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链视角的我国情报学博士课程设置探析

2019-11-05祝培培

新世纪图书馆 2019年9期
关键词:情报学课程设置博士

祝培培

摘 要 论文回顾信息链理论的内涵,总结其应用,并依据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环境的特点及国外DIKW模型,对信息链进行了再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对国内情报学博士课程设置的研究。论文通过直接索取的方式获取了国内8个情报学博士点单位的课程,对课程数据进行精细化、归一化处理,找出共性,指出存在的不足,最后从情报学理论、情报学方法论体系、信息技术等方面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信息链 情报学 博士 课程设置

分类号 G35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09.011

Analysis on Doctoral Curriculum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Chain Theory

Zhu Peipei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notation of information chain theory and summarizes its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technology environment such as big data,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and the DIKW model abroad, the information chain is re-recognized. On this basis,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of doctor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is carried out. The curriculum of eight Doctors degree institute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was obtained by direct request. The curriculum data are refined and normalized to find out the commonalities and point out the shortcomings.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from the aspect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heory, information methodology 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wordsInformation chain. Information science. Doctors degree. Curriculum design.

0 引言

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情报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标志着我国情报学博士教育的开端。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國情报学博士点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博士点建设趋于完善。截至2018年6月,全国共有情报学博士点单位12个。作为最高层次的学位教育,情报学博士教育对情报学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情报学博士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情报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情况分析(招生政策、毕业条件、培养规模、师资队伍、研究方向等),情报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相关分析,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情报学博士教育的比较分析[1],总体上侧重对情报学博士教育现状的统计与总结,以定性分析为主。

本文选取情报学博士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其一,课程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其二,在情报学博士招生中,不少学校鼓励跨专业学生报考,青睐有跨学科、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这类跨专业学生入学后更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夯实专业基础,方能增加专业认知,把握学科前沿,最终完成论文。此外,课程设置往往明确而具体,便于定量、定性研究。

1 情报学理论及再认识

1.1 信息链理论

信息链是情报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或智能五个要素(信息链中的智能和情报被视为同一概念)构成。梁战平围绕信息链的理论,归纳了情报学的8大研究范式,包括机构范式、信息运动范式、解释学范式、技术指导范式、认知范式、知识主导范式、经济学范式、人文范式等[2]。马费成认为情报学的3个基本对象,信息、知识、情报需要从信息链的结构来认识,并且基于信息链的框架,阐释了情报学的离散分布、相关性、有序性、省力、小世界、对数透视等6个基本原理,以此构建了情报学的理论体系[3]。化柏林以信息链的序化过程、转化过程、融合过程为核心研究路径,关注信息、知识、情报的序化,信息、知识、情报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信息与知识融合得到情报的过程[4]。可见,信息链融合了情报学的理论与应用,阐释了情报学的种种现象与实践。我们用信息链理论来探析情报学博士点课程设置,方便定位和理解情报学博士教育,以期为情报学博士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提供参考。

1.2 信息链的再认识

在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所形成的全新环境下,情报研究人员对信息链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马费成认为在新的技术环境下,信息链原有的渐进式逐级提炼升华的模式被打破拆散,情报研究人员可以从信息链上任意节点入手,直接挖掘出决策需要的知识、情报和解决方案[5]。这里我们参考DIKW模型[6],结合新技术环境下信息、知识、情报关系的特点,对信息链进行了再认识,如图1所示。把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放到同一个象限里,纵坐标表示有序化程度,如获取、组织等,横坐标来表示人在信息链中所起的作用。信息、知识、情报之间的转化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再是传统的逐级单向转化,因而不再用单向箭头表示这类转化,而是在横坐标上标记“转化”,以表明这种关系的普通存在性,“融合”“应用”同理。

4.6 学科融合类课程受到重视

学科融合类课程共计63门,占整体课程比例近50%,涉及图书馆学、档案学、社会学、管理学、新闻与传播学、经济学等,体现了我国情报学博士生培养思路的开放性,即重视培养跨学科的情报学高级专门人才。相比相关学科,相邻学科融合类课程数量并不多,仅有3个博士点单位设置该类课程,共计17门,占学科融合类课程的比例为27%。说明我国情报学虽起源于图书馆学,但并不拘泥于图书馆学的范围,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相关学科中研究方法类课程居多,这是因为情报学较多地借鉴、采用了其他领域成熟的研究方法。

5 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5.1 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

5.1.1 研究方法类课程存在的不足

现有情报学研究方法类课程主要有2种: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和情报学一般研究方法。有2个博士点单位开设了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类课程,说明此类课程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情报学研究来说,只有掌握了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开展深入研究,否则研究将会是不完善、不科学的。

情报学一般研究方法多来自于管理学、社会学,缺失常见的数学方法、统计方法等。然而在近10年来的情报实践中,数学方法已陆续应用于情报学研究的许多领域,包括竞争情报研究、情报用户研究等。这表明情报学博士点的课程内容与实践有脱节的现象。

5.1.2 忽视信息技术类课程

从信息链理论角度看,信息技术为信息、知识、情报研究及它们的相互转化、融合等提供技术支撑。但我们发现仅有1个博士点单位开设信息技术类的课程,从课程名称上看,应是信息系统的一般性介绍,显然这种现状与情报学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为用户提供决策服务的定位是不吻合的。

5.2 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5.2.1 技术传统与人文传统并重

信息链理论中实现从数据到情报的关键要素是人,是人通过信息组织与管理,知识组织与管理来实现信息、知识、情报的相互转化。在情报实践中,所有信息访问都是人通过操作信息系统来实现的。基于此,国外学者倾向于情报学未来的研究增长点应该在于引入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视角,朝着人工科学方向发展。这在他们的教育教学中也有所体现,如世界信息学院联盟iSchool主席Michael Seadle教授和Humboldt University大学的Elke Greifeneder认为,iSchool课程体系的核心就是人机交互,其余课程应围绕人机交互来开设,可包括信息技术、信息生态、情报学研究人员文化背景、用户文化背景等,并借鉴人类学、语言学的研究方法[12]。国内学者更加倾向于既定情报学研究范式的深化,认为情报学应沿着认知科学驱动的方向发展。从广义情报学视角来看,这两个发展方向都是必要的,应该协同发展。也就是说,情报学博士生教育需要回归情报学两个传统,即技术传统和人文传统,前者以信息论为理论基础,后者以《诚若所思》作为其源头,两者应并重[13]。

5.2.2 构建多层次的情报学方法论体系

情报学方法论是以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情报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学者王崇德把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次,即哲学方法、一般研究方法、专门研究方法[14]。情报学哲学方法是情报学方法论体系的最高层次,统率着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如本体论、认识论、后结构主义、现象学、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信息哲学等。然而现有的情报学博士课程体系却缺失了哲学方法类的课程。在博士课程中加入情报学哲学方法类课程,形成多层次的情报学方法论体系,无疑能够提升博士生的理论创新能力。

5.2.3 掌握信息技术,服务技术决策

在情报学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适当增加信息技术类课程数量、学时数,或将信息技术融合到相应课程中去,以提升情报学博士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当务之急。在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定位上,情报学博士生不用去研究专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但需要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以做出合理的技术决策。

6 结语

信息链是情报学的一个较好的理论探索,融合了情报学的理论与应用。学者们围绕信息链,归纳了情报学的研究范式,构建了情报学学科体系。本文以信息链为视角探析情报学博士课程设置,找出情报学博士课程设置的共性,客观地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的优势与不足。实际上,各博士点单位课程体系会因招生数量、教学团队等多种因素有所调整,由于时间、精力以及信息渠道等原因,我们仅对8个情报学博士点部分年份的课程进行了汇总分析,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邱均平,楼雯.我国情报学学科与博士教育的协同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4(2):18-26.

梁战平.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3):193-198.

马费成.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J].情报学报,2007(2):3-12.

化柏林.情报学三动论探析:序化论、转化论与融合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21-24.

马费成.在改变中探索和创新[J].情报科学,2018(1):3-4.

Wikipedia. DIKW pyramid[EB/OL].(2007-12-19)[2018-10-05].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KW_pyramid.

严怡民.情报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9.

国家科委与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EB/OL].(2009-06-26)[2018-10-05].http://lib.ust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EB/OL].(2017-10-30)[2018-10-05].http://pgs.ruc.edu.cn/bszs/jzml.htm.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19年博導简介表[EB/OL].(2018-11-30)[2019-07-30].http://pgs.ruc.edu.cn/bszs/jzml.htm.

马费成,赖茂生.信息资源管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3.

SEADLE M, GREIFENEDER E. Envisioning an iSchool curriculum[J].Information Research,2007,12(4):646-656.

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情报学进展:2014—2015年度评论(第十一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39.

韩正彪,谢丽娜,周鹏.北美情报学理论近20年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4(3):131-139.

猜你喜欢

情报学课程设置博士
专题导语:创新情报学探索
图书情报与图书馆的关系探索
森博士作战室
大数据时代下的情报学思考
卷首语
平博士密码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博士蚊
Q博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