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让课程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
2019-11-04聂晶唐伟
聂晶 唐伟
摘 要 通过构建开放多元、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主、更具个性的成长环境,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全面充分而又自由地发展,也最大可能地实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
關键词 课程建设;育人;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2-0139-01
课程建设是学校育人体系建设的一个杠杆,能整体撬动学校育人模式的变革,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一所优质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课程建设,课程的影响力,将决定学校的影响力。
随着国家高考新政的推出,新高考采取“3+2+1”的模式,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高校招录的重要参考,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高考新方案的出炉引发了高中学校课程重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新高考背景下学校如何发展,课程如何开发与设置,这一系列问题不仅摆在高中学校,也摆在了初中学校的校长、老师的面前……
新高考要求学校要在固有的学科必修课程以外,建立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学校办学要从同质化转变为个性化、多样化;学校教育要从分数唯一转变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学校课程要从计划指令转变为丰富多元。我校在十九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开设了生命与健康、安全与法治课程,开设英语听力口语课、阅读课、信息技术课、实践活动课等多门特色课程。通过构建开放多元、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主、更具个性的成长环境,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全面充分而又自由地发展,也最大可能地实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
我校从2000年建校以来,开设了英语口语课,外籍教师担任英语口语教学已有十九年的历史,他们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喀麦隆等国家,外教担任口语教学,他们地道的口音、表达方式为教师和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口语有一定的作用。能克服母语干扰,养成直接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习惯。同时,外籍教师的外国背景,与众不同的面孔,不同的思维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锤炼学生坚强意志品质,夯实学生成长成才基础,学校开设了实践活动课。近几年,学校联合湖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湖北省金色农谷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荆门市(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八年级学生开展品行修为社会实践活动,九年级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有阳光跑操、创新方队、军体拳、集体手语、内务整理训练等,同时,还接受了生命安全、军事常识、防震避灾、国防、禁毒等方面的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组织纪律性,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增强了学生的感恩、责任、团队协作意识。学生的校园情结、行为习惯、文明素养等综合素质都不断提高。
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语文科目的考试难度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学生从小就要多积累和多阅读,我校于2011年开设阅读课,由各语文教研组分别制定阅读计划,
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精选阅读内容,主要为各学段大纲推荐的书目,学校每周四第四节课为阅读指导课,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欣赏、阅读交流,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语文老师负责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等培养与指导,学校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新语文教材(部编教材2016)以一课带多课的辐射式教学方法扩大学生阅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精读和有组织的阅读指导获得阅读方法,并学以致用。
新高考的录取形式是“两依据一参考”,而作为两个参考之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所以,艺术课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我校除音乐课外,设置了一节音乐欣赏课。音乐老师在同一时段通过专线广播,统一上课。欣赏大合唱、组歌、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歌剧、音乐剧、舞剧音乐及其他体裁的歌曲和乐曲,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分辨不同的体裁与形式,聆听音乐主题并说出曲名和作者,了解音乐体裁与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久久为功,现今学校每天歌声飞扬,学生音乐素养与日俱增。
学校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可以支撑各种有不同需求的孩子的成长,多样化的特色课程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外教口语课缺乏系统的配套口语教材,缺乏科学的英语口语课评价体系。教师的课程素养有待于提高,教师需要进行精准式的培训和培养。学校还需要整合各类资源,包括社区资源、家长资源等,有效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服务。学校课程建设没有完成时,更没有将来时,有的只是现在时。课程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在实践中探索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成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