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与技术”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7-05-10杨海琳
杨海琳
(椒江第二实验小学)
摘 要:小学劳动与技术课遵循导向性和自主性的原则,学生不仅要劳动体验,动手操作,更要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创设情境给学生参与的热情、相互合作给学生探究的乐趣、开展评价给学生交流的舞台、课外实践给学生补充和延续四方面阐述观点,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的快乐必将为劳动能力的提升插上腾飞的翅膀。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劳技教学;合作;评价;课外实践
学生是劳动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要劳动体验,动手操作,更要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学习这把金钥匙,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对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理解和课堂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给学生一种参与的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伊始,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得到很好的培養。而创设情境也就是在劳技课中运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的欲望,加深对劳技知识的理解,促进思维过程中信息的传输,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如,上三年级上册的《纸绳蔬菜》时,我从吟诵儿歌《菜园里》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自己知道的蔬菜,并出示图片,渗透了蔬菜的营养价值和多吃蔬菜的好处,为后面的制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如在《漂亮的背包》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将各种色彩绚丽、造型各异的纸绳背包准备好,挂在教室的墙上、角落里,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背包,这样学生制作背包的兴趣很快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很想马上拥有这样一个背包,从而积极地参与制作。
二、相互合作,给学生一种探究的乐趣
合作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共同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合作、共同探究,想出了不同于范例,又富有创意的点子。如《休闲躺椅模型制作》,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小组人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设计画图、锯刻和打磨椅侧坐板和椅背各部分,自主探索出好的制作方法。这样通过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作品,不仅能带动个别动手能力差又不主动参与的学生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在组织形式上,一般是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围坐并民主推选组长。在教学《“可乐”机器人》时,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坐在一起,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仅相互交流方便多了,也得到了更多的启迪,机器人在不同的小组中出现了不同的姿势、不同的造型,他们协商解决了不易切割,粘接机器人头、胸、腰、四肢难的问题,相互配合,共同美化机器人。
三、开展评价,给学生一种交流的舞台
在评价作品时,大多数学生只会说“好”或“不好”,至于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自己有什么新的想法都不会讲,也讲不清楚。这样无法体现评价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制定评价的标准,告诉学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评价才会有内容、有层次、有针对性、有创造性。
例如,教《别致的小鞋》时,等三分之二学生的作品完成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作品评价:(1)纸绳粘贴是否平整、紧密。(2)拖鞋的整体造型是否精致。(3)纸绳的色彩搭配是否和谐。(4)作品的设计是否有创意。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重点、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和作品进行评价,以不断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样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时更改补救,课堂也成为他们展示、交流、学习的舞台。
四、课外实践,给学生一种补充和延续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有一定的条件,课堂受到的束缚较多,比如场地的限制、资源的单一等。合理地进行课外拓展与延伸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加学生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的机会,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其实,劳技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积累技能的过程,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延续。这也是遵循劳技大纲的综合性、开放性原则,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
劳技课外活动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我班有一个家长是从事花草栽培工作的,每次有种植方面的活动,该家长主动为全班学生发放种子、花苗,如向日葵、吊兰、金盏菊、水仙花等,全班同学积极性很高。
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教师点燃学生的热情,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给学生讲解的机会,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断对他们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必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劳动能力。
参考文献:
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