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劳动与技术作品评价的四个阶梯

2019-11-05李青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

李青

【摘   要】劳动与技术作品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对学生作品评价时,教师要追溯作品与过程的关系、揭示作品与目标的关系、创设作品与拓展的关系和营造作品与展览的关系,通过四个递进式的评价阶梯,学生体验乐趣、改进不足、乐于探索和享受成功。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作品评价;四个阶梯

《浙江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建议》第20条指出:“评价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关注学生技术设计和操作实践的过程,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由此可见,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总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面。因此,对小学劳动与技术作品评价应科学、全面,不仅能使教师及时启发和帮助学生,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努力的方向。笔者试以劳技教材三年级下册“主题一 纸塑花篮”中《活动二 纸编花篮》一课为例,解析劳动与技术作品评价的四个阶梯。

一、追溯作品与过程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乐趣

小学劳技作品评价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简单地以像不像、快不快、精致不精致來评价学生的作品。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违背了作品评价的目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作品的制作情况,还要追溯学生创作中的经历,回顾知识技能形成的建构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复杂的真实情景中恢复到最初的求索者状态,去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作品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纸编花篮》一课,要求每对同桌通过积极动手动脑,互相合作完成作品——花篮。在作品评价时,只要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学生神态各异:有的把花篮提得高高的,生怕其他同学看不到;有的小心翼翼地捧着花篮的边沿,生怕掉下来;有的看着歪歪斜斜的穿编纸条苦笑……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在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仅关注作品的制作情况,简单地评定一个等级,会导致部分学生逐渐泯灭对劳动与技术的兴趣。怎样评价才能准确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不妨通过问题和引导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作品,回顾、反思与总结制作的过程,找到在制作作品时令自己感到满意的方面,体验其中的乐趣。

师:你觉得哪些地方做得特别好?

生1:我的纸条裁剪很整齐光滑,方便编织。

生2:我和同桌一个压住篮子底部,一个粘透明胶,配合很默契。

生3:我的提手做得很牢固,可以提比较重的东西。

生4:我觉得纸条的颜色搭配很和谐,非常美观。

生5:我的篮子编织很紧密,边沿收口也很到位。

生6:作品完成后,我把桌子上多余的纸条都整理干净了。

……

第一阶梯的评价,涵盖了学生制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这样不仅有利于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还在互动交流中领略到其他同学的创作方法。让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教学活动,便于及时调整教学。

二、揭示作品与目标的关系,让学生改进不足

对学生能力的肯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但要把刚刚燃起的求知热情保持下去,就要创设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持续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那么,问题从哪里来?怎样的问题才能引领学生深入地实践操作?

其实,学生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当他们试图解决自己所生成的问题时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学生不会纯粹为了教师的表扬或奖励而投入创作,而是成了自我指导的学习者,为满足自身能力的提高去学习、去探索。他们期待成功,也能坦然面对失败,而且还会通过借鉴以前成功的经验,尝试改进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为了让作品评价活动实现这一功能,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层挖掘作品的技术含量、技术难度,更要看到作品的创新点以及设计目标背后体现的设计思想、作品的达成程度等。笔者采用了让学生比较现成的作品与原先设计的目标作品,就此生成操作技能问题,将这些问题显性化,师生讨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在《纸编花篮》一课中,教师面对体验到成功而喜笑颜开的学生,出示了评价提示:仔细观察自己的作品,对比心中原先的目标作品,你觉得在哪些操作方面还不太令自己满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对比,很快就发现了自己作品中存在的问题。

生1:我设计的花篮纸条是粗细均匀和平整光滑的,没想到在剪裁的时候出现了偏差,导致完成的花篮放不平稳。

生2:我的花篮底部纸条之间很紧密,可是花篮的侧边间隙越来越大了。

生3:我的花篮底部是倾斜的,因为编纸条的时候,横条和竖条不是垂直的,所以很不好看。

生4:提手的纸条剪得太细了,粘得也不牢固。现在一放东西,提手与篮子就分离了。

生5:我在收口的时候,没有把纸条收在里面,而是用剪刀把多余的纸条剪断,所以边沿很不平整。

……

学生以原始的设计目标为标准,回顾了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找到了现成作品与目标作品存在一定差距的原因。为此,他们反思,他们惋惜,这种情感最能唤起学生探索的冲动,从而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果然,学生归纳出解决以上问题的好办法。例如“编织篮底”:先用透明胶固定好四周边沿后再编织,就能使底部紧密、结实;“边沿收口”:包折纸条,留取足够长度,收口插入接缝,不外露;“安装提手”:取适当长度的纸条,两头分别插入篮身内侧的接缝处,形成提手。

第二阶梯的评价,旨在促使学生自觉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进行实践探索活动,通过比较体悟作品的创作要点,激发主动探究和创新精神,掌握动手操作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个人化理解、内化知识的过程。

三、创设作品与拓展的关系,让学生乐于探索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分析工作与游戏的关系时,认为“工作不过是一种活动,有意识地把顾到后果作为活动的一部分;当后果在活动以外,作为一种目的,活动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时,工作就变成强迫劳动”。学生的工作就是学习各种各样的本领。当学生以热衷游戏的态度对待学习时,就会发现学习中充满了乐趣,学习的收获感也会更加强烈。

如果教师在评价时能创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如置身游戏情境一样时,学习将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因为一节劳技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课内不可能有第二次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再实践与操作。《纸编花篮》一课中,虽然学生为能找到作品改进的方法兴奋不已,但课堂时间也临近尾声了,通常意味着学生本次的实践活动也相应结束。教师为此创设了一个能激发学生再一次创作作品热情的游戏情境,询问学生有没有信心按照设计目标和改进意见创作出更满意的作品,还反复假装表现自己的将信将疑,从而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好胜心激发出来。从学生坚定的态度中,“谁笑到最后,谁才笑得最美”,课后创作活动开启了,第三阶梯的评价自然指向纸编花篮的创作,并课内拓展到了课后。为了获得最终的胜利,学生们一次不行来二次,二次不行来三次……直到创作出心中理想的作品。有了课外拓展,劳动与技术课的效果将会大大提升,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营造作品与展览的关系,让学生享受成功

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创作出心仪的作品时,往往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展览,能被人认可,由此产生成就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热爱这门学科,会更积极地投入到下一次的实践活动中去,教学质量也就得以提升。同时,学生在欣賞他人制作精美的作品时,也会产生新的学习兴趣,自发地形成学习动力。这也是作品评价的第四阶梯——营造作品与展览的关系。

《纸编花篮》一课结束后,教师在教室里设立了一处长期的作品展示台,展览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创作的精美花篮。同时,教师利用互联网,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班级的微信公众号,把学生作品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发布在其中,为学生的作品展示和交流搭建了更加便捷和广阔的平台。微信公众号是一个非常时尚的交流工具,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跨界的交流,让学生作品接受全社会的评价,更具现实意义,也让学生更具成就感。

评价的魅力是无限的,评价的智慧是生成的。新课改非常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关注学生的特长,又关注学生的困难领域,充分考虑每个学生在个性、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真正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这也是劳技作品评价的四个阶梯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管光海.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劳动与技术案例解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周水湘.解析小学劳动与技术作品评价的三个阶梯[J].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4).

[3]方磊.浅议劳动与技术教学展示与评价的结合[J].基础教育参考,2017(6).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于城小学   314308)

猜你喜欢

劳动与技术
学习单设计:让劳动与技术学习从“他主”走向“自能”
指向素养提升的“五步曲”
微课在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播撒创新种子 收获别样课堂
引探究 开思路 重拓展
浅析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措施
浅谈“劳动与技术”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形式,实现劳动与技术发展性评价
劳技教学让学生“动”起来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发和评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