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小班教学,优化习作指导
2019-11-05贺香芳
贺香芳
【摘要】农村自然小班化背景下,要体现小班化习作指导的策略:一是体验为本,以想象助推习作思路的开掘,要激活学生生活体验,找准情感生发点进行指导;二是拉长过程,重方法实现习作表达的生动,要引导学生观察积累素材,结合课例进行儿童化表达;三是细处着手,抓细节实现习作评改的多元,以此提升习作效率。
【关键词】小班化 习作指导 优化
小班化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由于契合教育的現实状况,具有诸多相对于大班教学的优势而备受瞩目。我校近年来由于生源自然减少,一共6个教学班,人数最多的班级40人,最少的班级27人,已处于自然小班的状态。教师的习作指导,要顺应教学实际,更多体现小班化习作指导的特征,农村小班化背景下的各种教学策略也应运而生。
一、体验为本,以想象助推习作思路的开掘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的反映,表达了他们的童真童趣。让“想象”这朵“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进入学生的作文,是对儿童生命的一种关怀和体贴。
1.激活生活体验,让想象如鱼得水
让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想象。如《风筝》一课中续写课文的结尾,风筝最终有没有找到,两种结果都有可能。当学生说出两种不同的结果之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结果说具体。有的学生说:“我们飞快地向水磨坊跑去,找遍了各个角落都没有发现幸福鸟,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地上,但我们仍然抱有希望,幸福鸟随着一阵风儿又飞回来了,我们盼望着,盼望着……”也有学生说:“我们向水磨坊跑去,找遍了各个角落也没有发现幸福鸟的影子。我们伤心极了,坐在地上默默无语。突然一个小伙伴叫起来,‘快看那儿!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啊,我们的“幸福鸟”正挂在水磨坊边的大梧桐树上哩!我们心里乐开了花。”学生所说的话中处处有现实生活的依据,甚至就是他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无源之水,必须紧紧依靠学生的生活体验,立足于农村儿童的视角,发挥充分的想象力为写作水平的提高助推。小班由于人数较少,学生想象的丰富性可能较大班要少一些,但教师却可以引导学生将想象再深入一些,多展示些,让想象更具体丰满。
2.找准情感生发点,让想象有血有肉
让想象与学生的情感紧密相连。《风筝》续写的两种不同的结果,都表达了他们对风筝那种深深的依恋,他们的快乐都维系在这小小的风筝上,所以学生能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来描绘他们寻找的历程,以及种种伤感和喜悦。在《秋天的图画》习作指导中,有学生说:“田野里有金黄的稻谷,一阵风吹来,田野里涌起一阵金色的波浪。”有学生说:“我来说渔塘。渔塘里有一条条小鱼,它们自由自在地游着,时而浮出水面,好像也在欣赏这美丽的秋天。”还有学生说:“果园里,有红通通的大苹果,有黄澄澄的大鸭梨,还有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他们你挤我抢,争着要请人们来品尝呢!”有了图画中这些实际景物作载体,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正因为田野、渔塘、小鱼都是农村孩子常见的事物,所以一旦与情感建立联系,想象有了情感的润泽,所描述的内容自然就充满灵动之感,而不是干巴巴的,枯躁乏味。小班在教学中容易出现冷场,会有学生接不上话的时候,此时教师应多花点时间让学生讨论酝酿,让学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后再交流,写作就容易出彩。
二、拉长过程,重方法实现习作表达的生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二年级即开始写话练习,三年级上册开始在每个单元后编排了习作,习作内容的安排呈现序列化,旨在使学生的习作能力螺旋上升。在学习习作的起始阶段,我们要铺设台阶,拉长学习过程,做好引领,使学生顺利进入习作的殿堂。在小班化背景下,这种引领尤其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习得,在运用语言上重锤敲打,让学生学会遣词用句,用文字传递情感,引领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有血有肉的表达。
1.引导观察,积累素材让表达言之有物
观察能力是习作的首要能力,是进入习作殿堂的敲门砖。统编版教材特别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观察促思考,并且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首次编排了一个习作单元,以“观察”为主题,引领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培养习作的关键能力。教师要有相应的教学安排。
《金色的草地》课后有一项要求:“你在生活中观察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吧!”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选择一种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把这种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记录下来,为交流提供内容,也为单元后的习作作好铺垫。这一步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后面习作的顺利展开。教师要对学生明确要求,并提供一些范式,如观察记录单,让学生观察记录。如有的学生观察自己家养的金鱼,每天什么时候给它喂食,吃食时是怎样的,游动时又是怎样的,自己感觉又怎样等。借助观察记录单,有了原始的习作素材,就破解了无物可写的难题,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小班化的班级,教师有更多精力关照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可以随时进行相关指导。
2.整合例文,童化语言让表达丰满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可对语言表达不作任何要求、任何指导。教师仍然要结合文本,对小到一字一词,大到立意谋篇为学生提供指导,在习作中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从儿童的视角、用儿童化的语言来表达。
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找春天》的课文中有一组句子写得特别美:“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带学生美美地品味了一番后,教师请学生模仿它们的样子也来描绘一下眼中的春天。学生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第一只飞出的白蝴蝶,那是春天的使者吧?柳树长出细长的枝条,那是春天的辫子吧?地上长出的小竹笋,那是春姑娘伸出的小手臂吧?……”这些语言文字虽显稚嫩,但却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与理解后的童心释放,是对生活细心观察后的真情回放,是来自学生心中的天籁之音。因为有了这样鲜活的表达,春天的形象就呼之欲出,教师也感受到了学生们生命的创造。在小班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先四人小组内发言,再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对前面的发言进行补充,这样把句子越说越生动。学生参与面达到最大,习作的实效也明显提高了。
统编教材三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是《我来编童话》。给学生提供9个词语,让学生自由组合,发挥想象来编个童话故事。学生能够选用其中几个词语进行想象编写,但语言比较干涩生硬,缺少童话应有的生动有趣。这个时候就需要把教学过程展开来。此时笔者调整教学策略,先是肯定学生发言中的优点,如故事内容完整、有时间、有地点、有角色和有情节等,再提出修改意见,这些角色之间会发生什么事?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你能想象他们说话时的样子吗?指名学生说,在多个学生的发言中把角色的动作、语言、神态一点点地完善起来、丰满起来,再运用童话故事中常用的比喻、拟人等方法尝试把句子写得更形象。原先干巴巴的语言变得儿童化了,更有童话的味道了。学生也从中体悟到了童话的趣味。
三、细处着手,抓细节实现习作评改的多元
传统的大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时间又非常有限,对教师的掣肘较多。所以,在多数情况下,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不得不加快推进教学进程,把更多的锻炼机会给予那些与教师上下呼应的优等生,教师也常常是将优秀学生的作文加以展示,作为示范。其他写作水平一般或不佳的学生则较少有机会被教师展示自己的习作,难以明确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也不知如何进行评鉴,阻碍了写作水平的提高。而小班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就有了独特的优势,老教师有更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学生接受教师指导的机会也相应增加,从细处着手,从而实现习作指导的无缝对接。
1.布置习作墙,让每一篇佳作都展示
因为是小班,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习作的空间。每一个学生只要自己努力,都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把好的习作、有进步的习作张贴到习作墙上,让全体学生都看到上面画的红线,讀到教师的评语。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教师对自己最高的褒奖,说明这篇习作是全体同学学习的榜样。每个学生都是作者,又都是读者,可以欣赏别人的作品,也可以给别人提修改意见。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从而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这种形式也让学生明白,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的创作,都有机会“发表”, 都会得到大家的承认。因为班级人数较少,张贴展示的机会也相应增加,有助于强化学生成功的体验。
2.评改有层次,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学段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文章不厌百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这些论述都强调了修改的重要性。修改习作是有层次的,可以是教师先讲评,根据习作的要求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再改。也可以是学生对照习作要求先自行修改,交换修改,然后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几篇进行讲评。一本平常的作文本,因为有了学生之间积极主动的互相修改变得丰满和充满价值,每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从别人那里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因为有了互相借鉴,习作的视野也变得开阔起来。传统的大班里,人数众多,作文讲评无法全面铺开,只能选取少数学生的习作进行反馈和点评。而在小班化的背景下,每一个学生都不是旁观者,都被融入到修改中去,都是参与者,被点评、被修改的机率大增,得到的锻炼也更多。
小班化教学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和成长。实施小班化教学,是农村地区自然小班化状况下的必然。小班化的习作指导,要切合农村教学的实际,把握农村学生习作的起点,逐步引领学生进入习作的殿堂。农村小班化习作教学指导还有很多的策略与方法需要我们去探究。我们要利用好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正确把握小班化习作教学的要求,恰当运用习作指导策略,让学生爱表达,会表达,扎扎实实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