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
2019-11-06安徽
安徽 盛 刚
吴伟教授指出:“命题和考试是对已学知识、所培养能力以及核心素养掌握和具备程度的检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考试评价进行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说明,这要求教师要切实改变把命题视为“副业”的传统观念,应努力探索试题命制的基本路径,提升这一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进而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在试题命制过程中,对命题方向的把握、素材的选取、设问的设置、选项或参考答案的预设等,都是教师应该密切关注的方面。具体来说,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所有学科试题命制均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就历史学科而言,其主要指材料的来源明确、可靠、有说服力,设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作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试题命制中,最忌凭空编造数据以说明预设的结论,这样的试题不仅缺乏科学性,而且有违基本的学术操守。因此,教师在命题过程中,必须参阅大量文献或专著。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根溯源,“家国情怀”中的“国”具体指的是什么?如何从历史学科的视角释读“中国”这一名称?笔者参阅了众多资料,并以之为素材命制了如下试题。
例1.请阅读下列有关“中国”称谓起源问题的部分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伊洛之间地势险要,是周朝建都的好地方。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 年在陕西宝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代的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
——于省吾《释中国》
材料三何尊及铭文图片
图2 何尊铭文
问题:(1)从史料呈现的形态看,上述史料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追问:这两类史料哪一种更可靠?(基于部分学生的思维习惯,会回答考古实物)再追问:考古实物一定比文献资料更可靠吗?(考古实物与文献资料的史学价值要根据研究的主题来确定)
(2)在中国名称起源于“周”的问题上,文献类证据有2 条,实物类证据仅1 条,你认为哪类证据更可靠?为什么?(史料的多少固然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不是决定性的,教师也不可能穷尽关于此问题的所有史料,关键要看史料的可靠程度)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你能够得出的结论。(材料三铭文与材料一、二文献相互印证,说明早在3 000 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洛阳地区就被称为“中国”)
该题以“中国”名称考释为切入点,关注了“时空观念”素养,在材料选取上力求科学,在问题设置与作答过程中,初步培育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家国情怀”素养。但该题更适合运用于具体课堂教学中,不太适合用于测试,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旨趣。
一线教师要理性回归经典,合理选取权威专著展开主题式阅读。就中国史来说,通史是阅读的首选,如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樊树志《国史概要》、钱穆《国史大纲》、宫崎市定《中国史》、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等;也应适时关注断代史,如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杨宽《西周史》和《战国史》、岑仲勉《隋唐史》等;更要关注专门史,如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李山《中国文化史》、葛兆光《中国思想通史》等。在阅读经典时,教师要树立“博观而约取”的资源意识,“博观”是前提和基础,“约取”是方法和路径,发展学生能力和提升师生素养是根本目的。
二、新颖性
高考试题的材料一般都是学生未曾见过但又源于生活的素材。例如,2019 年全国卷Ⅰ第26 题以“拔河”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指出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盛行于唐代的原因。试题选取了经典且新颖的“新材料”,创设了“新情境”,且源于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性。
关于“中国”名称考释的新材料,如翟正文《“中国”源于彩陶文化?——立杆测影传递认识中国名称的新信息》,这是一则新颖的优质命题素材。该文指出,从新的考古资料中发现:史前时期大量彩陶的出土,提供了认识甲骨文“中”字的条件,也为“中国”这一名称及其由来提供了新的线索。众多迹象表明,“中国”这一名称起源于立杆测影活动,表面上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活动,实际上体现了对日月崇拜的意识。史前考古为教师释读“中国”这一称谓提供了新的证据,这也将丰富教师对该称谓的解读。可见,广泛且有针对性的史学阅读,是历史教师获取新颖命题素材的绝佳路径。对历史教学类期刊的系统阅读、对历史专业类期刊的专题阅读,以及对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广泛阅读,不仅可以开拓学术视野,撷取经典素材,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落到实处。如2019 年全国卷Ⅰ第24 题关于西周11 代12 位王的说法,即取材于2003 年陕西眉县发掘的一处西周窖藏中出土的27 件青铜器之一《逨盘》,该物铭文最长,连重文达370 字,记录了西周11 代12 位王的世系及8 代贵族单氏世系,是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实物资料,有力地证明了司马迁《史记》内容的真实性。类似于这样的发现及相关研究成果,教师要密切关注,并适时转化于课堂教学或日常命题之中。
三、多样性
在试题命制过程中,教师需要通盘考虑整套试卷的材料类型,力求图、文、表并茂。例如2019 年全国卷Ⅰ第28 题,以表格形式提供了“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并借此推导出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的历史表象;2019 年全国卷Ⅱ第33 题,以“15 世纪欧洲出现印书坊的城市”的历史地图入题,例证了15 世纪时欧洲文化趋于活跃的历史表征;2019 年全国卷Ⅲ第31 题,以《数他劳动强》年画入题,考查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等,这些试题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图、文、表并茂的呈现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命题中,要极力开发教科书资源,充分挖掘教科书插图中的隐含信息,将其合理地转化为形式多样的试题,以考查、培养学生全方位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四、时代性
新高考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再单纯强调知识本身。笔者在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2 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时,要求学生针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提出一个相关问题。有学生问道:既然战后世界经济体系是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我们为什么还要积极加入“WTO”和“SDR”?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出路?
笔者以学生问题为命题切入点,展开了以“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为主题的文献阅读,基本厘清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史实,使学生对这一体系有了一些新的认知,为纠正教学偏差、弥补教学价值缺失提供了理论支撑;拓展阅读了与“亚投行”“一带一路”等相关的文献,赋予了“历史”以现实意义,在彰显历史知识“时代性”特征的基础上,切实打通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隔阂。笔者也据此命制了一道材料题:
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 年10 月,中国政府和20 个亚洲国家签订了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合作备忘录。截止2015 年3 月,已有46 个国家加盟,包括英、德、法等西方大国。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评论道:这个月会被铭记,因为美国失去了全球经济体制领导者的角色。那么,亚投行的成立是否意味着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否代表着中国的全面胜利?
——摘编自王红英《亚投行: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的全面胜利?》
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并补充相关资料,尝试回答王红英的追问。(要求:资料来源明确,说理明晰,论证清楚,能够做到有理有据)
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阅读相关文献,并指出中国领导的亚投行仅仅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参与多边金融合作的“一个事件”,并非“突然转变”;亚投行在治理结构和政策上完全遵循“开放”“包容”“透明”“负责”和“公平”的原则;亚投行的商业往来都以“美元”计价;中国并不打算脱离现有世界经济体系,因为中国是当前全球经济秩序的受益者。诸此等等思考与提示,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认清现实,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
五、系统性
所谓系统性,指在试题命制过程中,要有全局意识,即从整套试卷的视角考量全卷试题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指标。效度指的是测量工具的有效程度,即测量工具是否真的测到所要测的东西,反映考试结果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意义和有用的;信度,指一次测量的可信程度,反映测量可能存在的误差,在考试中,通常使用试卷的内部一致性或者与某个作为效标的考试作为考查信度的指标;难度反映试题相对被测试者的难易程度,通常用通过率表示难度,通过率越高、难度越小;区分度反映考试或试题鉴别被测试者的水平差异的精确程度,常用高低分组的平均分差值、试题得分情况分布曲线的斜率作为区分度的指标。总之,系统性是对作为传统评价工具的纸笔测试的综合考量,涉及较多的统计学知识,本文只做粗浅罗列,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和价值。
当然,要命制出高质量的试题,教师还必须具备两大意识。
(一)《课程标准》意识
因为无论是选题与选材,还是设问和参考答案的预设,都不能出现“三离”,即“偏离教学主题”“脱离教学实际”“远离社会现实”。教师在命制试题时一定要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朱汉国教授指出:“一般来说,《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对这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评价的依据。深度熟悉《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将有利于教师在命题中把握主题、切合实际、贴近现实。
(二)“素材”意识
高考历史学科命题选材要求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这既是为体现考试的公平性,也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考量。如2019 年全国卷Ⅰ第26 题,考查主题为“牵钩之戏”,原题如下:
例3.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该题取材于徐家兴、程春喜发表于《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的学术论文《楚“牵钩之戏”考》。文章从“牵钩之戏”产生的历史背景、“牵钩”产生于楚军舟师水战、“钩拒之戏”从军中传至民间成为“牵钩之戏”、唐朝是“牵钩之戏”的鼎盛时期及“牵钩之戏”流传至韩国、日本五个部分梳理了这一民俗活动的历史渊源,详细介绍了唐玄宗积极参与并赋诗等细节。教师在日常试题命制中,对素材的选取不仅要善于选取经典文献,还要学会做好合情合理的“转化”,即尊重原著意思的同时,对材料进行调整,使学生能够“读得懂”并“感兴趣”。
总之,试题命制是中学日常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技能和教学胜任力的综合体现。高中历史教师要牢固树立《课程标准》意识和“资源”意识,戮力践行科学性、新颖性、多样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基本原则,在广泛、深入、持续的史学阅读中,撷取优质资源、设计精巧问题、梳理理答要领,让“学”“评”“教”相得益彰,合力推进师生素养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