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工作引领下的乡村治理经验探索
2019-11-06苏海洋
苏海洋
摘 要:乡村治理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引领,必须以基层党建工作为指导。以梅州蕉岭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诞生地九岭村和齐鲁样板示范村济南章丘三涧溪村为例,探索了基层党建工作对乡村治理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九岭村;三涧溪村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4-004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D262.3 文献标志码:A
20世纪初期,围绕乡村问题的著作开始问世。“村治”的涵义不断丰富,由村民自治到村级治理,再到乡村治理[1],乡村问题研究范围不断扩展。无论是“县政”的宏观战略指引,还是“乡派”的中观指导辅助,乡村治理格局的形成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带动群众进行微观实践来完成。
十九大代表徐文坚和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高淑贞分别是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和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的党支部书记。徐文坚曾创建过一家建筑公司,高淑贞曾经是一名人民教师。在上级部门恳谈与举荐下,两人“临危受命”,凭借着强大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个人魅力,带领村子由以前的穷村、乱村,发展成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国家级示范村。
1.1 民主议事推进村级决策科学有效
完善议事决策程序,激发干部与群众创新创业活力。徐文坚每周组织召开班子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党群联席会议,凡是重大事项,都要经过“两联席会议”商议才能决定。村务监督委员作为沟通村两委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对村级各项议事程序进行审核与监督,努力打造阳光村务。引导群众成立理事会,在理事会上建立党支部,由党员担任理事长,让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筹资筹劳,投身新农村建设。
推出村“两委”干部集体坐班制度,明确班子职责分工,建立每周例会制度,集中研究村级具体事务。设立村民意见收集箱,不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邀请村民参与分析村庄发展问题,实行“听、商、议、决、评”民主决策机制。建立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制度,将村干部补助待遇与工作绩效紧密挂钩,有力破解基层组织的“懒政”“怠政”问题。激发村干部间的良性竞争行为,提升了班子整体“战斗力”。
1.2 传承红色基因,打响红色品牌
九岭村是蕉岭县首个中共支部诞生地,继承了九岭村光荣的苏区革命历史传统,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徐文坚利用九岭村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带领全体村民积极加入到创建红色品牌的实践中,建立了客家红文创体验中心和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精心打造红色教育课程。目前,九岭村被确定为广东省委党校“干部教育学院现场教学点”、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梅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1.3 党群合作,有效改善村风民风
九岭村党组织“三强四带”工程,对党支部书记的政治素质、驾驭能力和服务意识等方面提出较高要求,对党员在落实农村政策法规、维护社会稳定、依靠科技勤劳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等方面提出要求。为各党员设岗定责,明确党员职责,夯实组织基础。党员现场表态、晒承诺,充分发挥榜样作用,自觉接受村民监督,有效改善了村风民风。
推行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累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上百个,强化了党群關系。组织老党员、有公心的长者、热心村级事务的村民及各小组党员等,组成村民理事会,既发挥了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也调动了基层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
1.4 “主题党日+”搭建能力提升平台
九岭村党组织通过推行每月1次的“主题党日+”模式,搭建能力提升平台。首先,做实“规定动作”。定期组织党员开展集中学习,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章党规、重温入党誓词等,强化党员教育。其次,做活“主题党日+”载体。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以“室内+室外”的原则,开展志愿服务、外出考察和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再次,开展“三谈两轮”活动。“三谈”即党员轮流谈活动体会、老党员谈好家风好传统和党建热点大家谈,“两论”即论村级重大事项和评论党总支班子近期工作成果。搭建能力提升平台,进行意见反馈与交流,有利于增强党组织内部凝聚力。
1.5 打造服务型党组织,推进社区和谐发展
1.5.1 推行党员联系群众制度
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群众幸福感,构建和谐社区,是推动九岭村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按自愿和就近原则,合理安排党员包片、包块,联系服务群众家庭。党组织每季度进行小结,对表现出色的党员进行表扬。实行为民办事“挂销号”制度,每年每位党员挑选待办民生实事3件以上,明确“销号”时间,并将落实进度及时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1.5.2 提升服务水平
确定每周五为支部服务日,安排党组织委员担任兼职工作人员,提供党务方面的服务。聘用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党员为专职工作人员,强化党在服务站的领导核心地位,切实将服务站提升为党员服务群众的先进平台。
1.5.3 开展党员“三个一”行动
九岭村在党员群体实行“精准负责制度”,发动党员带头实施认种一棵树、认扫一条路、认管一条圳的“三个一”行动。树立党员榜样,利用滚雪球效应,带动群众在“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的村庄人居环境改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切实打造天清水绿、鸟语花香的优良生态环境。
2 三涧溪村党建引领的乡村治理实践
2.1 成立“五老”调解会及监督委员会,协调干群关系
群众广泛参与,是三涧溪村治乱治穷的法宝。高淑贞知人善用,牵头成立以退职老干部、老党员、老退伍军人、老工人以及在村中有威望的老年人为主的“五老”调解会。在面对村庄发展过程中涉及群众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处理时,“五老”调解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监督委员会成员不局限于各村民小组推荐产生,而是实行动态组成。主动接纳对村庄发展有强烈参与意愿的群众,培养他们成为为乡村发展出“金点子”的人。村里大小事务必须经监督委员会审核通过才能执行,有利于平衡各利益群体的关系。
2.2 利用“看水浇地式”矛盾排查法,建立责任体系和平安建设管理体系
高淑贞认为,一个村庄又穷又乱是由于村干部工作不到位,或者是村庄发展存在问题和矛盾冲突。因此,高淑贞去每一户群众家中了解情况。她了解到干群矛盾、邻里纠纷等大小矛盾对村庄发展有着影响不一的制约作用。通过与党员群体讨论,建立了“看水浇地式”矛盾排查法。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建立“众”字型矛盾排查责任体系和“家”字型平安建设管理体系,党员干部对具体矛盾问题进行究因和化解,及早掌握全村各种矛盾问题,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2.3 实行“五步议事法”制度,进行民主管理
针对群众所关心的村庄集体经济、产业和用人等问题,三涧溪村党组织采用“五步议事法”,按照“党群提出建议—支部提出方案—‘两委商议—上级党委政府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的步骤,进行科学决策,并在工程实施前公开招投标。对财务开支实行“两审三会签”制度,对村务实行“三事公开”制度。严格遵循民主管理程序,使九岭村民主管理井然有序。
2.4 发动“五个一”工程,提高党支部服务能力
为人民服务,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内容[2]。三涧溪村实施“五个一”工程,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其一,“一面旗帜”带动群众。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四邻互帮互助,养成良好风气。同时,进行年度评议,促进党员之间良性竞争,激发党支部服务能力。其二,“一线通”连接群众。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村干部轮值为群众提供全天候服务,确保群众需求得到及时满足。其三,“一张卡”便利群众。制定村民衣、食、住、行和日常生产事务所涉及的单位、部门以及个人的联系服务卡,便于居民及时反映诉求。其四,“一支队伍”服务群众。组织党组织中的骨干力量,组建“巾帼为民服务队”等服务组织,划分为几十个专项服务小组,免费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其五,“一个职介所”致富群众。村党组织创办农民职业培训介绍所,了解每户家庭劳动技能、经济状况,并因人制宜分别提供联系用工单位、组织岗前培训及签订用工合同等服务。
3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经验启示
3.1 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3.1.1 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
党组织在基层组织和乡村治理中居于核心领导地位。以农村“三强四带五好”建设为契机,全面进行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与服务功能,在各领域培育和树立党建示范典型。
3.1.2 加强对基层党建领导人的选拔
重视村党支部书记的“头雁”作用。采取群众推荐和优秀党支部书记流动等方式,根据村庄发展现状与特点,选拔党性强、在某领域有作为且作风优良的带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重视基层党建领导者群体的交流沟通,培养对农村农业发展有热情的基层干部和对帮扶农民与农村产业振兴有帮助的产业带头人。
在党政知识、农村产业发展和乡风治理等方面,对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和其他党务工作者加强培训,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文化素养、业务实践水平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强化村领导集体的综合素质。开设“村党支部书记论坛”,上级部门每季度组织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去各村巡回演讲,谈心得、讲体会,促进各村党组织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通过“个人自评、党员互评、群众参评”等评议环节,确定基层党建领导人和党员定级量化管理办法。
3.2 丰富村民自治与社区治理
3.2.1 提高村民自治实践能力
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完善乡村居民民主权利制度。加强村“两委”的“两学一做”教育,完善村民会议、村民理事会和监事会等“三治一体”治理机制,规范和发挥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和志愿服务队等基层组织在农村的号召力,充分调动村民自治积极性,推动形成多组织协作、多元主体协商和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乡村新社会。
3.2.2 开展乡村社区治理
完善乡村社区居民政治参与方式和利益表达机制,提升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民主决策的基本素质,逐步将其培育成乡村社区治理创新的基础力量。发挥社区民间组织服务民众和连接政府的作用,鼓励和规范村民理事会和乡贤理事会等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构建社区多元利益主体协调机制,增强社区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优化乡村社区民主自治体系。
引导乡村社区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務与社会治理,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农村社区产业升级和提升乡村社区服务水平。促进乡村经济和社区转型发展,提升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3.2.3 确立民主议事管理体系
无制度无以立“规矩”。在确立制度基础、基层党建工作者坚决执行且村民积极参与的前提下,基层协商民主才能顺利运行。因此,制定出令人信服且富有时效性的民主议事制度成为关键。村级协商往往关注家庭纠纷和邻里不和等日常小事,但这些小事更需要通过自治组织协商化解。要制定村级协商的“工作意见”和“实施细则”,构建民主协商机制,使村民真正参与到村务工作的决策中[3],使乡村治理从“自上而下”行政管治向“自下而上”协商共治转变。
3.3 持续构建乡风文明
3.3.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村庄行动,凝聚乡村文化力量。在乡村重要空间节点和交通要道等显著位置,刊播党建精神系列公益广告,利用墙绘、宣传栏等载体宣传文明新风,推动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公园、社区和校园等居民生活场景。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础上,深挖地方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将其融入家风和乡规建设中去。组织党员干部实施“乡风文明我先行”等系列活动,以“七个先行”为引领,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抵制封建迷信活动,遏制无序建设坟地和庙宇等,使民风向善、向上,实现农村“善治”。
3.3.2 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通过有效整合基层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和项目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道德牢牢占领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名人名居、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农业遗迹和灌溉工程遗产的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以文明家风促进乡风文明建設。
3.3.3 倡导诚信道德规范
大力开展文明个人和文明家庭星级评选活动,树立文明风尚榜样。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广泛开展好青年、好媳妇、好儿女和好公婆的推选活动,强化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的社会风尚。开展寻找乡村教师、医生和人民调解员等活动,开展最佳乡贤评选工作,广泛建立善行义举榜和好人榜等,深入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
3.4 提升乡村德法兼治水平
3.4.1 加强乡村德治与法治建设
将乡村道德建设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以法治规范道德理念,以德治厚植法治意识。深入探索乡土社会中的道德伦理,结合新时代创新道德教化作用,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引导群众在工作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在生活中乐于助人、遵纪守法,在家庭中尊老爱幼、勤俭持家[4]。
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注重发挥族老、乡贤和老党员的道德教化作用,重视“妇女半边天”的作用。结合弘扬时代新风和重大节庆日,加大对村规民约工作的宣传力度,总结、推广和宣传好的典型与经验。
开展普法宣传,强化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干部群众守法、知法、用法。推进乡村普法工作,建立以村干部为“教员”的普法队伍,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和依法解决问题。因村制宜,对村民加强土地、住宅、人居环境整治、精准扶贫和劳资关系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着力引领基层民众树立法治意识,鼓励和培养其通过正当法律程序和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
试行“法治委员”管理机制,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农村土地流转、宅基地权属、农村村规民约,以及城镇化推进中征地拆迁和资产划转等法律问题的解决方面,探索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3.4.2 全面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落实基层党总支书记领导、群众参与、党群协同和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按照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划分治安片区,推动治安联防工作。切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明确党员社会治理责任,确保相关资源和力量形成“组合拳”。巩固提高“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成果,切实发挥排查防控措施的化解实效,力争做到“小事及时解决,大事专项负责”,营造平安乡村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蒋永甫.乡村治理:回顾与前瞻——农村改革三十年来乡村治理的学术史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1):30-36.
[2]《执政基础建设的特殊工程——欠发达农村党支部面临的困境与对策》课题组.新农村建设中欠发达农村党支部存在的问题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6(6):71-74.
[3]李永彩.依法协商民主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21):1-2,149.
[4]高晓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