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19-11-05周立

人民论坛 2019年29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经济社会

【摘要】“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成就,来自于国家主义发展理念、务实主义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四阶段依次递进的推动。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人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历程,可以看到一个个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人间奇迹”。国民生产总值2018年突破90万亿元,政府主导推动的大规模减贫,让7.4亿人摆脱贫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实际增长近60倍……巨大的发展成就,使得现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人间奇迹”背后,是“思想之光”。其中最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是发展理念。统筹兼顾的协调发展理念,是推动各项事业共同进步的关键。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念的三阶段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三阶段的协调发展理念引领着中国的发展实践,并与世界发展理念呼应,不断为世界发展实践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第一阶段,以“弹钢琴”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主义发展理念(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急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化基础。在此背景下,国家主义发展理念被提出并占主导地位。针对经济与社会、工业与农业的发展不均衡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将统筹兼顾形象地比喻为“弹钢琴”。学会“弹钢琴”,先要心中有“谱”,胸中有“数”。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干工作要做到统筹兼顾。这一时期“弹钢琴”的具体实践,集中体现在统筹协调“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一时期的国家主义发展理念,与国际上的国家主义的经济增长观和现代化发展观相呼应。

第二阶段,以“两手抓”为主要特征的务实主义发展理念(1978—2002年)。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面对国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系统相对独立封闭、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巨大的基本国情,邓小平同志多次用“两手抓”来表达做领导工作要全面、协调的思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主导思想十分明确: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更加强化了这种务实主义发展理念。务实主义发展理念指导了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实践:由农村到城市,由沿海到内地,推动国民经济波浪式前进的梯度发展,国民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形成,城乡居民生活得到基本改善。改革开放后的务实主义发展理念,与国际上市场导向的经济增长观和现代化发展观相呼应。

第三阶段,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发展观(2002—2015年)。面对经济连年高速增长而出现的新矛盾,如城乡差距逐渐扩大、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凸显,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来解决新问题,处理新矛盾。2002年以后逐渐完善的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理论体系成果,表明了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强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科学发展观与国际上的综合发展观和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观相呼应。

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理念

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发展理念推动,国家工业化基础、市场经济体制基础、经济与民生发展基础基本奠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协调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和系统部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紧随创新发展,直指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协调发展问题。这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体系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弥补社会建设的短板,顺利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真正协调发展。在社会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推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发展的公平性进一步增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普遍增加,社会建设走向更高水平、更加公正的新境界。

二是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解决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其他各方面建设。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协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共同指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着力点。

三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厚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和核心。通过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优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增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动力。以“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供给相对过剩矛盾得以缓解,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为优化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分配公平奠定基础。

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舒缓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推动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城乡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区域的协调发展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途径,也是发展的基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这既是对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完善和提升,也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部署。

五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国要強,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直面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长期以来,党中央都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破解新时代的新矛盾,补齐农业农村发展滞后这块短板,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历史和实践表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创造的“人间奇迹”,背后是发展理念不断变化的“思想之光”。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发展理念的“思想之光”,引领政府、市场、社会这“三只手”共舞,通过统筹协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必将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专项“乡村振兴战略核心机制研究”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罗建章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研究品牌计划“建设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5XNI0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周立:《乡村振兴的核心机制与产业融合研究》,《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经济社会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月度监测数据(2008年11月)
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