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源探析

2019-11-05柴伟

理论导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思想人与自然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源极为丰富,主要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我们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与此同时,习近平善于汲取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智慧,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思想,并在结合我国现实状况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生态学;生态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9-0079-06

作者简介:柴伟(1976-),男,陕西子洲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校刊部编辑,研究方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历史性、转折性和创新性的伟大成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得到了官方的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指南,是我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生态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加深刻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笔者拟从根基来源——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来源——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相关思想、传统来源——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智慧、借鉴来源——国外先进思想等四个方面探析其来源。

一、根基来源——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习近平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立场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涵和建设实践的重大战略任务等一系列核心问题的系统性阐述。

1.人与自然的科学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科学关系,才能保障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对此,他们指出: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外部基础条件,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离开了自然界,人类什么都创造不出来。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身体,人类是自然界的有机身体,人类始终依赖和从属于自然界。人类的活动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人类只有在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其次,自在自然是没有人类涉足的自然,人化自然是经过人类改造过的自然,在特定的條件下,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会相互转化。纵观人类发展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加快了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进程。反之,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原因逐渐消除了人化自然中的人类活动,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化自然则会逐渐恢复为自在自然。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不可分割且相互制约,自然史不仅会对人类史产生影响,人类史也在不断地影响自然史。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两者相互作用,一起构成了现实生产力,将自然生产力由潜在生产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是社会生产力。最后,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统一的关键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从而不断进行着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向运动。

习近平在学习、吸收和运用马克思人与自然科学关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要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伤害人类自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地爱护生态环境,要像保护生命一样地保护生态环境;要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等生态文明理念。

2.辩证唯物主义相关原理。习近平曾指出,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就是发展中最大的辩证法。可见,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善于将辩证唯物主义相关原理运用于其生态文明思想的构建之中。

一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存在或发展,必须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存在着由此及彼的通道,包含着相互转化的趋势。因此,应该看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两者之间的统一性。二是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虽然实践决定认识,但认识对实践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集中地表现为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习近平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不仅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并且不断将自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给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以科学指引。三是普遍联系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即物质世界是一个立体式的、动态的和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普遍联系原理,我们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3.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习近平始终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短缺问题。

一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经济基础体现的是社会的物质关系,而上层建筑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体现着社会的思想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思想和政治条件。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二是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终极价值和目标。人越得到全面发展,就会创造越多的社会物质文化财富,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能得到改善和提高,而物质文化条件越优越,又越能进一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不断增长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三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都离不开先进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参与。在社会历史的变革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得尤其明显和突出。因此,我们党应该积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动员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二、主要来源——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相关思想

自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期间,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不同程度地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中的相关思想被习近平所继承、发展与创新,成为其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思想来源。

1.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前社会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切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他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统筹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符合客观实际和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为我国生态文明思想构建了初步架构。

首先,要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邓小平指出,中国人口多的现实条件有利有弊。人口多势必会消耗更多的资源,进而加重或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而破坏生态环境。他还认为,中国最大的难题就是人口众多,人口多是今后相当长时期都会存在的问题。他提出,要想方设法很好地控制人口数量,通过发展教育,将人口众多的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其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对立关系。由于长期滥砍滥伐,我国20世纪80年代爆发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邓小平对此指出:“最近发生的洪灾及林业问题,涉及森林的过度采伐,看来宁可进口一点木材,也要少砍一点树。”[1]他还提出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再次,利用科技开发资源、开发新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邓小平于1998年创造性的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并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应用到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他认为,“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都要靠科学。”[2]最后,要加强保护环境的法制建设。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没有秩序的社会是不能正常运转的,因此,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靠法制。为此,邓小平在1978年提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

综上,邓小平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在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一系列法规得以制定实施,环境保护成为基本国策而得以坚持。

2.江泽民生态文明思想。改革开放所释放的巨大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飞速增长,与此同时,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凸显,江泽民立足国内外的发展实际,在继承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我国生态思想。

首先,积极吸收和推行可持续发展思想。联合国于1987年正式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江泽民积极吸收这一国际先进理念,确立了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战略地位,并特别强调,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工作,“决不能走浪费资源、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4]其次,率先提出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发展生产力。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生態环境危机,江泽民做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5]的创新性科学论断,并进一步指出,“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同时,依靠科技保护生态环境。对此,江泽民指出,要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耕地,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积极研发应用生态环境友好型科技。再次,要依靠法律保护生态环境。“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加强环保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7],还要“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8]。最后,应该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球性问题,只靠每个国家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离不开国际社会的相互协作与配合。

综上,在生态危机全球化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江泽民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地位,极大促进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也开始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中国贡献。

3.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使得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更为突出。胡锦涛将解决生态问题提升到人类文明的新高度,首次提出和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标志着我们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最终形成。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实质。胡锦涛指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9]其次,公民应树立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应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以增强全社会的人口、资源、节约和环保等意识,进而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导致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下降、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损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首要原因。因此,应该“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10]。最后,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公共参与。胡锦涛指出,“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11]

三、传统来源——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智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习近平特别重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态文明思想之中,赋予了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智慧以新的时代特征。

1.儒家生态智慧。儒家生态智慧体现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为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规定了合理尺度,其认为人类的适度发展和遵循自然规律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唯一出路。

综上,唯有人类社会经济亚系统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之间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规模和尺度方面保持协调,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当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流派之一,揭示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并通过重构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义哲学来探求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

首先,马克思的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福斯特通过深入研究分析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关理论后,得出了马克思的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学理论的判断,并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认定为生态思想,将其作为解决生态危机的理论武器。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存在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并存,导致两者直接互相加剧。福斯特认为生态危机比经济危机危害更大,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全球生态危机,则可能导致人类的最终灭亡。再次,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总根源。在资本主义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科学技术的不合理使用、“控制自然”理念的盛行和“异化消费”的泛滥远远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有限承载力和恢复力,从而破坏了自然环境,引发了生态危机。最后,生态社会主义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家认为生态社会主义应该包含以下特征:一是建立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生产正义性社会,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稳态经济”模式,三是实现让工人直接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的全过程的民主模式,四是树立劳动是人获取自由与幸福源泉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综上,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自身的制度缺陷是造成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总根源,提出唯有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道德观念,走生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最终解决全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效回避了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是生态社会主义部分特征在中国得以显现的成功典型。

3.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在西方文化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被视为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西方生态伦理学开创性地将伦理道德由人类社会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非人类中心主义如今已经成世界主流思想,并得到越来越多的拥护和支持。

首先,自然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相对于整个生态系统而言,每一个体的价值都仅仅是整个生态系统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大于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其次,把道德权利的概念拓展到非人类实体。每一事物都是自然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具有其内在价值和地位,并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最后,人类对非人类实体应肩负直接的道德义务。人类是万物之灵,拥有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是自然界的最高智慧和唯一的道德代言人。因此,人类在实现自身权利的同时,理应尊重和保护其他存在物的相关权益。

可以说,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类伦理道德观念的彻底变革,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唯有树立和坚持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人类才能更好地尊重和爱护自然,并严格按自然规律办事,从而最终探索出一条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路径。

4.可持续发展思想。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与生态学家在对传统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经过学术界和联合国长期不断的共同推进,如今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成为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指导思想。

首先,当代人的生存发展应该具有生态合理性,既要发展经济和提高当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给后代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而不是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其次,可持续发展思想还拓展了传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内涵范围,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提高经济效率、推进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科教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后,联合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新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习近平所提出和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都极大地提高了各国人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同认识和责任感。

总之,可持续发展思想从根本上摒弃了以物为本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树立了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要实现全人类的永续发展目标离不开世界各国的共同合作与努力。

结 语

综上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古今中外優秀生态思想,不仅根植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而且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相关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与此同时,还汲取了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智慧、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思想。伟大实践离不开伟大思想的指引,事实胜于雄辩,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阶段性伟大成就已经充分证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当下,我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越来越多的国外专家学者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思想财富,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丽地球提供了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G]. 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147.

[4]江泽民文选(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G]. 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8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G].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82.

[7]马焱,裴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智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225.

[8]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93.

[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G].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6.

[10][WB]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G].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820.

[11]胡锦涛: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更突出的战略位置[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5217179.html.

[12]张世英.天人之际[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6.

【责任编辑:宇 辉】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思想人与自然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