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共和国脚步的时钟
2019-11-05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我父亲在内蒙古科右前旗人民银行工作也刚好满一年,手中有了一点积蓄,买了一块手表。父亲的这块表从此就成了左邻右舍的标准时钟。
新中国成立5周年不久,我出生了,父母工作都很忙,便把我送到了乡下姥姥家,随我到乡下的还有一款烟台生产的“马蹄表”。母亲想,为刚满周岁的孩子喂米糊、喂水不能总约摸时间吧。可我的姥爷、姥姥连10个数字也不认识,为了让姥爷、姥姥认识表,我妈晚回城两天。两天之后姥爷说他会看表了,几经母亲测试,其實还是不会,姥姥不耐烦了,抱怨妈妈:我们祖祖辈辈也没用表看时间,不也照样把你拉扯大,你赶紧回去上班吧,我们再用“日头影儿”对比着马蹄表,过些日子就知道是几点了。我妈说:新中国了,人们过日子要有新状态呀!
无论是城里爸妈的主动,还是乡下姥姥的被动,共和国都加快了人们的脚步,城市、乡村要过有时间概念的生活已经初显。
“大跃进”那年我3岁,摔了一跤诱发了潜在体内的骨结核,久治不愈,老爸只好卖掉了手表、自行车给我看病,本来殷实的家从此落贫了。到了1965年秋,家里生活略有改变,我妈失业之后在家里养了一头猪,卖了90元钱,发了点儿小财。我妈知道我爸喜欢手表,就去商场选,最便宜的天津“五一”牌手表也要95元,添上5元才买上一块表。从此家里又多了几许骄傲,隔三差五又有左邻右舍来问时间,手表虽是戴在老爸的腕子上,可骄傲却洋溢在老妈的脸上。
1974年我高中毕业后下乡了,老爸把腕子上的手表摘下套在了我手上,从此我也是戴表的人了。那一夜我失眠了,猫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了4次时间,凌晨4点之后我才睡着了。
那时,无论城市、农村,结婚讲究“四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即使不能全有,只要有其中的两件,在农村就算是殷实之家。那个年代,有句顺口溜:“飞鸽快,永久耐,骑上凤凰谈恋爱,戴上手表更是帅。”
改革开放之后,机械手表一下子成了落伍的象征,人们通过各种关系渠道,买到一块电子表戴在手上才有面子。单位的会议室、办公室、家家的墙壁上都挂着“康巴斯石英钟”,人们的时间观念从来没有那样强,好像所有人都有一种“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的情结,这种时间观,推动着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学习。整个中国都处于亢奋状态,“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它不再是写在墙上的口号,而变成了中国的生存状态与集体人格,它时刻地提醒着人们,要抓紧时间。
当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我们的时间观又被提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如果说此前还是个人为摆脱贫困诱惑着中国人加快脚步,可当下我们的步速,更多时候显得有些身不由己了。自行车速度慢,变成了电动车、摩托车,又变成了轿车、动车、高铁、飞机,飞机最好是直达的航线,好像多快都没时间快。电子邮件的速度也嫌慢,最好是手机永远在手,处于开机状态,我在线,你也在线,我发过去,你就接收。这才是当下人对时间的要求。
这一切都是源于祖国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谁若稍稍地打个盹儿,就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了,如今,追赶共和国脚步的“时钟”几乎变成“秒表”,我为祖国骄傲!
(作者阮直,选自《文艺报》2019年7月15日,有删改)
点读
选文展现祖国的发展进步,既没有选择从全景出发,面面俱到,也没有选择宏大事业去歌颂,而是走进生活中,以一只小小手表的变迁来表现一家人、一代人、一个国的发展变化,在手表的得失替换中,一家人经历了生活的浮浮沉沉,国家也历经波折走上了稳定高速发展的道路,以小见大,读完令人感触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