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山煤矿15#煤层掘进大巷及大巷交叉点支护设计研究
2019-11-06李张晋
李张晋
(山西兰花集团莒山煤矿有限公司,山西 晋城 048000)
1 矿井概况
山西兰花集团莒山煤矿有限公司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9 Mt/a,公司现进行下组煤水平延深项目建设,9#煤层与15#煤层联合布置,投产后进行9#煤层开采,15#煤主要构成回风系统,井底布置有主要硐室。15#煤层位于太原组一段上部,K2灰岩之下,厚1.50 m(莒补2)~7.30 m(莒6),平均厚3.86 m。煤层结构简单—极复杂,含0~6层矸石,矸石厚0.03 m(莒4、莒8)~1.16 m(莒补3),全区稳定可采。煤层直接顶板为黑灰色厚层状坚硬石灰岩,平均厚10.93 m;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铝质泥岩。该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15#煤层各巷道、硐室之间的连接主要有十字交叉等连接方式构成。根据地质报告,15#煤层顶板变化复杂,该煤层主要巷道服务时间长,断面尺寸大,故巷道两帮及顶底板煤岩体应力在15#煤层巷道开拓期间的分布规律将直接影响巷道围岩结构稳定性、巷道支护形式及支护参数的选择[1-4]。因此,有必要论证15#煤层大巷合理支护技术方案与参数,为15#煤层巷道开拓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 工作面强度测试
采用中国矿业大学岩层控制实验室CMT5000电液刚性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进行莒山矿15#煤煤块物理与力学性质试验。
在15#煤巷道中进行取样,加工成100 mm×50 mm×50 mm、50 mm×50 mm×50 mm和25 mm×50 mm×50 mm的长方体进行试验。从所取煤岩样外观上来看,15#煤煤块的受力破坏过程经历了明显的弹性变形——屈服——破坏的过程,变形量较大,基本维持在1.5 mm~2.0 mm之间,破坏后具有一定的承载性能。由测试结果可知,15#煤的单轴抗压强度为16.31 MPa,煤块的抗拉强度平均值为1.87 MPa。煤样的抗拉强度较低,煤样承受抗拉载荷能力较小。15#煤煤样的内聚力c为3.15 MPa,内摩擦角φ为18.70°。煤样的抗剪断强度较低,煤样的内摩擦角不大,可见煤样的强度也较低。
现场勘查发现,虽然巷道施工现场进行多处挑顶处理,但依然有个别破碎的较大块煤悬在顶板,存在安全隐患。现场勘查和实验研究充分证明了15#煤强度较差,容易破碎,给施工现场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对15#煤巷道进行加强支护,为巷道掘进以及煤炭生产提供安全保障。
3 大巷掘进支护方案
巷道为矩形断面,尺寸为5 000 mm×3 000 mm。因15#煤大巷服务时间长,为防止煤层风化与自燃,建议进行喷浆处理,喷层厚度为100 mm。考虑支护厚度,15#煤巷道设计掘进断面尺寸为5 200 mm×3 100 mm。
3.1 锚网喷初次支护
锚杆采用高性能螺纹钢锚杆,规格为Φ20 mm×2 000 mm,杆体采用直径为22 mm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筋,钢号BHRB400,杆尾螺纹为M22,顶锚杆和帮锚杆间排距均为800 mm×800 mm,锚杆孔直径为28 mm;采用1卷K2335、1卷Z2360型树脂药卷加长锚固,锚固长度不少于0.5 m,顶锚杆最低锚固力120 kN,预紧扭矩均在230 N·m以上,帮锚杆最低锚固力80 kN,预紧扭矩均在220 N·m以上;托盘采用拱型高强度托盘,规格为120 mm×120 mm×8 mm。
钢筋托梁采用Φ14 mm的螺纹钢焊接而成,在安装锚杆位置各焊接两段纵筋,纵筋间距为100 mm。两相邻的钢筋托梁搭接,利用锚杆压紧搭接的两根钢筋托梁[5]。钢筋网采用10#铁丝编织,网格为100 mm×100 mm,金属网搭接长度100 mm,搭接处用双股14#铁丝双股双排扣绑扎连接,搭接处必须利用钢筋托梁和锚杆压紧。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C20,配合比为1:2:2,掺3%~5 %速凝剂,初喷厚度50 mm左右,要覆盖住锚杆托盘。
3.2 锚索加强支护
在完成锚网喷初次支护之后,及时进行锚索加强支护。锚索直径为17.8 mm,锚索长度为8 300 mm,锚索采用3-0-2-0方式布置,间排距为1 600 mm×1 600 mm;孔径为Φ32 mm,采用1卷CK2335、2卷Z2360型树脂药卷加长锚固;其极限承载力为355 kN;采用高强度可调型托盘,规格为300 mm×300 mm×20 mm,并采用专用锚具与设备进行张拉、固定和切割。
顶板锚索施工完成后,进行复喷混凝土。复喷混凝土厚度50 mm,使喷层总厚度达到100 mm,并要覆盖住锚索托盘。5 m宽的大巷沿煤层底板布置,其具体支护方案与参数见图1。
1-a 5 m宽大巷断面支护图
1-b 5 m宽大巷顶板支护俯视图单位:mm图1 5 m宽大巷支护示意图(沿煤层底板布置)Fig.1 Supporting diagram of 5-meter roadway(arranged along the coal floor)
3.3 底板处理
由于煤层厚度的变化,若底板岩性较差时,建议对底板进行硬化处理,以维持煤帮的稳定及安全[6];铺底厚度为100 mm,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15。若巷道底板底臌严重时,建议对底板进行处理,可采用锚杆与锚索联合支护或自钻式内注浆锚杆进行加固。
当大巷的顶煤厚度大于2.0 m,在掘进时可维持煤巷顶板的基本稳定;当顶煤厚度小于2.0 m,在掘进时(钻爆法施工)则会出现顶煤掉落或大面积冒落现象,煤巷顶板控制较为困难。为防止顶煤掉落现象,建议采用以下措施:
1)减小掘进进尺,加强超前支护。循环进尺由2.0 m减小为1.0 m,同时可采用前探梁临时支护。
2)前探梁由Φ81 mm钢管制作,长度为4 500 mm/根,3根循环使用。
3)吊环采用Φ22 mm圆钢制作,背板为50 mm×50 mm×1 400 mm的方木,悬吊在上一循环打好的锚杆上,煤巷掘进时的超前支护结构见图2。
2-a 平面图
2-b 立面图图2 超前支护方式示意图Fig.2 Advanced supporting diagram
4 交叉点锚索加强支护技术
巷道交叉点锚网喷初次支护技术与常规巷道掘进支护方案相同,二次进行交叉点锚索加强支护。
4.1 交叉点顶锚索加强支护
顶锚索直径为17.8 mm,锚索长度沿底掘进时为8 300 mm,沿顶掘进时为6 300 mm;孔径为32 mm,采用1卷CK2335、2卷Z2360型树脂药卷加长锚固;其极限承载力为355 kN;采用高强度可调型托盘,规格为300 mm×300 mm×20 mm,并采用专用锚具与设备进行张拉、固定和切割。
沿煤层底板掘进时,在距离交叉点10 m左右的范围,两条巷道锚索布置方式均由常规的3-0-2-0布置变为3-0-3-0布置,锚索间距1 600 mm,排距1 600 mm,锚索加强支护结构见图3。
图3 5 m宽巷道与5 m宽巷道交叉点影响区域顶板锚索加强支护Fig.3 Roof anchor cable reinforcement support for affected areas at intersections between two 5-meter wide roadways
4.2 交叉点帮锚索加强支护
交叉点帮部锚索直径为17.8 mm,沿煤层底板掘进长度为6 300 mm;孔径为32 mm,采用1卷CK2335、2卷Z2360型树脂药卷加长锚固;其极限承载力为355 kN;采用高强度可调型托盘,规格为300 mm×300 mm×20 mm,并采用专用锚具与设备进行张拉、固定和切割。在交叉点4个拐角处分别布置一排帮锚索,锚索间距为800 mm,帮锚索布置见图4。
图4 巷道垂直交叉帮部锚索加强支护示意图Fig.4 Anchor cable reinforcement at the vertical intersections of roadways
在顶板与两帮处锚索施工完成后,进行复喷混凝土。复喷混凝土厚度50 mm,使喷层总厚度达到100 mm,并要覆盖住锚索托盘。交叉点施工后,若巷道交叉点变形较为剧烈、破坏严重,建议对交叉点前后10 m范围内的巷道进行加强支护,以保证交叉点处巷道围岩稳定与安全。
5 监测检验
在掘进工程中,对锚网支护定量进行抽检实验。巷道支护每隔40 m(且在喷浆覆盖前)布置3个测点,十字检查口处布置3个测点,进行锚网的拉拔力及扭矩力抽检实验,经检验顶锚杆拉拔力均不低于120 kN,帮锚杆拉拔力均不低于80 kN,预紧力均大于200 N·m。
顶板离层指示仪紧靠掘进工作面安设,布置在巷道宽度的中间,深部锚固点应固定在稳定岩层内300 mm以上,浅部锚固点固定在锚杆端部深度相同的位置,见图5。顶板离层指示仪安装后即可测读顶板离层值。孔口测读装置上所显示的颜色反映出顶板离层的范围及所处的状态,绿色表示安全,黄色表示警告,红色表示危险;显示的数值表示锚杆区内、外顶板离层值。
图5 顶板离层布点图Fig.5 Layout plan at the separation layer of roof
顶板离层指示仪监测顶板岩层锚固范围内外位移值,巷道揭露后顶板离层监测结果为:
顶板离层值在巷道围岩暴露后,随时间推移缓慢增加,但很快趋于稳定,且总的顶板离层值控制在10 mm 以内;主要以浅部锚杆锚固段离层为主,深部基本无离层。掘进过程中,对测站锚杆受力进行了现场监测,其变化曲线见图6所示。
6-a 1号观测站处锚杆受力变化曲线
6-b 2号观测站处锚杆受力变化曲线图6 锚杆受力变化曲线Fig.6 Force curve of anchor bolts
6 结论
1)现场勘查和实验研究发现,15#煤层强度低,容易破碎,给施工现场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对15#煤巷道进行加强支护。
2)15号煤煤巷掘进采用锚网喷初次支护及锚索加强支护的方式进行煤巷支护。
3)在大巷交叉点采用锚网喷初次支护技术,并在顶板和两帮进行锚索加强支护。
4)在巷道交叉点影响区域采用坑木接顶处理(范围为原巷道两侧各10 m区域),以保证巷道交叉点围岩的基本稳定及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