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阈下乡村文化扶贫体系构建与路径优化研究

2019-11-06程凤菊

现代农业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扶贫路径优化体系构建

程凤菊

【摘   要】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持续考察、研究文化扶贫的实践路线,在此过程中发现农村整体公共文化扶贫实践效益处于较低水平,与我国基础实践以及国家实践政策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文化扶贫属于我国基础扶贫工作的关键组成内容,可将其看作是对传统经济扶贫的进一步优化。由精准扶贫层面落实乡村文化扶贫措施,实现振兴乡村文化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 精准扶贫;文化扶贫;体系构建;路径优化

1  分析精准扶贫视阈下开展乡村文化扶贫体系构建的积极作用

1.1  有利于乡村落后内生动力的良好改善

我国在十八大一来高度关注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更是于2014年正式提出农村精准扶贫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就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再次补充,提出了截止建党10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所以在2020年之前我国要坚决攻破农村地区的贫困现状,打赢这场贫困攻坚战。

1.2  有利于振兴乡村目的的实现

就振兴乡村而言,其不仅关乎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而且于乡村宜居环境建设有直接影响,由此可见振兴乡村的重要性,而乡村文化振兴属于振兴乡村的关键点。要想实现振兴乡村的目的,不仅需要塑性而且需要铸魂,要给予乡村文化自信建设高度关注和重视。

2  精准扶贫视阈下乡村文化扶贫体系构建与路径优化措施

2.1  明确贫困群众切实需求,实现无缝对接目的

要想达成强化文化扶贫精准性的目的,必须落实文化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众多措施,如戏剧内容、体育器材、电影题材、图书报刊以及互联网信息等,要就不同地区、民族、性别群体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考虑。群众满意度是就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最真实有效的标准,需要将群众现实需求的实现作为基本目标,而确保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更加符合农村现状,其是落实精准文化扶贫的主要方向。比如建设乡村图书馆之后要就关乎农业发展和老百姓现实生活需求的图书进行陈列,农业技术、生活技能科普等,均直接关乎群众的日常生活,所以可将其价值最大限度发挥,于文化扶贫质量的提升有积极意义。再比如建设乡村文化活动广场时要确保选址的科学合理性,尽可能将其建设在乡村人口聚集的区域,确保可照顾更多群众。

2.2  因地制宜强化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文化扶贫策略

强化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落实乡村地区精准文化扶贫的基础与前提。就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计的建设而言,其不仅是文化扶贫的基础内容,更是保障文化扶贫得以落实的关键,所以说就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有效完善有利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式覆盖目的的实现,其属于将文化扶贫精准度进行提升的核心。近些年来民众经济收入不断提升,其对文化消费方面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并且越发迫切,由此造成乡村文化商品及服务需求种类向多元化发展的现状,其对公共文化产品以及衍生服务方面的要求均更加严格,因此乡村地区必须开展公共文化供给侧内容的深层改革。建设乡村地区的过程中要持续强化基础性文化公共设施的建设进程,确保各个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均可实现网络式覆盖的目的,将群众文化生活的持续丰富作为切入点,利用各类惠民文化设施的建设确保多样化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而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创新性和丰富性。此外,还需打破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之间存在的障碍,将乡村人口的实际分布状况作为依据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与数量规划的科学合理性,进而可实现缩短文化活动广场和居民聚集区距离的目的。利用建设基础设施提升民众基本文化消费的便捷性,确保各类公共文化活动均可顺利且有效的开展,将更多乡村人口纳入文化圈内部,提升群众文化休闲和娱乐活动便捷性的同时落实精准文化扶贫策略。

2.3  文化产业带领文化扶贫的同时提升精准性

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可将其理解为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其具有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地方文化繁荣的优势。我国乡村社会中均有众多文化资源涵盖,如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农耕文明等。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速度和深度均相应提升,其为我国文化精准扶贫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可将乡村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看作是乡村地区文化内生潜力释放的直接途径,其可发挥激活地方文化资源并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将我国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优势向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优势进行有效转变,在此过程中由文化产业发展出发落实乡村文化扶贫政策。提升乡村文化资源定位的精准性,结合乡村特有的文化资源环境与资源形式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利用文化品牌包装与宣传政策做到与当代社会文化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进而可进一步推动我国乡村地区文化产业的进步,实现乡村群众经济收入增长的同时提升其文化水平。

2.4  落实精准考核制度,突破贫困限制

众所周知,建设乡村地区的基层文化服务群体可实现优化公共文化配送机制的目的,再加上流程与保护机制的持续完善可将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给乡村群众。将围绕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作为强化乡村地区基层文化服务群体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通过增加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专业人员编制配额制度提升对返乡优秀人才和高素质毕业生的吸引力,进而可不断充实基层文化中心的人才配置。要想突破现阶段我国乡村地区的贫困现状,必须派具有高素养、强实力的优秀人才深入群众内部,由内部瓦解贫困攻坚的核心,并将其逐渐向边界敷设。此外,要就现阶段领导层相对软弱的问题进行解决,使得村党组织可将自身作用于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建设基层文化扶贫队伍时不仅需要将贫困地区文化扶贫事业的发展作为依据,还需充分考量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对其脱贫工作过程开展科学合理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其后续发展的直接依据,由此提升所有基础文化工作人员落实乡村文化精准扶贫的积极性,由侧面确保乡村文化精准扶贫的有效性。

3  结束语

由上述所言可以得知,乡村地区文化精准扶贫是我国基础扶贫政策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作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落实乡村地区文化精准扶贫政策时应当结合当地特色和群众需求逐层递进,推动当地文化振兴的同时将文化扶贫措施进行渗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达成文化水平整体提升的目的,不仅可实现乡村文化的精准扶贫,而且有利于我国社会整体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田飞,陈刚.精准扶贫视阈下乡村文化扶贫体系构建与路径优化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9,28(04):58-62.

[2] 刘淑兰,连文.协调发展理念下乡村文化扶贫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以福建省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03):127-134.

猜你喜欢

文化扶贫路径优化体系构建
“互联网+”助力文化扶贫
贵州民族乡村“文化扶贫”探析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山西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路径优化研究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