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联用噻托溴铵、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价值
2019-11-06祝贺赵丽敏通信作者
祝贺 赵丽敏(通信作者)
450000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1,河南 郑州
450000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河南 郑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临床治疗中属于较常见的疾病,是一种以气流受阻为特征的疾病[1],气流受阻具备可逆性,并呈进展性,临床症状以咳嗽、喘息为主[2]。COPD在治疗中,常用治疗方式为抗感染、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药物治疗,噻托溴铵、沙美特罗为常用的治疗药物[3-4]。噻托溴铵、沙美特罗联合使用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治疗效果并不显著,为了提升临床疗效,在噻托溴铵、沙美特罗治疗基础上运用氟替卡松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1月收治COPD患者62例,以双盲方式分为两组各31例。对比组男15例,女16例,年龄42~79岁,平均(60.5±2.2)岁。观察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43~78岁,平均(60.5±3.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式:①对比组采用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治疗,噻托溴铵50 μg/次,2 次/d;沙美特罗 100 μg/次,2次/d。②观察组在对比组治疗基础上联用氟替卡松,18 μg/次,2次/d。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评价指标:⑴观察两组患者最终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②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③无效:均未达到上述情况。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⑵观察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情况,包括FEV1/FVC、FEV1、FVC指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对比组治疗后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7.74%。观察组治疗后显效23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肺功能均有所改善,但对比组FVC、FEV1、FEV1/FVC水平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COPD是临床常见疾病,本病在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式为对症以及药物治疗,噻托溴铵、沙美特罗为常用治疗药物。噻托溴铵属于抗胆碱药物之一,其选择性作用比较强烈,而且对于毒蕈碱受体亚型的M1、M2、M3、M4、M5受体的亲和力较强,在使用后对平滑肌M3受体可起到抑制的作用,对支气管可起到扩张的作用,从而实现治疗的目的[5-6]。沙美特罗属于β2受体的长效激动剂,此药具有抗炎的作用,在吸入后在气道内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可改善患者喘息的症状。此外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示,沙美特罗对于肺肥大细胞释放可起到抑制作用,对吸入抗原诱发的反应可起到抑制的作用,可有效地降低气道高原反应。虽然上述两种药物在治疗中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疗效并不十分确切,为此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氟替卡松治疗。氟替卡松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学证实,基本结构为孕烷,此药物中的分子本身无活性,但使用酯化后可提升抗炎的效果,在人体糖皮质激受体中的亲和力比较强,从而实现治疗的目的。
表1 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组别 n FEV1/FVC FEV1(L) FVC(L)对比组 31 45.05±10.32 1.03±0.12 1.19±0.49观察组 31 65.42±10.31 1.99±0.31 2.69±0.4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肺功能均有所改善,但对比组FEV1、FEV1/FVC水平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采用噻托溴铵、沙美特罗以及氟替卡松联合使用治疗方式效果更佳。在COPD临床治疗中,噻托溴铵、沙美特罗及氟替卡松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