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先不要冲上去
2019-11-06柴烨
柴烨
上学期,班上来了一名新生,我们日常对话是这样的:“请小朋友自己把衣服脱了放好。”
他立马喊道:“老师,我不会。”
我说:“你学孙雨墨那样把拉链往下拉。”
他答:“我不会。”
我说:“你跟着他学啊!”
他答:“我不会学。”
接着,他就哭了。
两个月下来,我总結他有以下几句口头禅:老师,我不会脱衣服;老师,我不会穿鞋子;老师,我不会背书包;老师,我搬不动椅子;老师,你看着我上厕所……我发现这个孩子是“习得性无助”。他不管面临什么事情,第一反应就是“我不会”,试都不试,就直接放弃。
班上还有一名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表现却和他截然相反。我让他帮忙把板凳叠起来,他欣然答应,站在旁边想了一会儿,搬起一个板凳,双腿跪在另一个板凳上,就这样把所有板凳都叠了起来。我走过去说:“真不错,柴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好的方法。”
通过这两个学生的对比,我发现: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可以反映出一个孩子的思维方式。
第一个孩子总是说“我不会”,不敢尝试的孩子具有典型的固定思维特征。
第二个孩子愿意动脑思考,解决问题,他具有典型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勤于思考,勇于挑战,能在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抗挫折能力更强。所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是在赋予孩子一直往前奔跑的能力。
在进行户外混龄游戏(小中大班一起玩)时,我负责的是沙池游戏。我走过去的时候,看见孩子们已经在穿玩池沙的鞋子了。旁边的熊老师说:“柴老师,刚才好好笑哦!”我说:“怎么了?”熊老师说:“刚才一个孩子穿不上鞋子,说让老师帮忙,另一个孩子说柴老师不会帮你的,因为我们是大班了。”于是那两个孩子互相帮忙拉拉链。
我在带孩子们玩这个游戏时,一直遵循这样的原则:
1.大班孩子一律互相合作穿鞋子。
2.中班孩子我只帮忙把鞋套拉直,拉链要自己拉好。
3.小班孩子我会帮忙把鞋套拉直,拉链只拉一半,剩下一半必须自己完成。
为什么我不愿意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老师”呢?因为我越帮助,越是制约了他们的能力发展。
大班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有办法解决这件事情。如果他们习惯性遇到问题不思考就去寻求帮助,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达到目的,那么,他们就无法经历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失去了同伴之间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
中班孩子没有办法一只手绕到鞋后面拉直鞋套,于是我就只帮忙拉直鞋套,他们就可以用两只手同时拉拉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明白我只会提供支持,至于剩下的事情,必须独立完成,不能依赖老师。想玩这项游戏,学生必须付出相应的努力。
至于小班,我拉一半后让孩子自己去完成,是因为后半部分比较容易拉,孩子能独立完成。同时,我要让他在这个过程中明白,即使你最小,老师也不会什么都代替你去做,只要在你能力范围之类,甚至需要你踮起脚尖够一够的,都要自己去完成。
可惜的是,在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赋予孩子一直往前奔跑的能力的时候,家长无意识的语言和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有一名小朋友不小心把地弄脏了,我跟他妈妈说:“孩子今天吃午餐的时候,把地弄脏了……”我还没说完,妈妈就生气地说:“这孩子真是调皮,手欠。”
老师把事情告诉父母,不是为了让父母批评孩子。父母无意识评价孩子的负面语言,是十分不利于孩子自我认知发展的。
任何错误行为和失败都是孩子成长的契机,我们要理解和允许孩子犯错。孩子将地面弄脏,他的内心已经十分愧疚,妈妈标签化的评价会加深孩子的错误自我认知:你看,妈妈都是这样认为的,那我就是一个调皮、手欠的孩子。
此时,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承担。承担不只是说一句“对不起”,而是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孩子把地弄脏了,他需要把弄脏的部分打扫干净,在努力弥补自己错误行为的过程中,明白什么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做是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遇到任何问题,他都会认真对待,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终有一天要学会独自面对这个世界,自己解决所有难题,自己承担世间所有风雨。父母不可能呵护、爱护、陪伴他一辈子。
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就该在他离开自己之前,培养他的成长型思维。思维方式是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让孩子变成一个积极、有勇气的人。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流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