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巧设激趣
2019-11-04林莉
林莉
摘 要 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也要紧随改革趋势,不断探究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笔者经过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况的了解,简要谈谈在课堂上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关注细节,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爱数学,爱上数学课。
关键词 关注细节;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3-0184-01
有句话說得好:“小事不能小看,细节方显魅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细节会改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而对教师来说,细节也会决定一堂课的成败。可常常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把着重点放在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堂氛围上,却没有捕捉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细节,忽视对这些最细微的环节处理,导致了种种不完美。现在笔者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哪些方面关注细节谈谈拙见。
一、关注细节,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关注教学细节,就要关注教学中值得挖掘的资源。及时捕捉并有效挖掘资源性的教学细节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显现。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例子。结果有的学生说扑克牌中的“J”表示的是11,“Q”“K”分别表示的是12、13。此时,我提醒学生:“你们知道国王的英文单词怎么表示吗?”学生说是king。我接着说道:“扑克牌中的‘K是国王英文单词的缩写,并不表示一个数。在一副扑克牌中四张‘K分别代表英国、法国、匈牙利、普鲁士这四个国家的国王。相应的四张‘Q代表四位王后,四张‘J代表四位侍从。实际上,我听了很多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误以为扑克牌中的“J”“Q”“K”表示的是数。关注这一细节,及时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不仅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还激发了学生多读课外书,掌握更多知识的愿望。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我们的教学也应重视问题,并让学生能对教学中值得延伸的问题进行思考。
以下是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总结的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2: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我们可以用剪拼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开,正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生3:也可以用折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折成一个平角。
生4:我觉得直接用量角器将三个角的度数量出来,再相加,这个方法也比较好。
师:对呀,同学们今天学得真是非常认真。可是我们的科学家经过研究之后发现,在有些情况下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这是怎么回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是哈佛大学师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学生的头脑里就会始终留着问号,而揭开问号之谜的过程就是主动探索的过程,就是不断激发求知欲望的过程。
二、巧设激趣,让课堂教学更鲜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一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智能的最集中体现。只有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兴奋、最活跃的状态,数学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新授前,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激趣、引题、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探求和认知的欲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3、30、300三个数字的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我想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目的的“灵丹妙药”。“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出现了议论纷纷的场景。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有的认为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则提出加上元、角、分,可得3元=30角=300分。这时我向学生提问:能否用同一数量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3米=3.0米=3.00米;3元=3.0元=3.00元。关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的问题,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幽默风趣一些,让课堂多融入一些时代的气息,我们就会发现教学不再那么枯燥,只要积极投入,就能成功调动课堂气氛,机智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作遐想。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恰当穿插有关生动的数学趣题、典故、谜语以及数学童话的方式,能使课堂更加生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喜欢你的课,格外想听你的课时,学生就会喜欢你教的数学了。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趣味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教育实践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其中的兴趣点.
参考文献:
[1]袁玉芹,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提问效能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张敏,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提问特点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