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新征程

2019-11-06刘瑜澍,龙成鹏,和晓

今日民族 2019年9期
关键词:民族专业学校

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中职学校办学面临着新的窘境: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职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在降低,新的认可度还未建立;各州市兴建职教园区,吸收了大部分州市上的生源,加之高中扩招,导致省级中专学校的生源锐减;从办学条件看,省民专在三个校区办学,校舍较分散,整体规模小,且学校实训设施匮乏,一度需要租借其他学校的场地和设备进行实训……多种问题交织,掣肘着学校的发展。

2013 年7 月30 日,省政府召开调研专题会议,研究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的有关工作。其中,提出将云南省民族中专新组建为云南民族文化技艺职业学院(后拟定名称为云南民族文化职业学院),并将此项工作列为重点工程予以支持。2013 年10 月,云南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到民族中专进行筹建云南民族文化职业学院的调研考察,并下达了《关于筹建云南民族文化职业学院的批复》,同意筹建云南民族文化职业学院,省民专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省民专初心不改,在坚守与变革中寻找着新的突破。

破除瓶颈,补齐短板

创建云南民族文化职业学院意味着,新组建完成后,云南省民族中专将从中等职业教育行列迈入高等职业教育行列。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破除学校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学校分析研究后,制定了“两步走”策略。第一步改扩建云南省民族中专,第二步筹建高职学校。为此,省民专积极争取各类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我们通过与当时的上级主管部门省民族宗教委和省教育厅密切沟通,将学校的发展建设作为子项目纳入到省里有关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的规划中,把学校建设发展纳入省委、省政府的规划和计划,学校的发展就有了政策性支撑。”鱼波介绍道。

2013 年,根 据2012 年6 月云南省人民政府下达的第59 期专题会议纪要,省民专与昆明市土地矿产储备中心办理了143.95 亩土地移交手续,正式将学校二校区原址周边102 亩土地及现用42 亩土地归入学校进行改扩建。

2015 年,在省民族宗教委的协调下,省发展改革委于5 月8 日批复了《关于加快云南民族文化职业学院项目前期工作的函》,其中指出:“建议加快开展云南民族文化职业学院教学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意味着省民专的改扩建工作进入了快车道。

·鱼波校长视察学校建设施工现场·

·校训石·

2016 年,昆明市规划局西山区规划分局组织了云南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改扩建修建性详细规划评审会,提出修改意见。最终,规划方案经西山区规划分局办公会、局领导业务会、昆明市规划局办公会修改完善,形成了学校的改扩建整体规划方案,最终由市规划委员会批准通过。这也标志着学校的发展、建设有了清晰的蓝图。

2017 年3 月,省民族中专建设项目开工仪式隆重举行,为学校改扩建和云南民族文化职业学院组建工作吹响了冲锋的号角。2017年11 月,依托国家发改委项目的资金支持,投资1410 万元的教学楼项目开工建设。该大楼建筑面积5830 平方米,已于2018 年落成并投入使用。

2018 年,投 资2500 万 元 的民族文化技艺传承实训楼项目开工建设,建筑面积为6220 平方米,2019 年内可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927 平方米的二校区新食堂项目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蓄水500 立方的消防水池和设备房建设顺利完工;老教学楼改造为学生宿舍第1期建设完成,新增学生宿舍34 间,可新增学生数408 人,缓解了学生住宿拥挤的状况。

2017 年至2019 年间,学校所有教室完成了多媒体升级改造;升级了汽修专业和烹饪专业标准化实训室、音乐舞蹈专业舞蹈教室、学前教育钢琴房等,强化学校实训能力;加大对计算机机房、多媒体网络教室和校园广播网络建设的投入,推进信息化教学、智慧化管理;启动9 项涉及专业文化、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不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2019 年,民族器乐实训室、两间新机房、校园IP 网络广播系统等多个项目的交付使用,意味着省民专实训教学基地的布局已基本形成,为提升实训教学的“仿真性”夯实了硬件基础。

“这边是实训基地、那边是学生宿舍、这块是教学楼,我们把最后的建设放在综合行政楼上,预计2022 年可以完工。”在学校建设规划图前,鱼波坚定地说:“我们要借着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东风,迅速完成学校改扩建,建设一个各种功能齐全的校区,为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陈世波同志在学校宣讲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省民族宗教委主任李四明在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车间调研·

·团省委唐源书记为学校2018 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坚守使命,播撒希望

来自怒江州福贡县鹿马登村的傈僳族学生友力布回忆起自己从怒江到省城昆明求学的经历,他认为是省民专改变了他的命运。

2016 年中考放榜,友力布没有考上高中,家里陷入了两难的抉择。如果继续考高中,他基础太差跟不上;如果出去打工,他才16 岁,年龄又太小。正在踌躇之际,乡里的领导来到友力布家,告诉他可以去读省民族中专,学一技之长,不需要学费,还有补助。在乡政府领导和学校老师的鼓励下,友力布第一次来到昆明,走进了省民专。学校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接触到了英语、钢琴、舞蹈、声乐……经过3 年的刻苦学习,现在的友力布已经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像友力布这样因就读省民专而改变了命运的,来自边疆民族地区的学子还有很多。

2014 年,省政府批准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试点政策,即从2014 年秋季学期开始,云南省对迪庆和怒江两个州的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户籍学生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试点。“怒江迪庆初中考不上高中的学生,都可以免费在指定的中高职院校就读,除学费全免外,迪庆、怒江两州学生可享受两年5000 元生活补贴,符合特有民族政策的学生还可以享受两年6000 元的特有民族班生活补助,所有农村户口学生均可享受两年4000 元的国家助学金,这也是云南省针对特殊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民族群众专门制定的政策。为了把政策用好用足用活,让贫困民族地区的学子真正享受到政策的红利,我们领导班子多次到怒江调研,开展招生宣传。”鱼波介绍道。

2016 年开始,省民专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携手合作,以怒江州福贡县作为切入点,开展“教育脱贫 职教扶智”工作,不断探索民族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新模式。省民专的老师和报业集团驻村工作队员一起走村串户进行招生宣传。“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把学校宣传出去、把党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宣传出去。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学生的需求和他们能接触到的教育信息之间是不对等的。一方面考不上高中的孩子还未成年,不到工作法定年龄,他们有上学的需求,但公办中高职院校的招生宣传往往不到位,反而是民办和私立学校把孩子招过去。这些本来就是贫困家庭的孩子,还要去支付高额学费,完成中专学业,家庭负担太大。所以我们有责任走到最基层的村寨中,像做群众工作、民族工作一样做招生宣传工作,弥补公办省级中职学校招生工作中的这一缺位。”鱼波感慨地说。

“不少群众甚至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分不清、对中职教育和高中教育分不清、对国家优惠政策也知之甚少,这就决定了我们下去不仅是简单的宣传,还必须跟他们普及政策,告诉他们中专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老百姓对专业也是模糊的,我们的老师就一点点告诉他们什么是高铁空乘专业、机电类专业今后从事什么工作、烹饪和服务员的区别在哪里。这样走访座谈下来,解决了家长们的疑虑,也让孩子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专业。当年我们学校在福贡一个县的招生就将近150 人,既满足了当地的教育需求,也打开了我们招生工作的局面。”

·2018 年,团省委唐源书记、段颖副书记、省民族宗教委杨谊群副主任参加省民专与共青团云南省委联合开办的“青春起航”教育精准扶贫班活动·

·学校到怒江州福贡县接新生·

省民专深入基层、广泛宣传的做法得到了福贡县委、县政府的认可,2017 年,双方加大合作力度,将毕业5 年内的初中毕业生,纳入到招生优惠政策中,改变了当地青壮年在家务农收入低,外出打工无技能的局面。如今,省民专怒江籍在校学生达到400 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近百人,“福贡模式”在怒江州全境得到有效推广,成为怒江斩断代际贫困传递的重要抓手。省民专也进一步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配套优惠政策,与团省委等相关单位密切合作,将“福贡模式”在大理、昭通、红河、西双版纳等州市大力推广,以教育助力扶贫攻坚,为边疆民族地区的脱贫发展撒下了希望的种子。

校企合作,铸造梦想

早晨7:00,省民专民族音乐舞蹈专业398 班的学生宿舍里已是一片忙乱,洗漱、找练功服、盘头发……男孩女孩们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妥当后,赶在7:30 冲进教室,他们的班主任龙琳老师已经在教室里查到了。“我们每天7:30 上早自习,8:15 开始上早课,直到晚上9:50,学生们只有中午1 个半小时吃午饭休息的时间。”龙琳老师感慨地说,“这两年他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龙琳老师和398 班学生在一起·

·民族音乐舞蹈专业学生上课情景·

2017 年9 月入学的398 班是民族音乐舞蹈专业的第二届订单班,这一专业目前共有三届学生,都属于“订单班”。所谓“订单班”,是省民专在“校企合作”的探索中发展出的专业建设模式。依托“全免学费、民族特色”的优势,省民专吸引了多家用人单位一同合作办学。由用人单位按照用人需求招录学生,学校按照用人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开展三年制的中等职业教育。398 班的教学,是学校与西双版纳州歌舞团展开的合作,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成为表演团体的演员。用人单位发挥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参与到课程教学中,使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对应用人需求。学生毕业时可以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这一模式为用人单位节省了人才招聘和人力培训的部分成本,也让省民专的教学更接地气,培养“无缝对接”的实用人才。

“我们的课程是按照艺术院校5 年制的安排设置的,但因为我们的学制是3 年,其中有大约一年是实习,真正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 年。相当于把5 年的教学浓缩到2 年内完成,难度非常大。比如软开,要把腿开到180 度,按正常的进度这个过程可能需要2 年,但学制所限,1 个半月内我们就要全部完成,所以我们必须周一到周六全天候上课。”说起学生们吃的苦,龙琳老师的眼眶湿润了,“刚开始练第一个月,所有孩子从三楼练功房到食堂吃饭都必须抓着楼梯扶手慢慢往下挪。”

398 班入学时有70 名学生,因为吃不了身体的苦,最后留下的只有46 名,支撑这46 名学生走下来的正是民专给他们的爱和鼓励。“我们对学生的训练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们要走跳舞这条路,就必须吃身体的苦。但在生活上,学校从上到下对他们都非常关心。鱼校长为了给孩子们鼓劲,经常到班里来看他们。他们去比赛前,鱼校长专门请他们吃饭,为他们加油。宿管王老师,对他们生活上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而我自己这两年基本就扎在学校里了,跟他们同吃同住,现在学生都管我叫龙妈,还帮我过生日。”说起学生给自己的惊喜,龙琳满脸幸福。

在给予精神支持的同时,省民专为398 班配备了最优秀的师资。鱼波自豪地说:“我们要把民族音乐舞蹈专业打造成学校最核心的骨干专业,除了学校师资外,我们还聘请了省歌舞剧院的老师、艺术学院的教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

为了激励学生,龙琳给398 班取了个名字——“未来之星”。“我知道他们将要走的路会很艰辛,为了让他们坚持下来,我一直在给他们梦想。”龙琳说,“一入学我就给他们看各种国内外精彩演出的片子,告诉他们,虽然现在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是,但两年后你就会成为片子里的人。”

不负所望,398 班在2017、2018 和2019 年云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蝉联了民族技艺赛项文艺表演一等奖;获得2017 年云南省首届校园健美操啦啦操锦标赛啦啦操一等奖、健身操二等奖;获得2018 年第四届“爱莲杯”全国舞蹈艺术展演云南赛区“最佳原创金奖”;参加2018 年全国啦啦操冠军赛少年组、青年组比赛,一举获得了花球规定动作和爵士自选动作两个项目的第一名,获得代表中国参加2018—2019 国际啦啦操系列赛事的资格……两年中,9 个省级奖项、4个国家级奖项,398 班真正成为了云南民族歌舞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2019 年6 月21 日,云南胜利堂人声鼎沸,398 班的毕业汇报演出正在这里上演。历时2 小时的演出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这意味着398 班师生们的努力得到了台下观众席上来自云南省歌舞剧院、云南省舞蹈协会、西双版纳州歌舞团等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云南省舞蹈协会副秘书长在晚会结束后专门致电龙琳,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学生的赞赏。红河州屏边县歌舞团也递出了合作的橄榄枝。

“学校在音乐舞蹈、学前教育、中餐烹饪等专业中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就业需求为导向,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加强实训的精密型校企合作方式得到了家长、学生、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良好的口碑进一步打通了校企合作的渠道,形成了一批支撑各专业发展的深度合作骨干企业,进而扩大和畅通了就业渠道。”鱼波说,“我们加强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是遵循市场需求,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而做出的改变。同时,我们这些班的开设、专业的设置都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突出民族特色、坚守民族文化传承,这是我们的初衷。”

在这个夏天,398 班的学生即将走出校门,走上实习岗位,对未来,他们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有的孩子决定继续考大学,有的孩子决定到更大的城市去闯一闯,有的孩子选择回到版纳更好地传承民族歌舞……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怀揣省民专给他们的爱和梦想,都不会忘记这个梦想开始的地方。

·民族音乐舞蹈专业学生演出·

心有所向,未来可期

经过40 年的奋斗,省民专已经站上了新时代的高地。2018 年10 月,省民族中专的上级主管部门正式由省民族宗教委调整为省教育厅,这意味着省民专的发展又将踏上新的征程。对未来,民专人踌躇满志。

“我们要坚定办好中职教育,走出一条真正靠教学质量和专业能力发展的道路。我们正在抓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了非常良性的循环,以教育质量获得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一要把骨干核心专业干好;第二要面向民族地区,积极对接好服务社会的一些工作,比如扶贫攻坚、服务人口较少民族跨越发展、服务怒江迪庆中职教育全覆盖等。作为省教育厅直管的为数不多的省级中专学校,唯一的民族类中专学校,我们要做到在中职教育领跑全省,在全国小有名气。”

“我们要坚定筹建好民族文化职业学院,更好地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在省内高职院校不少,也有以招收边疆民族地区学生为主的专业,但缺乏真正的民族类高职教育学校。筹建云南民族文化职业学院也是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加强民族教育的要求,所以要坚定不移地筹建好,并且在专业建设上凸显民族元素。”

“我们要实现中高职一体,多层次的办学模式,满足边疆民族地区不同层次的就学需求。既有三年制中专,又有五年制大专,还有专升本;开办综合高中,贯通中职与高职,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高等院校之间的桥梁。将省民专办成一所门类齐全,具有明显特色的学校。”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意气风发的省民专正阔步向前,创造着更加精彩的明天。

猜你喜欢

民族专业学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MINORITY REPORT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学校推介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