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流派简述及实践思考
2019-11-04靳一忠
靳一忠
摘 要 研究语文教学流派有利于教师形成个性化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风格。本文主要介绍了常用的四种流派,目的在于合理借鉴,提高语文实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流派;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2-0126-01
但凡有进取心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不固守常规,而另辟蹊径,在教学风格上独树一帜,这是教学业务臻于成熟的标志。那些教学风格相近的教师,自然就形成了同一教学流派。
一、情感中心派
这个流派主要借助于语文学科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教师的情感投入,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以达到以情感人的教学效果。目前使用的部编语文教材,文质兼优、素有定评的文学作品所占的比重很大。教学这类课文如果只是单纯地去讲授基础知识,而忽略文章中蕴含的情与理,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索然寡味,效果必不见佳。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里是说,作者需有写作激情,读者也需动之以情,那么教者何以不带个“情”字?持此观点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借助艺术形象的感染力量,运用热情奔放的教学语言,触发学生积极情感,使学生情同文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基础中心派
这个流派特别强调打基础,注重练好基本功。像画家佛罗基奥教达·芬奇学画那样,不是先从绘画技艺教起,而是要求他从画蛋着手,并让他从不同角度,反复地练习。由于达芬奇在老师的指导下,基本功练得硬,终于成为不可多得的绘画大师。语文教学也必须老老实实地从“画蛋”开始,立足于课本,着眼于“双基”,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基于这种认识,这个流派提出语文教学要过“三关”:一是字词关,要求学生掌握常用字的音、形、义,不断积累词汇,辨明词性,弄清概念,具备炼字遣词的能力;二是句子关,使学生懂得有关语法、修辞、逻辑的常识,理解各种句式的作用,并借助所学知识,把文句表达得通顺、准确、生动感人;三是篇章关,要求学生摸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层次间的联系,懂得作者是怎样进行结构设计的。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清晰的思路,以及严密的判断和说理能力。
三、线索中心派
这个流派的特点是比较重视梳理文章的情感线索、说理线索或作者的创作思路,在此基础上合理构建教学线索,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一篇文章,不论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还是以感性思维见长,都是作者思路的再现。摸清作者思路,就可确定教学的线索,线索中心派正是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进行教学的,他们提出“紧扣教学线索,牵动文章全局”的教学方法。
四、设疑解疑派
这个流派对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有了进一步发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肯于动脑,勤于思索,善于自己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古人云:“学则须疑”,由质疑到释疑、解疑再到无疑,便是语文探究活动的始末。一篇文章,总有疑点、难点和主次,对此教师只有了如指掌,教学时方可抓住要点而精准“设疑”,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引进“柳暗花明”的探究境地,形成思维悬念,造引而不发之势,促使学生开启思维。有的疑点学生容易迎刃而解,有的则煞费脑筋,正当学生苦于重重书山“疑无路”、千回百转“思无得”的时候,教师巧抓良机,顺势疏导,乘势指导,教以方法,达到“峰回路转”之效果,使学生带着满满收获走出“重重书山”。这比一般语文教师清汤寡水、平铺直叙的讲析,给人的印象自然要深刻得多。但是,设疑决不是无的放矢,释疑也绝非越俎代庖。
五、一课一得派
这个流派主张教有中心,学有重点,实行“一課一得,得得相连”。这里说的“一得”,可以是思想内容上的收获,也可以是语言文字上的得益。“一得”所得的是新的“一”,课课有一“新”,节节有一“点”,虽然有时很微少,但都是精华,积以时日,由少成多。况且所得不是孤立的,而是“得得相连,环环相扣”,这样就会使学生掌握比较完整系统的知识。过去人们常用“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来说明善于取舍的道理。然而,这“一瓢”该怎么取,却又往往被人们忽视。一些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他们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一得,总是纵观全局、瞻前顾后,选取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使学生收益最大的“一得”作为教学的重点,以达“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使语文教学收到“举一隅以三隅反”的效果。那种无视课文特点,脱离学生实际,“乱点鸳鸯谱”式的“一课一得”同“一课一得派”的主张是大相径庭的。
本文主要介绍了上述四种语文教学流派,其实实际运用中远不止这些,这里只是粗略的划分。介绍语文教学流派目的是让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机借鉴,科学应用。(1)不论是哪一种流派,都是对前人、他人教学风格总结归纳形成的结果,我们在学习借鉴的时候不能盲目效仿、一味照搬、全盘套用,应遵循“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道理。(2)教学风格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但又不是完全由教师自己主观意愿决定的,千万不能陷入主观主义的“泥沼”。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不同情感基调、不同结构线索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3)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应当允许不同教学流派的自由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园地呈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曹蕾.如何运用“质疑”进行语文课堂教学[J].语数外学习,2014(08):4.
[2]孙修永.初中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J].读与写,2014(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