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助力器康复训练对急诊开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2019-11-05贾月惠陈凤娟陈锋
贾月惠,陈凤娟,陈锋
(嘉兴市中医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1)
急诊手术是治疗颅脑创伤及脑出血的重要手段,术后肺部并发症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为常见的并发症,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吸烟史、手术部位、手术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1]。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治疗是患者快速康复的关键。本院2013年以来采用三球式呼吸助力器对急诊开颅术后肺部并发症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且术后肺部有并发症患者64例。肺部并发症诊断标准:(1)发热 (体温38.5以上并且超过24小时);(2)呼吸急促,咳嗽,痰量增多或出现黄脓痰;(3)肺部啰音、呼吸音减低等体征;(4)全血白细胞计数>12×109/L,低氧血症(血气分析,吸入空气时 PO2≤80mmHg);(5)术后 48 小时内复查胸部CT提示肺部浸润性阴影和/或肺不张。 当出现(1)-(4)中的任何 3 项或(1)-(4)中的 1项+(5)项即诊断有肺部并发症。患者合作能力评估采用以下标准[2]:向患者发出5项指令:睁开(闭上)眼睛;看着我;张嘴伸舌;点头(摇头);数到5时挑眉。当患者能够间隔6小时连续2次正确完成3项及以上指令,则认为患者可以配合。病例排除标准:(1)术前影像学提示合并有肺挫伤或肋骨骨折、胸腔积液和腹腔脏器损伤;(2)术后6小时患者仍需机械通气治疗;(3)术后48小时无法理解和配合该治疗;(4)术后出现急性心功能障碍、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其他并发症;(5)基础病合并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间质纤维化、肺大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心肺系统疾病;(6)年龄<18 周岁;(7)治疗过程中再次手术或需要再次机械通气。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1。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均行脑保护、止痛、抗感染、维持电解质稳定等综合治疗,并予辅助翻身、痰液振荡器辅助排痰,并鼓励咳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三球式呼吸助力器治疗,3次/d,每次20分钟,1周为一个疗程。将呼吸阻力器按使用说明书正确连接,垂直摆放。吸气训练:按指示将带“吸”字底部放置于下方,含住咬嘴,嘱患者以深长均匀的吸气流速吸气,同时告知患者注意腹式呼吸,进行屏气,保持球在装置内停留,尽量延长时间。呼气训练:将装置倒置,含住咬嘴,嘱患者以深长均匀的吸气流速呼气,保持球在装置内停留,尽量延长时间。对照组给予普通气球进行吹气锻炼,每次20分钟,疗程同治疗组。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治疗前后行胸部CT检查,选取下肺静脉层面、心室层面、膈顶层面,对范围及病变密度分别进行评分。范围评分采取5级分法[3]:0 级:0 分,正常肺组织;1 级:1 分,病变面积<该层面25%;2级:2分,病变面积占该层面的25%-50%;3级:3分,病变面积占该层面的50%~75%;4级:4分,病变面积>该层面的75%。密度评分为病变与该层面正常肺组织CT值差除以100[4]。两者乘积作为综合评分,肺部CT评分为三个层面6个区域的总和。(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4)治疗前后进行肺功能检查,记录患者FEV1%、用力肺活量(FVC)。(5)记录两组一周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次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检查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肺部CT评分、WBC、hsCRP、FEV1%、FVC 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均未见明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颅脑手术时间长,患者术后需卧床,易出现PPCs。神经外科手术PPCs发生率仅次于胸腔手术及腹腔手术。研究表明,颅内手术出现肺部并发症的比例为24.6%[5]。国内马龙等[6]证实,在择期颅脑手术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8%。PPCs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不张、肺水肿、胸腔积液、肺栓塞等,其中肺部感染的发病率最高[7]。目前研究多为重度颅脑损伤肺部并发症采取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抗感染、营养治疗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对轻度神经损伤患者开颅术后PPCs的治疗缺乏一定的报道及研究,作者在临床中发现急诊轻度神经损伤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PPCs。本院2013-2018年急诊开颅术后共223例,出现肺部并发症64例,发病率28.7%。分析其原因主要与术前管理不充分以及意识障碍有关。
大型肺康复仪器不利于床边实施及临床推广[8],本文采用三球式呼吸助力器对急诊开颅术后患者进行肺康复训练,该仪器单人使用、操作简单、结果量化、经济实惠。本文结果显示,采用三球式呼吸助力器能够改善患者FEV1%、FVC,与兰蕴平等[9]研究一致。其机制主要为三球式呼吸助力器符合呼吸生理,主要增加吸气主动动作,尽力吸气,收缩肋间肌及膈肌,增加胸腔负压,肺组织膨胀,纠正错误的呼吸方式;将该装置倒置后可锻炼呼气功能,使患者掌握正确的深慢吸气及呼气方法,改善肺不张,使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改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肺部 CT评分、WBC、hsCRP、FEV1%、FVC 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肺部C T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W B C(×1 0 9/L)治疗前 治疗后h s C R P(m g/L)治疗前 治疗后F E V 1%(%)治疗前 治疗后F V C(L)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 2 2 1.3 0±5.3 7 1 1.8 6±4.1 7**△ 1 4.3 8±3.5 2 7.1 2±2.0 3**△ 5 1.5 8±3 0.8 9 1 7.4 9±9.4 2**△ 7 3.6 4±1 0.6 3 8 7.5 8±1 2.0 2**△ 3.5 5±0.6 5 4.3 8±0.6 4**△对照组 3 2 2 1.2 5±5.4 2 1 3.9 9±3.9 3** 1 4.3 8±3.5 2 8.3 2±2.1 1** 5 2.2 9±3 1.9 6 2 4.3 8±1 5.5 5**7 3.3 3±1 0.4 2 8 1.5 2±1 1.6 1** 3.5 2±0.4 8 4.0 9±0.4 2**
本研究提示,采用三球式呼吸助力器治疗后患者血白细胞、血超敏C反应蛋白较对照组改善,肺部CT评分较对照组下降,表示气道分泌物引流良好,增强了抗感染治疗的效果。应用该装置锻炼时气道内径以及肺泡内压力的变化可以促进分泌物松动,同时使肌肉力量和咳嗽力量增强,增加自主排痰的能力。同时,本研究中不良反应治疗组并未较对照组升高,证实了呼吸助力器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综上所述,呼吸助力器能够改善急诊开颅术后PPCs患者的炎症反应,并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