者事先的规划去行事。在教学理论的抽象概括与实践的丰富多变之间,曲折幽微,存在着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说教研组织是二者的中介,可能仍然是简单了,但教研组织的存在的确提供了观察和思考这一关系的独特视角。一项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确可能揭示出教学的某种规律性,但未必能够自动生成良好的应用手段或方法。而教研组织所提倡和推崇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背后一定存在着规律性,又何尝不是蕴含着极高价值的教学理论研究对象?相信教研组织的健康成长对于透彻了解这一关系终将是大有裨益的。

当前,教研组织要直面的除了前面所说的长久存在的困惑以外,其实还有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本来在教研组织中处于弱势的农村地区,随着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与设置的冲击,显得更为脆弱,已经引起许多人的担忧。再如,让人喜忧参半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成长,在步入课堂时还有许多值得琢磨和尝试的地方……盼望也相信,教研组织能够在日后的成长中越走越好,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責任编辑 钱丽欣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教研活动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活动随手拍”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对策分析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