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真”活动,灵动德育课堂
2019-11-05陶文静
陶文静
【摘要】新课标指出,活动是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设计更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活动教学时执教者要跳出自己预设的“舒适圈”,让学生的即时性生成点亮课堂,少一点设计“圈套”,多一点精彩生成;让学生在真实的观察和调查活动中获得真切的道德体验与认知,少一点表面形式,多一点过程指导;让辨析讨论活动有深度、有质量,不断促进学生内在道德生长,少一点泛泛而谈,多一点道德思辨。
【关键词】“真”活动 德育课堂 道德与法治教材
暑假,有幸观摩了本学科教师执教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的课例视频,纵观课堂,不难发现,活动设计得恰当与否,关乎整节课的成效,笔者不禁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活动才是最恰当的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呢?”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顾润生老师曾说过:“部编版教材强调真实的特点,教学要直面学生的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感悟,直指学生的心灵,提出学生急切想知道的生活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中思辨人生,直达学生的行为。” 求“真”才是课堂成效的关键,真实的活动设计才是最恰当的教学形式。
一、少一点设计“圈套”,多一点课堂生成
道德与法治课堂真实的活动源于备课过程中教师的精心设计,但是完全合乎备课预设的活动设计未必是高质量、有意义的体验过程。
[例]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大家排好队》一课导入环节设计片断
师:(热情地和学生们打招呼,学生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看向讲台的礼品袋)
师:(环顾全班)下面就请大家到讲台领取小礼物吧。
生:(一拥而上) “报告老师,他挤我。”
(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
师:(表情故作凝重)你们看,像这样大家一拥而上能保证每个人都能领到礼品吗?
生:(停住,不做声)
师:(注视全体)大家先回到座位,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领礼物呢?
生:(慢慢地举起双手)我们应该排队,这样不会混乱。
师:(满心安慰)对,排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板书“排队”)
细思不难发现,这样的活动设计好似教师为学生设计的一个“圈套”,而执教者则恰恰是整个“圈套”的导演者,这种过于精心的活动设计是一种“伪”活动的体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并不是平等存在的。鲁洁教授在解释课程标准研制思想时曾指出:“教育者在引导儿童方面富有道义上的责任,尊重儿童必定内在地包含了对儿童的引导。”
1.跳出预设舒适圈,让生成点亮课堂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根据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因地制宜地创设恰当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体验、真实地表现。针对上述环节的活动设计,教师不妨将礼品袋分成四份,分别放在每一组第一排位置,请四个小组的成员同时去本组第一排领取礼物。空间的增大,避免了之前全班学生同时拥上讲台的情形,课堂生成也会丰富起来,真实的课堂、真实的体验、真实的生成,也会带给听课者真实的触动。
2.巧设真实情境,让生成改善生活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直面真实的活动情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存在于真实的学习现场,旨在让即时的生成改善学生的生活。 例如,二年级上册《装扮我们的教室》一课,其目的在于通过这样一个从观察、设计到动手实施的综合性活动,深化落实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超越自我,走向广阔的公共生活。学生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获得了团队合作意义的真实体验,实现了自我在集体生活中的价值。
二、少一点表面形式,多一点过程指导
1.聚焦微观视角,重视内在整合
纵观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观察作为主体活动,贯穿其中。在第10课《我们不乱扔》第三板块“这样可不行”中,教材自主呈现了《我的观察记录》表格,表格中既交待了观察场域,更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个栏目“我建议”注重学生内在道德的外化。因此,在观察活动环节中,教师要发挥主导性,不断地拓展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范围和认知视野,并教授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他们聚焦微观视角,善做观察记录,让观察的意义不仅限于自身观察能力的提升,而还在于观察背后所产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获得。
2.丰富调查形式,获得真实体验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不仅重在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同时更强调通过实践深化对生活的认识。纵观全册教材,调查活动出现的次数较多,然而,在很多课堂中,学生交流、反馈调查活动时,总会出现调查不务实,调查较随意,为调查而调查的伪实践现象。
家乡的物产
调查时间:___________ 调查地点:__________家乡物产名称:_______________
画一画家乡物产(可粘贴照片):
写一写家乡物产:
我为家乡物产做宣传(可设计宣传语):
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教师在活动指导时还可以创造性地丰富调查的形式。例如,可以在教材呈现的调查表基础上再做细致而创意地指导,自主设计调查表(如图1):引导学生用镜头记录下自己调查的足迹,还可以通过绘图、录音、写感想等方式完善调查过程,鼓励他们多样化地开展小调查交流反馈活动。有了这样真实而生动的调查体验,学生也一定会获得真实的道德认知,真挚的道德情感。
三、少一点泛泛而谈,多一点道德思辨
本册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还通过设置辨析栏,课堂开展辨析、讨论活动引导学生道德理性的自觉发展。
1.体验两难情境,彰显道德意义
二年级上册第11课《大家排好队》的绘本故事《守规则,懂礼让》中妈妈和小明正在排队,突然站在前面的叔叔因故离队打电话,过了一会儿,叔叔走了过来,想要重新插进队伍中,排在母子俩的前面,这时明明母子该不该让他插队呢?针对这一辨析活动,有学生认为可以让他插队,因为他本来就站在小明母子的前面,说明他之前已经排队了,只是中途有事离开了,归队时还可以站在原处。而有的学生结合自己用餐等生活事件,指出有的时候叫号单上写着“过号作废”,所以插队是不允许的。当教师将这样一种道德两难情境呈现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辨析讨论体会道德存在的意义,感受道德两难情境,旨在体现遵守排队规则和礼让特殊人群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彰显规则和道德之间相互补充、融合的意义。
2.尊重多元個体,强调有理有据
“在课堂讨论辨析活动中,有说服力的观点必有强大有力的论据支撑。论据往往来源于深入的思考和观察,谈论活动不只是交流观点和主张,还要交流彼此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方法。” 课堂真正的讨论活动,教师不应该只满足于学生停留于发表观点上,而要求其出示支撑观点的事实论据。民主化的课堂文化,真实有效的讨论活动,就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有理由据地表达观点的机会,尊重不同个体的多元选择,让课堂讨论互动真实而灵动!
[例]本册教材第2课《周末巧安排》中的辩论活动“这样可以吗”——周末“早起”还是“晚起”?(见图2)
真实是教育的生命,也是德育课堂的内在追求。因为真实的活动,课堂会多一份精彩的生成;因为真实的活动,学生会收获更多的过程指导;因为真实的活动,学生会多一点道德思辨力的提升;更因为真实,德育课堂才会变得愈发灵动,思维在这里碰撞,民主在这里彰显,情感在这里升华,学生在这里成长。
【参考文献】
[1]顾润生.真情境 真问题 真探究——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学建议[ J ].江苏教育,20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