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年来经济理论发展的中国特色

2019-11-05胡敏

人民论坛 2019年29期
关键词:经济学理论特色

胡敏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顽强拼搏,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正是对时代课题、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思考与探索,凝铸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些闪光的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生相成、共进同行。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我国经济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中国经济理论回答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人民之问、发展之问、世界之问,具有鲜明的本土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经济理论研究要承载新的历史使命,构建新时代中国经济学。

【关键词】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发展与实践需要经济理论指导,但经济理论的形成和价值本质上又来自于实践,经济理论的生命力也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并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经济思想的肥沃土壤,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发展,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兼收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和经济范式,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70年中国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历了中國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在一个生产力极度贫乏的社会背景下,整个国家和民族要重整河山,开辟发展的新天地,必须紧扣国情世情,必须着眼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发展经济,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也必须立足于实际构建、创立、发展和创新。从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经济理论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篇章。

一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按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体制模式探索构建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总体来讲,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当时在一个一穷二白、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度落后的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一定意义上也是在开创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当时我们的标杆就是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也出于要尽快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急迫需要,尤其是在西方国家高度封锁和后来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撤离的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我们完全要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出一条自己的工业化道路。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时的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还要探索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以解决一个诺大的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走向基本温饱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理论也自然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学说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28年,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初步实践的经济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理论内核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相互适应。在经济体制上我们选择了计划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物质生产、资源分配、产品流通、社会消费等方面,都是由中央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进行安排,基本经济制度表现在工业企业采取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公有制,在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社会分配则采取按劳分配的高度福利制度,流通环节基本不存在商品属性的自在物质交换。虽然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但这一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必须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按照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一定的比例关系来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由于当时的主要经济理论指导就是以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蓝本,毛泽东同志就鲜明地指出,“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后来,他结合国情,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形成了《十年总结》,指导了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五个“五年计划”。尽管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上走了不少弯路,但还是比较快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比较扎实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前提,尤其是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得新中国在二十几年的历史进程中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二是改革开放后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前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理论自此也迎来了最活跃的发展繁荣期。在实行了20多年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后,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要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开始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市场经济的一个全新探索,这是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核心主题。改革开放后,我们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体制的改革过程。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自此以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这一历史时期,我们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紧密结合,以开放的眼光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理论的先进成果和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中的成熟经验;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道路,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初步探索和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这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回答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理论,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对外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和基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40多年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经济理论界已经淬炼出一批既反映中国经验又具有经济学一般价值的概念和范畴,作出符合国情、顺应时代的理论阐释,也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解决一个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走向实现温饱、进入总体小康、迈向更加富足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指导,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基于从一个经济大国转向一个经济强国的需要创新面向未来的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继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正在迈向强起来的现实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思想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推进全方位开放,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理论也迎来最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最新的经济理论创新成果,既是回答当今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又是应对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的客观现实,着力化解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解决方案。

新时代新发展,要求中国经济理论要有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要有深厚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经济学逻辑,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性研判,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关切。中国经济理论也客观需要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接受,甚至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中国经济学人正在为此进行艰辛探索,也正在成为一种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70年中国经济理论的原创性和基本特色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艰辛历程,广大中国经济理论工作者始终进行着艰苦的理论探索,既以厚重的历史态度汲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经济思想源泉,又以务实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还以开放的世界眼光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经济理论发展的优秀成果,在构建顺应国情、符合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上充分体现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思想特色。

原创性成为70年来中国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内核,无论是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还是从生产要素配置到经济政策制定、制度规则设计均体现了中国经济理论的“中国特色”。概述起来,这一原创性、这一“中国特色”集中表现在我们的经济理论始终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探索历程,始终回答人民之问、发展之问、世界之问。

中国经济理论发展始终在回答人民之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差别、消灭剥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70年,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的都是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尽管在经济发展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我们经历过曲折,对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在一定时期存在认识的误区和理解的不深刻,但这一宗旨始终没有变。比如,在计划经济时期,虽然我们出现过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忽视了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背离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搞“一大二公”,但是我们注意到国民经济内在的比例协调,逐步重视价值规律的运用,渐行渐稳地推进“五年计划”,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工业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我们认清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明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在初级阶段依然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充分重视价值规律,進而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始终将发展作为硬道理、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后,更是鲜明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力度地调动一切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力,我们的经济理论始终围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引领,以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为依归,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运营模式,从而不断指导和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人民在改革发展创新中增加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民之所望,成为政之所向,也成为经济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中国经济理论发展始终在回答发展之问。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工业化快速发展的70年,在经济理论探索创新上也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改革开放前,我们按照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庞大的工业化基础。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我们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优势和巨大的人口红利,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较快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了“后进国家”的赶超,经济理论在探索一个农业大国走向工业大国、一个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一个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上进行了独创性贡献。我们不断总结、分析和研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明确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体制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要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一体发展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态势,等等。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随着我国传统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减弱,我国经济理论又创新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破解边际投资效率下降和公共服务短板日益严重的问题,解决国富与民穷的问题,以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激发经济的内在驱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理论发展始终在回答世界之问。崛起的中国一方面给世界发展带来了巨大市场和福利,一方面也带来了各国的观望、猜测和疑虑,一定意义上中国向何处去决定着世界向何处去。在近现代以来各国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和“发展的困境”等种种问题,由于当今世界大国主宰全球资源配置、地缘政治经济分化和长期结构性问题造成了巨大的国别、阶层、区域的收入分配失衡,因此全球正处于新一轮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加上第四次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科技革命既蓄势待发又前景莫测,“危机意识”笼罩全球。中国经济理论要回答好世界疑虑、世界之问,其实也是回答人类发展的未来之问。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从政治外交角度,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各国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面对人类发展许多共同挑战,我们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其中,推动经济包容性发展是基础。我国的开放性经济理论为此也不断作出原创性贡献,我们高举自由贸易的旗帜,强调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致力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不断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导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等等。新的实践推动开放理论发展,开放理论发展也将使一个开放中国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适应时代发展构建新时代中国经济学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和总结经济规律的学科,必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我国正面临由“富”到“强”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国家强,经济学理论也必须强起来,经济学理论研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概括、提炼、深化、升华,才能适应这一划时代的变化。因此,致力于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现代中国经济学,这是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应该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理论自觉。

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创新还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实践的需要。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丰富实践成果相比,当前我国经济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学科建设还相对“滞后”,无论从理论体系、研究范式还是理论内容、话语体系上都与时代提出的期待有相当距离,理论解释力度、广度、深度也没有及時跟上时代节拍。面对生机勃勃、不断推陈出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发展和创新中国自己独立的经济学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形成系统化、规律化的高质量经济学理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重要。

未来30年是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学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大问题,回应时代课题,进一步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说明、阐释、总结、概括,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和智力支持,不断实现新的超越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经济学不但要指导中国的伟大实践,更要成为引领21世纪世界经济学发展的新潮流,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理论。为此,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学创新既要充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经济思想的精华,不断展现中国经济学人的思想力和创造力,提出具有原创性、本土性的经济学理论;也要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经济学理论发展中的一切智慧成果和科学价值,不断彰显中国经济学人的科学性与开放性,提出具有适应性、时代性的经济学理论。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报刊社副社长)

【参考文献】

①周文:《新中国经济学理论贡献及其新时代历史使命》,《红旗文稿》,2019年第14期。

②尹汉宁:《构建反映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经济发展理论》,《红旗文稿》,2019年第6期。

③洪银兴、孙宁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猜你喜欢

经济学理论特色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