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养生记》中的养生思想研究
2019-11-06
高野山大学(日本,648- 0211)
《吃茶养生记》是日本临济宗高僧荣西所著。书中通过对茶道和桑疗的记述,将佛理、医理、养生相融。从中医角度来看,这种养生思想是以传统中医的五行五藏学说为基础,融入了密教教理“三密加持” 而形成的密教特有的冥想法、身心养生法(注:密教是佛教中秘密教的略称,相对于显教而言,大致分杂密和纯密两类。本文所提及的密教均指与唐代纯密一脉相承的东密。 “三密加持,即身成佛”,意指通过结手印(身密)、诵真言(口密)、观本尊(意密)这三密加持,父母所生之身即可成正知正觉的佛)。本文对被现代学者所忽视的密教养生思想进行分析,这种养生思想是以“三密加持,即身成佛”密教教理为核心,引入传统中医的理论作为对内脏、疾病的认识,从而使身体和精神保持健康,即在心身合一而养生长寿的基础上成佛。
荣西禅师对日本茶文化的推动
日本奈良时代(710—794年)的鉴真和尚,是僧医的典型代表,他精通医理并著有《鉴上人秘方》等医书。镰仓时代(1185—1333年)更是出现了很多具备医学专业知识的僧医,并从贵族到平民开展了广泛的医疗服务。
所谓僧医,其义有二:一是僧人懂医,二是以佛医理论治病者。日本镰仓时代最著名的僧医,是开创了日本临济宗的荣西禅师(1141—1215年)。荣西禅师于公元1168年和1187年两次入宋,在学习禅的同时,也学习了具有药用价值的茶的种植、制作、烹点方法。[1]
荣西将茶籽和茶树苗带回日本后,分别种于筑前背振山、博多圣福寺,后又赠送高辨三粒种子栽植于母尾,分植于宇治。荣西在镰仓、京都、九州等地传授佛法和中国的茶文化,并把佛理、医理、养生融于《吃茶养生记》一书中。《吃茶养生记》写完时,他已经74岁。
据《吾妻镜》记载:1214年2月4日,镰仓幕府第三代将军源实朝因昨夜饮酒过量感到周身不适,众人奔走操劳但无济于事。这天,正值荣西和尚因做法事来到将军府,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人从寿福寺取来茶,为将军点了一碗,将军服后感到酒意驱散、精神爽快。将军问荣西:此为何物?荣西便答日:茶。还献上了刚定稿的《吃茶养生记》。[2]25
饮茶文化,最初在日本是作为禅宗寺庙的仪式一部分,武士社会在接受禅宗的同时,也接受了饮茶文化。鉴于荣西禅师的僧医背景,他在日本推行茶道之初就巧妙地从茶之养生和治疗作用入手,轻易在贵族中获得认同,并由上而下将“吃”茶变成日本举国风行的日常活动。
日本茶道始于“疗”
《吃茶养生记》,从其字面意思来看,说的就是“饮茶、养生健体的方法”。此书主要论述了茶的药物性能,甚少提及吃茶方法和思想性。茶从传入日本初期主要重视药效,日本人接触和饮用茶是从实用这一前提开始,而后才发展成为今天的茶道。
荣西的《吃茶养生记》由序文、上卷、下卷三部分构成,共计4700余字。序章的内容主要是盛赞茶的重要地位和养生作用。[3]荣西认为“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养生之术在于安五脏,五脏之中,以心为主,所以“建立心脏之方,吃茶是妙术也”。
上卷主要论茶,分为八个部分。通过密教的经典和中医理论中的五脏论,对茶的药理作用进行了阐述,例如“心脏是五藏之君子也,茶是五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诸味之上位也,因兹心脏爱此味”。并推导出日本人“恒生病、皮肉色恶”的原因是不喝茶[2]21。接着具体从“茶名字”、“茶树花叶的形状”、“茶功能”、“采茶时节”、“采茶样”、“调茶样”六个方面对茶进行了评论。最后在结尾部分论述了饮茶的重要性和日本人不懂茶德的弊端,倡导吃茶养生。
下卷主要论桑(叶、实、枝),讲述了通过以桑来治疗“饮水病”、“中风手足不从心病”、“不食病”、“疮病”、“脚气病”这五种病的具体方法,包括:桑粥法、桑煎法、服桑木法、含桑木法、桑木枕法、服桑叶法、服桑椹法、服高良姜法以及吃茶法。
荣西在前往宁波天台山的路上,因天气炎热,中暑热而身体不适,后经茶店主人救助,喝下了丁香熬制的茶水而得以恢复。从茶开始,荣西感受到了宋代中药材的药理效用。书里不仅提到了茶的药理和效用,也提到了桑、沉香、青木香、丁香等中药材的效用。如果仅从《吃茶养生记》的内容来看,此书无非是介绍和宣传茶和桑以及其他当时在南宋广为流传和饮用的保健饮品而已。然而从日本整个茶道流传兴盛的历史看,无不和禅宗在东瀛渐盛以及在武士阶级彰显的宗教意义相互重叠。
基于中医理论的密教养生思想
在《吃茶养生记》上卷的五藏和合门中,荣西引用了密教的经典《尊胜陀罗尼破地狱仪轨秘钞》和《五藏曼陀罗仪轨钞》,从五脏与“五方之佛”及五味的关系,分别论述了“五部加持,则内治之术也”和“五味养生,则外疗治也”的观点。所谓的“五部加持”,即通过结手印、诵真言、观想本尊来调理相应的脏器疾病的方法。“五味养生”则是基于五脏相克理论,用五味来维持五脏间的平衡,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1.“五藏五行”取自中医思想
中国的学者认为以上提及的密教经典中的五藏论是一脉相承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4],并认为荣西是巧借密教经典来衬托和完善自我的主张,使饮茶具有宗教医学的神秘色彩[3]。日本的学者也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吃茶养生记》中所体现出的医学思想是完全引用《黄帝内经》等中国传统医书中的内容[5]。
对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吃茶养生记》中所涉及到的五行五藏理论的确是基于传统中医理论的,但并不是直接从《黄帝内经》等医书中直接引用的,而是参考了由天竺高僧善无畏所翻译的三部《破地狱仪轨》。理由是基于《吃茶养生记》中涉及到的《尊胜陀罗尼破地狱仪轨秘钞》和《五藏曼陀罗仪轨钞》这两部密教经典的考证。
日本学者普遍发现这两部经并没有留存于世。但从这两部经的内容来看,应该与善无畏翻译的三部《破地狱仪轨》,即《三种悉地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陀罗尼法》、《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以及《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陀罗尼》有关,其中前两部经为同本异译(以下简称《三种悉地轨》)。[6]
从《三种悉地轨》中记载的“阿字金刚部主肝……魂神气为东及木。木是色空也。木主春其色青。青色从木生。木从水生。肝从青气及肾生……肝出为眼主筋。筋穷为爪也。又酸味多入肝増肝损脾。若脾中无魂多惛惛,肺害肝成病。若如金剋木,肺强、肝弱,当止心于肺。以青气取白气肝病则差……”[7]以及《吃茶养生记》中记载的“肝,东也,春也,木也,青也,魂也,眼也。……五脏受味不同,好味多入,则其脏强,克旁藏,互生病。……若人眼有病,可知肝脏损也,以酸性药可治之。”[8]3- 7两者的内容来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体现的都是《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说,将五脏配以五行、五方、五色、五官等,并体现出了五行之间的生克理论以及病理学,生病的原因是由于五脏中某一脏腑力量太强而克制了相应的脏腑,打破了五脏间的平衡。作为养生的方法,《三种悉地轨》用的是与五脏相对应的五气来治之,《吃茶养生记》运用的是与五脏相对应的五味来治之。可以说其本质都是基于传统中医理论的养生思想。
2.冥想是密教区别中医的精神养生法
密教经典中,为了维持五脏间的平衡,还可以运用冥想这种精神养生方法。《三种悉地轨》中所说的“五部真言是一切如来无生甘露之珍浆醍醐佛性之妙药,一字入于五藏万病不生”可以看出这是立足于密教理论的保健养生思想[7]。密教的核心思想是“三密加持,即身成佛”,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口密)、观五脏为五大五佛五智(意密)而即身成佛。密教特有的“三密加持”这一冥想法,贯穿于密教的所有修行中,在实际操作上分为三个阶段,即调息(调节呼吸活动)、调身(调节肢体活动)和调心(调节心理活动)(以下简称“三调”)。
三调也是中国气功学的核心。三调的概念是借鉴了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所撰的《童蒙止观》(又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书中的“调五和”,即调饮食、调睡眠、调息、调身、调心[9]。密教的冥想、中医的气功和佛家的禅定,三者最终目的及具体的实践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十分重视身和心的关系,通过身心的平衡以达到养生长寿。另外,对密教而言,佛的三密(身密、口密、意密)和众生的三密圆润无碍的状态正是密教养生长寿思想的要点[7]。这种思想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两者在认识到人体内部身心是一个整体的同时,也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关系。
荣西所说的“五部加持”的方法,即结手印、诵真言、观五脏对应的五佛加持相应的脏器以达到内治的目的。此法与《三种悉地轨》中的思想可谓是如出一辙。二者都是基于密教教理“三密加持”,通过身、口、意(心)三位一体、心身合一的冥想法来实现养生目的。
所以,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吃茶养生记》还是《三种悉地轨》中所说的养生思想,其本质都是基于传统中医的五行五脏理论,再结合密教独特的冥想法来维持人体内部脏腑间的平衡,乃至身心的平衡,从而达到保健养生长寿的目的,最终实现成佛。从心身医学的角度来看,密教的这种养生思想具有一定的可实践意义。此外,荣西极有可能是将《三种悉地轨》中这种融合了密教和中医特色的养生思想引用到了《吃茶养生记》中,而并非对《黄帝内经》中传统医学理论进行直接引用与诠释。
对道教食疗思想的引述
《吃茶养生记》开篇荣西就认为茶是养生之仙药,而“仙药”这一概念体现的正是道教的神仙思想。在上卷“茶功效”这一节,转引了陆羽的《茶经》中的内容来说明茶的功效。陆羽的《茶经》既有传统中医对饮茶这一养生之道的认识,如“《本草》曰: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即服无瘘疮也。小便利,睡少,去疾渴,消宿食。”[8]11- 13说的是茶能通便利尿、帮助消化的功效。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以茶入枕,可明目清心,通经络,延年益寿。”[10]茶不仅能饮还能外用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茶经》中还包含了道教对于饮茶的养生思想,如“陶弘景《新录》曰:吃茶轻身,换骨苦,脚气即骨苦也”[8]11- 13、“《天台山记》曰:茶久服生羽翼云云。身轻故云尔也”[8]11- 13。于是有研究者认为吃茶可以轻身换骨以达到羽化长生,并将此认为是道教的饮茶成仙理论。
1.道教有“饮茶养生”,没有“饮茶成仙”论
例如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阐述其神仙道教思想的著作《抱朴子内篇》中对于成仙有这样的描述:“九丹金液,最是仙主。然事大费重,不可卒办也。”、“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11]由此可知,道教的成仙长生最重要的是炼丹,然而炼丹太费时间,不是短时间可以办到的,于是可以通过服草木之药和修小术来延年,作为修炼入门,所以通过饮茶可以养生延年却不能成仙。另外,查找其他道教理论也并未发现通过饮茶就能成仙这一论点。从《新录》以及《天台山记》所描述的吃茶能“轻身”、“换骨苦”、“生羽翼”、“身轻”这些功效作用来看,表达的是饮茶能减肥及治脚气的功效。饮茶能减肥,久服自然身轻如燕,举步如生双翼。“换骨苦”也不是“夺胎换骨”的意思,原文中明确解释了“骨苦”的意思即脚气。
2.茶桑调养体现的是道教食疗思想
荣西在下卷中关于脚气有这样的论述:“此病发于晚食饱满,入夜而饱饭酒为厄,午后不饱食为治方。是亦服桑粥、桑汤、高良姜、茶,奇特养生妙治也。”[8]21- 25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及的脚气病有别于我们所认知的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足癣病。在葛洪的另一本著作《肘后备急方》卷三“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第二十一”,篇名即提出了脚气病的病因为“风毒”,主症为“脚弱痹满上气”,葛洪也因此称其为“脚气之病”。[16]葛洪认为脚气病与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地表蒸发湿毒之气易随风邪从下侵袭人体有关。而荣西所说的脚气病是由于饮食厚味饱腹,积湿生热,流注腿脚而成。比较而言,脚气病皆是由于湿毒所致。《肘后备急方》卷三中给出了运用中医药的治疗方法,这里暂且不述,此处着重讨论荣西所给出的运用桑粥、茶的养生方法,并说明由此体现的是道教养生思想。
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上卷中,引用《茶经》中摘录的其他文献和诗文中有关茶的功效的内容来说明茶的养生法。而下卷则从实践角度例举了很多使用桑来调理疾病的方法。荣西对于桑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茶,认为桑同样是仙药,桑的养生法是仙术。例如服桑木法中所记载的“是仙术也,不可不信矣”[8]21- 25,桑煎法中“《仙经》云:一切仙药,不得桑煎不服云云”[8]21- 25,服桑叶法中“夏叶冬叶等分,以秤计之,是皆仙术而已”[8]21- 25等。下卷中,与道教神仙思想有关的“仙药”和“仙术”两词反复出现。此外《仙经》虽然不知道具体指的是哪一部经典,但无疑应是道教经典。
从桑的养生方法来看,桑粥的做法是:“桑枝如指三寸截,三四细破,黑豆一把,俱投水三升煮之,豆熟桑被煎,即却桑加米,依水多少,计米多少,作薄粥也。”[8]21- 25就是说先将桑和黑豆加水煎煮成汤,再去桑加米做成薄粥。还有在汤中混入具有不同功效的五种香而制成的五香煎以及把高良姜投入酒、汤水粥米制成的高良姜煎等方法皆与道教养生法有共通之处。长春真人丘处机所著《摄生消息论》中有过将含有各种功效的药材混合入汤或粥以达到养生效果的记载。[13]所以《吃茶养生记》中所论述的桑的养生法可以被认为是道教的食疗养生法的体现。
综上所述,从荣西的《吃茶养生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种养生思想,分别是传统的中医养生思想、基于中医理论的密教养生观以及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养生思想。其中中国传统医学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交融乃至互相影响,所以两者背后体现出的养生思想(例如食疗法)也不免有共通之处。
本文侧重于对密教和道教养生思想的研究,通过《吃茶养生记》以及密教、道教经典中相关养生内容的对比,归纳并总结了《吃茶养生记》中密教、道教两者养生思想的特点(即基于中医理论的密教养生观是一种心身合一的冥想法,而《吃茶养生记》中对于茶桑的应用实则是道教养生中的食疗养生思想)。密教的这种通过心身合一而养生长寿继而成佛的思想与道教神仙思想先通过养生长寿再成仙的思想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