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拿与按摩学科名称刍议*

2019-11-06谢芳芳田健材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推拿学推拿法名称

谢芳芳 田健材 管 翀 姚 斐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推拿学是现代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系统一门独立医学学科。推拿是我们的祖先在与疾病抗争的实践中,由本能的、简单的手部动作总结而成的一种手法医学。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出现了具体的手法名称及手法治疗上肢疾病的记载。推拿在历史长河中曾有过多个名称,但总以按摩或推拿最为常用。“按摩”是早期的学科名称,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记载;明代开始出现“推拿”,并逐渐作为学科名称取代按摩。此后,推拿和按摩时而相互区分,时而并存通用,至今仍存在推拿、按摩共用的现象。按法主静属阴,摩法主动属阳;推法主动属阳,拿法主静属阴。用按摩或推拿泛指一切手法、作为学科名称具有一定依据。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以“推拿”命名。作为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定名为按摩推拿学。本文旨在梳理推拿学科名称的由来与变迁,探讨名称混乱的原因,为学科研究提供借鉴。

起 源

接触是人的天性。人在襁褓时期就渴望得到亲人慈爱的抚摸,母婴皮肤接触对婴儿情感健康的重要性已为当今医学界所公认。相互间的人体触摸能给人带来身心快感,对人的健康也有积极意义。原始人在肢体受冻时,知道用摩擦取暖;在外伤疼痛时,会本能地去抚摸或按压受伤部位;在打呃、咳嗽时,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去拍打胸背部;在需要得到安慰和理解的时候,善意的抚摸可能胜过任何语言;在肌体和情绪过度紧张的时候,适当的手法可能胜过任何药物。就这样,我们的祖先从一代又一代与疾病抗争的亲身体验中,从原始的、下意识的、简单的手部动作中,总结出了推拿疗法。

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 “拊”、“疛”等推拿手法的记载。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一个象形文字“付”。付为“拊”字的初文,本义是一个人用手在另一人腹部或身上抚摩。还有一个“疛”字,《说文》的解释是“小腹病也”,卜辞原文是一人以手按摩卧床者腹部的形象。甲骨文中有几段文字,记载了为王室成员推拿前作的可行性占卜过程,并记录了3个专职推拿师的名字,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女性推拿师。说明推拿在当时是一种治疗和保健手段。

按 摩

1.“按摩”名称的出现

《素问·血气形志篇》和《素问·九针论》明确提出“按摩”一词,指出“形数惊恐,经络(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意思是说当形体劳累、惊恐不安,表现为经络瘀阻,气血紊乱不畅而引起的肢体麻木等病症时,可用按摩和药酒来加以治疗,可见古代很早就已经掌握用按摩疗法来治疗痿厥寒热病症。

按摩二字均从“手”旁,说明其动作与手有关。《说文解字》“按”释为“下,抑也,止也”,也就是下压、遏止之意;“摩”,释为“研也”,即回旋摩擦之意。故可得知,按,指按压体表某些部位;摩,指对体表某些部位进行摩擦。

根据目前资料,按摩作为一种疗法、一门学科,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其中《素问》9篇论及按摩,《灵枢》有5篇论述按摩。

《素问·调经论》将人体虚实分为神、气、血、形、志的有余或不足,在调神、调气时将针刺和按摩配合而用。分别提出“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和“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黄帝内经》不仅记载了按摩的起源,而且指出了按摩的作用和应用,对按摩疗法有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为按摩的继承和发扬奠定了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之后,按摩成了我国手法医学的正式名称。

2.按摩的发展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卷三十·艺文志第十记载有《黄帝岐伯按摩》一书,并归于“神仙类”,由于该书已佚,内容未详。但从与《黄帝杂子步引》和服饵诸书共同归入“神仙类”这一线索推测,《黄帝岐伯按摩》当是一本有关养生的自我按摩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可以看出早在秦汉时期推拿按摩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宋代仍称按摩,宋代太医局取消隋唐以来宫廷教育中设置的按摩科。尽管如此,以收集民间单方、验方为主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仍记载了宋代医家在按摩上所取得的成就。按摩在养生保健中得以广泛应用,为当时文人道家所推崇,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当时有《按摩法》和《按摩要法》两本专著,可惜也已失传。《圣济总录》对按摩作了概括性论述,提出“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不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这一时期比较强调按摩和膏药的综合运用。

推 拿

明代是推拿医学再度兴盛的时期。明启唐制,重设按摩为医学十三科之一。但至明隆庆五年(1571年),医学机构又改为十一科,按摩科被政府取消。当时仍有按摩记载,如成书于1522年的《韩氏医通》述有小儿疾病不用药物,选择按摩治疗。“八岁以下小儿,予戒投药。有疾,但以所宜药为细末,调香油,令人热蘸,按摩患处,或水调成膏贴之,或煎汤,用绢帛染拭,任意活法,但使药气由毛孔穴络熏蒸透达。如不能检方用药,以油润手按摩牵引,手舞足蹈,未尝不愈其疾也。”

按摩科被取消后,“推拿”一词顺势应运而生。现有资料表明,“推拿”名称始见于明代张四维的《医门秘旨》。该书成书于1576 年,出版时间是在1582 年以后。全书4 册15 卷。卷十一为“小儿科”。有“推拿掌法图”、“六筋治病法”、“治病脚法”、“看病之法”等小儿推拿内容。推拿所治病症,仅限于小儿急惊风。此书中国本土早已失传,故中医文献从无著录。今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有明同安张氏恒德堂刊本。

1579年的《幼科发挥》也是记载推拿名称的早期著作。万全记录了一个儿科病例,将从事推拿的人称为“推拿法者”。《幼科发挥·卷二·慢惊有三因》:“一小儿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掐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再观儿斜视,彼曰看娘。儿口开张,彼曰寻娘乳吃。予叹曰:误矣。睹子转睛,谓之看娘;急口开张,谓之寻乳,皆死证也。其夜儿果死。”

当时的小儿推拿专著中已用“推拿”替代“按摩”。如1604年《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1605年《小儿推拿秘诀》、1620年《推拿秘旨》等。此外,推拿也见于一些重要的综合性著作之中。如1565年罗洪先所著的《万育仙书》,书中上卷即有“如常推拿法”。明朝龚居中《幼科百效全书》,卷上专论小儿推拿法,卷名题“幼科急救推拿奇法”,其序载:“余家庭授受疗男妇之法,奇正不一,独小儿推拿,尤得其传”。李盛春所著的《医学研悦》,卷十为《附刻小儿推拿》,内容有:论推拿之由、论阳掌推拿、手上推拿等。众多的文献表明,明代的名称以推拿为主。

推拿、按摩共存

清代“推拿”一词广泛使用,以“推拿”命名的专著也大量涌现。如1676年熊应雄编辑的《推拿广意》、1691年骆潜庵编撰的《幼科推拿秘书》、1699年飞麟撰写的《秘传推拿捷法》、1766年钱汝明参订补遗的《秘传推拿妙诀》、1793年钱櫰村撰写的《小儿推拿直录》、1796年王兆鳌撰写的《推拿摘要辨证指南》、1843年周松岭撰写的《推拿辑要》、1885年夏云集撰写的《保赤推拿法》等。此外,综合性的著作中也有推拿一词。如1695年夏禹所著的《幼科铁镜》述有:“儿有惊风,痰热虚实表里,前人俱用推拿……急惊风谈,非推拿不效”。1865年第一部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也有推拿记载,“推拿多系粗工,殊不可恃”,强调了推拿手法的快慢轻重对疗效的影响。这一时期,也出现一些按摩命名的著作,如《按摩经》、《厘正按摩要术》、《运动按摩秘诀》等。

民国时期也是“按摩”和“推拿”共存。一些推拿相关著作多以推拿命名,如黄汉如的《一指禅推拿说明书》、《黄氏医话》,钱祖荫的《小儿推拿补正》、马君淑的《推拿捷径》、彭慎的《保赤推拿秘术》,陈景歧的《小儿百病推拿法》、李荣宾的《推拿卫生正宗》、丁季峰的《推拿医术原理简论》等均称之为推拿。亦有不少著作以按摩命名,如赵熙的《按摩十法》、杨华亭的《华氏按摩术》等,郭令之发表的《代馆长答司立志问按摩术函》也是以按摩命名。这一时期西方按摩术传入中国,出现了多部国外相关著作的译本。如丁福保的《西洋按摩术》陈奎生的《实用按摩术与改正体操》、曹泽普的《按摩术实用指南》、杨华亭撰的《华氏按摩术》、紫霞居士的《西洋按摩术》等。译本翻译者多是清末留洋归国人员,更加习惯按摩一词。也有少部分例外,如杨则民的《推拿术新论》,薛受益、徐英达的《推拿法引言》等则以推拿为名。

现代学科名称的困惑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相关著作延续了“按摩”和“推拿”共存的传统。这一时期出版的相关教材多以推拿命名。1955年陈宇清的《新推拿法》、江静波《推拿疗法简述》,1957年江静波的《小儿推拿疗法新编》,1959年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医士学校的《中医推拿学》,1959年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编写的《推拿疗法简编》,1961年赵正山撰写的《简易推拿疗法》,1974年张汉臣撰写的《实用小儿推拿》,1975年上海中医学院的《推拿学》等。也有部分以按摩命名的著作,如1956年马善平的《自我按摩和相互按摩》、1957年骆如龙的《小儿按摩新法》、1964年谷岱峰的《保健按摩》、1964年郑怀贤的《伤科按摩术》,1974年天津市天津医院的《按摩》,1975年洪明达的《按摩健身术》等著作则称为按摩。

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有些省市开始设立推拿科、按摩科。并以带徒、开办培训班、建立学校等形式培养推拿专业人员,逐步形成了独立的推拿学科,开辟了推拿现代学校教育。在学科设置和医疗科室分化过程中,也形成了推拿、按摩并存的现象。1954年,天津开设按摩科。1955年北京广安门医院开设按摩科。1956年在上海开设了推拿训练班,1958年成立了推拿门诊部,并成立了推拿专科学校,后改为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同年北京成立了北京按摩医院,北京体育学院举办运动按摩培训班。1959年武汉市中医院和河北省中医门诊部成立了按摩科,同年,一指禅推拿流派大家朱春霆发表“党给推拿疗法带来了新生”。1974年上海中医院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针灸、推拿、伤科专业。1979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了针灸推拿系,同年在上海首次召开了全国性的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推拿事业在全国逐步得到恢复发展。

在当前教育系统的专业设置中,推拿取代了按摩。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就包括推拿学和针灸学(学科代码分别为0505,0504);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推拿学和针灸学(学科代码分别为100507,100506)作为两个二级学科列入其中。1998年教育部调整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针灸学、推拿学整合为针灸推拿学(学科代码为100502),沿用至今。1992年和2009年,我国先后两次制定和颁布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其中,推拿学科的名称为“按摩推拿学”(代码为360.1051)。

原因及对策

纵观推拿名称的变迁,从《黄帝内经》首次提到按摩,到明代推拿的变更,之后更多的是按摩与推拿名称共存,总体上以推拿为主,时称按摩。由于这一疗法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手法名称及学术流派,造成了异法同名、同法异名现象。由此可见,“推拿”和“按摩”作为一种疗法的名称,都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手法功法为治疗手段的一门医疗方法,两个名称,同一方法。这种学科名称混乱的现象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也与习惯称谓、地域差异、外来手法交流有关。习惯上保健多称按摩,治疗多称推拿,南方多称推拿,北方多称按摩,多数中医从业者偏爱称推拿,民间喜欢按摩一词。

明代之所以出现推拿名称,除了封建礼教对以手法接触的推拿医学的限制外,手法意外对按摩医学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导引者,但欲运行血气而不欲有所伤也,故惟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乃胜是任,其义可知。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病者亦以谓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辈者,不可不慎。”《古今医统》亦云:“是法(指按摩等法)亦绝不传。其仅存于世者,往往不能用,用或乖戾,以致夭札而伤者多矣。”万全的《幼科发挥》、《育婴秘诀》等著作也有多处小儿推拿意外的记录。明胡文焕《类修要诀》劝人不要接受被动按摩:“劝君更莫将摩按,按摩血脉终分散。只是搓揉自己行,自己行时甚方便。”

自1987年以来,推拿学作为教育系统一门独立医学学科已近30年,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还需要在发展中走向真正的“而立”。名称统一是学科规范化的前提。推拿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平心静气的统一学科及手法名称,专注于提炼推拿学术内涵和专业技能,避免推拿意外等,而不必长期陷于推拿和按摩谁更正统的名称之争。

猜你喜欢

推拿学推拿法名称
高等中医药院校《推拿学》课程教学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实践模式
脑瘫患儿便秘应用护理干预结合推拿法治疗的效果研究
体育专业《推拿学》实验课程的个案研究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四十九)——小儿眼保健推拿法
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中医学研究
CBL教学法在推拿治疗学临床教学中的效果研究
小儿推拿学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与运用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