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状调研及创新对策研究
2019-11-05周璐雯顾婷朱凯玲
周璐雯 顾婷 朱凯玲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教育 现状调研 创新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项目:“八学期·八主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平台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18GC18)研究成果之一;湖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创新模式研究——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项目编号ZD1802)。
作者简介:周璐雯、顾婷,湖南文理学院学生;朱凯玲,湖南文理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354
一、大學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状分析
(一)“学习参与度”现状分析
在参与广度方面,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为各专业安排了思政类公共必修或选修课程,大学生参与课堂理论学习的比重接近100%;同时,学校团委、学生社团等开展“经典诵读”“征文比赛”等形式各异、主题鲜明的特色教育学习活动,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各方面理论知识,有69.52%的大学生表示曾参与到此类活动中。
在深度学习方面,课后进行复习、延伸拓展的同学占比偏低,有61.02%的同学表示课后很少主动再去进行学习;课程构造设置上,有47.09%的同学表示作为公共必修课学习相关课程并附有少量考察实践,有15.38%的同学表示作为公共必修课学习相关课程但并未附有实际考察实践;同时,学习理解程度也千差万别,有16.66%的同学表示“并未了解过该思想”,有63.16%的同学表示“停留在只知道一些与该思想相关的经典名句”,有16.39%的同学表示“比较关注,主动了解过”,仅有3.79%的同学表示“比较了解该思想”。
(二)“学习出发点”现状分析
就整体大学生而言,将近100%的大学生表示会依据课程安排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的学习;74.29%的大学生表示学习主要是考试成绩需要,德育功能感受并不明显;“简单学习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占受调查者总数68.33%;“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探索”的大学生占受调查者总数31.67%。
就部分大学生而言,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的政治类专业学生中有89.65%的同学进行针对性学习;非政治类专业大学生中有45.71%的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学生党员(包括中共预备党员)中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关注和学习表现积极的占比91.64%,团员和群众中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关注和学习表现积极的占比59.64%;同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探索”的学生中有83.56%的同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而“简单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中有92.59%的同学为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学生。
(三)“学习途径、模式”现状分析
在学习途径方面,有73.46%的大学生表示,现阶段课堂教学、书报杂志等较为传统的方式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的主要载体,对于传统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的判定有79.46%的同学表示“正常推进,效果一般”;有85.88%大学生表示习惯于或者更倾向于通过多媒体、互联网进行的学习;有69.76%的大学生表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的学习采用抖音短视频等具有时代特色的“网红产品”进行教育抱有极大期待。
在学习模式方面, 87.27%大学生表示“老师讲,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的重要模式;63.43%的大学生表示部分教师就相关内容进行讲授时不够具体、生动,教学方式陈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丧失兴趣;89.67%的大学生表示希望可以在教学方式设计、实践活动安排等教育过程中进行适时、适度创新。
二、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困境分析
(一)大学生学习深度不够、效果不佳
调研发现,青年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的了解呈现出学习深度不足,学习效果不佳。成因如下:
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高校教师和青年大学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内容置于专业所学之外的空中楼阁,未从本质上发掘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表面实用性的牵扯下导致关注度处于低水平,使得大学生本就薄弱的理论知识水平在得不到实践有效巩固的情况下学习效果十分有限。
(二)大学生学习重视度不高,学习实效性不强
根据青年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出发点的不同,课题组进一步分析,得出:青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实效性不强的结论。成因如下:
第一,受教育者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思政理论课虽然已经走进每一个专业,但接受程度并不高。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都是讲“大道理”,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是根本。甚至部分高校大学生将本应严肃、认真对待的思政课堂当作难得的自我“放松时间”,在思政公共课上开展与课程无关的其他活动。
第二,教育者课程设计针对性不强。在思政课上,课堂教学多专注于理论灌输,针对性地拓展教学较少。虽然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多种途径,但大多数非政治类专业学生长期以来“计算式”的逻辑惯性,疲于思考,最终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大学生学习途径相对传统,学习模式偏向陈旧
根据青年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在学习途径上和学习模式上的特点,得出学习途径相对传统、学习模式偏向陈旧的问题。成因如下:
第一,学习途径日益丰富,但利用度不足。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猎奇心理较强,渴望学习方式能够推陈出新,而大学生长达15年的课堂教育对教师权威等的依赖性使创新阻力重重,各高校教育学习途径依旧以传统型为主,缺乏创新。
第二,学习模式稳定,但存在部分固化等问题。高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的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侧重于课堂纯理论知识的教学,且教学多以“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展开,但相关考察实践活动未结合青年身心成长规律和时代发展需求,实际运用中可操作性未有效发挥,致使青年大学生孤立、片面地看待思政课堂。
三、有效提升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效果的创新思路
(一)朋辈导学
朋辈导学借鉴当今课堂中“教”与“习”学习方式的优点,遵循学生发展的身心规律,在授课主体上进行创新,大学生通过朋辈人士授课来推动自身的理解与升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公共必修课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解,而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趋向于单方面地接收教师的思维引导,并且老师日复一日的讲解使得部分本就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学生小先生”相对亲切质朴的语言更易促進学生的理解;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小先生”能力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等。“学生教——学生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政教育学习工作发展提出了新的创新支持。
创新教育模式,首先,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在青年学生中招募一批综合素质强的同学组建“青年讲师团”,将思想政治教育类相关专业学生作为主体,向其他专业学生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用“学生小先生”的创新模式呈现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其次,思政相关原著研读类社团作为一种蓬勃的展现形式,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延伸,创新社团娱乐为主的发展方向。
(二)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强调要用好、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功能,使学生做到“专业学与全面学”“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发展,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具体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而现阶段,“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尚处于探索期,各地区部分教师和同学对其认识不够充分,非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意识不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理性认识层次的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专课专教思维的限制,“授业”与“传道”相分离,教师专注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对思政教学研究不够深入,长久下来便形成了不知如何将专业知识融入思想教育的僵局;另一方面是由于师生在意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对于专业成绩存在倾向性追求。
为改善这一问题,落实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课程思政”的培养理念,首先,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支持专业课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进行融合教学,提炼出有感染力、说服力的结合点,促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联合互动,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内化。其次,从国家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出发,强化“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在各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强调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育人的价值,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全课程育人格局,使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
(三)以用促学
当前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稀疏,认为思政课实际效用不大。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目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泛而不精,学生参与过程中获得感、成就感得不到满足;思政课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下并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资源优势,教育学习手段较陈旧,对当代大学生感召力不强。
为了提升以用促学的效果,首先,提升竞赛类活动质量。比赛是学习、交流、进步的重要平台,以赛促学,才是比赛的真正意义。各高校可依靠学生组织的特有优势,紧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活动的联系,开展“经典诵读”等具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赛程中得到提高;其次,重视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开展。大学生在“三下乡”等主题教育活动中切实深化思想认识,增强政治自觉和社会责任感,使理论与实践融合互补;最后,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根据大学生的学习倾向,积极开发并应用好QQ、微博、微信等青年学生现阶段已普遍接受的新媒体教育资源,同时创新性利用“抖音”等新型平台,抢占网络思政工作的新高地。做到新媒体与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深度融合,把德育融入学生发展的全过程,构建师生间“轻松欢快的在线课堂”和“网络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9(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
[3]李永法.论高校德育中如何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J].科学资讯,2010:189-190.
[4]刘鹏成.坚持初心,不忘使命——论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J].学周刊,2019(13):16-17.
[5]晁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教科文汇,2019(4):34-35.
[6]张敏龄.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智库时代,2019(15):288-289.
[7]赵逸影.习近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述评[J].2019(3):38-40.出版信息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