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海珠湿地自然学校的建设与运营策略

2019-11-06范存祥冯宝莹

广东园林 2019年5期
关键词:海珠学校课程

范存祥 冯宝莹

随着十九大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大改革任务以及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如何创新运行机制,实现“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发展”的目标,成为自然保护地探索改革的重点工作。自然教育是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我国蓬勃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为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号召,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利用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积极探索、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海珠湿地”)被誉为广州“绿心”,位于广州市新中轴线南段,总面积869 hm2,是中国特大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积淀了千年果基农业文化精髓,是候鸟迁徙重要通道、岭南佳果发源地和岭南民俗文化荟萃区[2]。凭借其创新的经营模式、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海珠湿地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已成为广州市靓丽的生态名片,发挥着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海珠湿地从自身建设的历程中摸索出自然学校的建设实践方法和运营策略,能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为探索永续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开阔发展思路。

1 自然学校的建设概况

海珠湿地的自然教育工作始于2013年底,在2015年2月2日正式成立海珠湿地自然学校(以下简称“自然学校”),搭建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开放式自然教育平台,旨在建立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同声传译”自然智慧,让湿地成为保护之地、教育之所、陶冶之园。

海珠湿地自然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自然教育的“海珠模式”(图1),以自然学校为平台,串联起一个奋斗目标、两支专业队伍、三类服务对象和四条支持途径。自然学校在培养自身的自然教育团队同时,吸引众多有品质的自然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广泛与公益组织、政府部门、科研院校深入合作,并培养专属的志愿者团队作为支持力量,打通“政企研学用”闭环,实施“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的“三进”战略,打造繁华都市的自然教育乐园。

从发展阶段上看,自然学校主要分为3个建设时期:1)培育期(2015—2016年),重在盘点湿地特色资源,探索与自然教育机构合作共建,培养专业人才队伍;2)规范期(2017—2018年),重在研发特色课程,完善配套场域设施,规范合作机构、志愿者等管理制度;3)推广期(2019—2020年),重在推广优质的自然教育课程,对外输出经验,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引导自然教育专业化、产业化发展[2]。

研究国内外众多的案例,得到建设自然学校须考虑的4项基本要素—设施、人、活动方案和运营管理,这些要素彼此依存又相互影响[3]。从建设内容上看,自然学校的建设重点主要包含场域设施、人才队伍、课程研发和运营管理4个方面。

图1 自然教育“海珠模式”

1.1 场域设施建设

建设配套的场域设施是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基础。结合本土特色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海珠湿地主要从环境解说设施和主题教学场域两个方面完善配套建设。场域设施在设计和使用时,需要考虑安全性、科学性、实用性、可持续性等评估因素,进而不断优化建设[4]。

环境解说设施具备环境教育、管理服务、引导指引等功能,融入环境解说系统的设计原理,通过借助各种解说媒介,以引导、激励、娱乐等方式,着重于向游客传达环保的理念[5]。海珠湿地大部分环境解说设施是解说牌,根据内容分为导览指示型、物种解说型、趣味科普型和实景探究型,4000多个解说牌覆盖园区,实现全方位解说。海珠湿地还采用雕塑模型、LED影屏、智能触摸屏、语音导解、人员导解、“湿地印象”系列科普折页等形式,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解说服务。

海珠湿地建设有不同类型的主题教学场域:1)路线型,有“岭南佳果”“水生植物”“林中精灵”等10条主题科普廊道;2)场馆型,有展陈丰富的湿地科普馆、2间多功能自然课室和4座生态观鸟屋;3)基地型,有农耕教育基地、龙舟文化基地、红树林基地。合理的空间布局与主题鲜明的教学场域为自然教育的开展提供充足、多元的教学空间。

1.2 人才队伍培养

人才队伍是自然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自然教育课程的研发、教学、评估等工作都需要专业的支撑,因此人员的专业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然教育的品质优劣。然而,我国目前还缺乏自然教育专业的教育体系,专业人才的短缺长期制约着自然教育行业的发展[1]。

海珠湿地自然学校的人才队伍主要来源于自有团队、合作伙伴和志愿者团队。培养自有团队是一个从起步到成熟的漫长过程,从几个人的科普小组到十多人的品牌发展部门。自然学校一方面积极创造各种学习、交流、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坚持“实践出真知”的磨练,最终培养出一批专业的自有团队,负责自然教育课程研发、教学与评估、传播与设计、合作机构管理、志愿者管理等工作,为自然学校的有序运营以及自然教育的课程品质保驾护航。伴随自然教育行业的兴起,与自然教育相关的培训、论坛等交流学习在我国遍地开花,学习专题也逐渐多元化,为自然教育从业者提供更多专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自然学校与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原本自然、鸟兽虫木等20余家自然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长期相互扶持、共同成长。自然学校在支持各机构发展的同时,联合彼此为公众提供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服务。海珠湿地联合海珠区青协组建了近1200人的志愿者团队,以高校学生为主,纳入广东省“i志愿”管理系统。经过选拔与系统的培训后,志愿者主要参与湿地公园管理、协助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等服务,志愿时间累计超过10000 h,服务市民超20万人次。

1.3 特色课程研发

自然教育课程是自然教育从业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优质的自然教育课程必然是融入各种专业、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培养学生能够达成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3种层面的沟通、和谐与成长[3]。海珠湿地自然学校追求以匠心铸造高品质的自然教育课程,先后研发出“探秘湿地”“飞羽天使”、校本课程等系列精品课程,吸引了越来越多有良好资质的自然教育机构参与合作,为不同年龄群体提供形式丰富、生动有趣的自然教育课程。近4年来,自然学校累计引入超60家机构开展自然教育课程超2000场次,参与者达6万人次;自然教育课程开展频率从2015年每月2场次,递增到2019年每周约15场次,自然学校的经验及课程作为示范案例入选《国家湿地公园宣教指南》《自然学校优秀案例选集》等书籍。

海珠湿地校本课程是自然学校重点研发的湿地特色课程,适用于小学3~5年级学生,由自然学校联合9所学校的骨干教师历经18个月研发而成(图2),包含“湿地基因”“湿地鸟趣”和“湿地绿影”3个单元共18节课,由校园室内与湿地户外教学相结合,配套相应的学生用书、教师用书、教学PPT以及40多款电子教具。其现已在20所试点学校常态开展,被广州市教育局评为“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

海珠湿地校本课程采用问卷调查、旁听记录、教师访谈等方式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学校开展课程前,学生先填写课前调查问卷,经过1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后,再填写课后调查问卷。比较学习前后的调查数据可知,同一学校被调查的82名小学生在体验6节校本课程后,对湿地认知的正确率从43%上升到77%,对湿地认同感从62%提升至81%,对保护湿地的行为意愿从12%上升至55%。综合可见海珠湿地校本课程达到了良好环境教育效果。

图2 海珠湿地校本课程研发流程

1.4 运营管理规范

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海珠湿地自2015年起动员全体职工参与,建立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ISO体系,并于2018年顺利通过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单位评审认证,自编了标准化制度共186份,其中包括《自然学校管理规范》《讲解员服务规范》《农耕基地管理制度》《志愿者管理制度》等与自然教育工作相关的标准共25份,通过建立标准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不断优化运营管理,逐渐提升自然教育工作专业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

在课程品质把控上,自然学校采用课前审核、课时监管、课后评估的管理方式,每个自然教育机构都配有一名自然学校专职人员对接所有课程管理。在课程开展前,机构需递交课程方案、保险等信息,自然学校审核课程安全性、教学内容等,安排教学场域、入园手续等;在课程开展时,自然学校协助教学设备使用、引导环境友好行为、保障安全、考核记录等;在课程结束后,机构需递交签到表、评估反馈等,自然学校给予课程改进建议,做好资料归档,结算费用等。对于运作相对成熟的优质课程和信度较高的机构,自然学校将给予优先分配教学资源、减免场地费用等支持,禁止课前审核不通过或列入黑名单的机构开展课程。

自然学校积极创建各类教育基地,并根据基地的评审标准,不断完善建设、规范管理,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先后获得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全国自然学校试点、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批自然教育学校(基地)、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等荣誉。

2 自然学校运营策略

自然学校是全社会参与自然教育的平台,也是一种追求可持续共生社会的发展方式[6]。生态保护不该是单一强硬的圈地封闭,而是可以通过自然教育进行正向引导,并用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这样才能培育更多绿色公民,凝聚更多生态保护的力量[7]。为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自然学校采取“进学校、进企业和进社区”的运营策略。

2.1 联接学校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育具备环境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社会公民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海珠湿地一直致力于为广大青少年打造优质的社会学习与实践平台。在海珠区教育局的支持下,自然学校通过共建海珠湿地实验学校,联合学校教师研发校本课程,赠送湿地教材进校园并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引导学校自主开展湿地特色课程。同时,自然学校为区属中小学校(含幼儿园)开启绿色通道,自2017年以来支持科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自主开展小班湿地研学约200场次,参与学生超1万人次,实现自然教育与校园基础教育无缝联接。自然学校还与多家学校合作培养小学生成为“小小导赏员”,建立了包含招募、选拔、培训、考核和表彰的培养体系,纳入学校社会实践考核,累计开展海珠湿地“小小导赏员”活动72次,上岗导赏员约1200人次,志愿时达3500 h,服务游客超6万人次。

2.2 引导企业参与

海珠湿地的生态效应逐渐转化为创新经济和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自2016年以来,众多互联网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在湿地周边,海珠湿地已与阿里巴巴、腾讯、保利、海康威视等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企业家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贡献技术与智慧,深度参与到环保公益当中。自然学校为企业提供定制的自然教育课程活动,同时积极引导企业深入参与自然教育工作,通过资助教材教具制作、支持公益课程开展、参与创新课程的研发、共建自然教育基地等合作方式,共推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事业发展。

2.3 携手社区共建

海珠湿地周边有8个自然村共约50万居民,获得社区居民的支持对于湿地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在水网密布的岭南水乡,龙舟文化普遍根植在居民心中,端午节成为每年最隆重的节庆活动。海珠湿地建立了广东省龙舟文化展示基地,展示从各村社收集的龙舟文化元素、历史故事和习俗文化,已开展划龙舟体验等传统文化课程250多场次,连续三年联合各村龙船会举办全民参与的“湿地龙船景”盛事,既传承了优秀岭南传统文化,又促进湿地与社区和谐发展。自然学校2019年启动了“家庭志愿者培养计划”,招募湿地周边土生土长的亲子家庭志愿者近300人,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自然教育课程,持续增进家庭志愿者与湿地的情感联结,让湿地陪伴周边家庭共同成长。在完成系统考核与专业培训后,家庭志愿者将带动更多亲子家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共建 “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3 结语

建设自然学校是自然保护地顺应我国新时期改革发展的绝佳选择。自然保护地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任重而道远,通过建设自然学校,充分利用保护地独特的资源,撬动社会资源的多元投入,打造富有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是推动全民共享的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自然教育行业尚处于快速迭代的发展初期,机构普遍面临着“缺才”“缺财”和“缺材”的问题,专业人才、运营资金和优质教材的缺乏制约着行业的发展。期望随着专业人才培养、环境教育立法、自然学校(基地)建设等热门议题的不断深入探讨,自然教育行业将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产业化的良性发展[8]。如何系统地规划和打造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自然教育,还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形成社会共识甚至社会主流价值,共同营造和谐共生的行业生态。

猜你喜欢

海珠学校课程
海珠湿地
春到海珠桥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丁力 广州亟需海珠创新湾去激活城央发展
新海珠,新引擎,新活力!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