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019-11-04肖雄
肖雄
摘 要 学好语文是学好文科的基础,数学就是理科之母。作为一门具有基础性的学科,那么就应该要让他发挥其在理科中的基础作用。面对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又该如何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完成教育部门的教学任务那么简单,同时也要求培养学生们的综合数学能力,尤其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对今后学习数学和理科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让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极大的提高,塑造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文章将会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展开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3-0084-01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较差,所以需要老师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让他们从小形成一种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意识,这就需要利用小学数学的课堂开展,引导他们自主制定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这样既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还能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一、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逻辑思维能力既是学习好数学的关键能力,也是人们在这个社会必备能力,不仅如此,而且在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对他们的工作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有了这种思维能力之后,将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逻辑思维本来就是很好玩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这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他们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还能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
二、如何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简化教学过程,利用数形结合
在数学有一个经常用到的思想-数形结合。这个思想真的是从小学用到大学。例如:从小学刚开始学习数学,老师在讲加减法的时候,就在黑板上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给我们讲授的。到了初中学习三角形全等和相似,高中的函数和曲线方程和大学的微积分都用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说明这个思想真的很重要。而且,小学生在智力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单纯地讲授教学内容显得很抽象,采取这种方式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点在黑板上形象的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记忆力,使他们记忆的知识点更加深刻。
(二)营造数学氛围,创设情景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还属于一个爱玩、无法静下来的年龄,难以自控。虽然对这个世界的新鲜事物都十分感兴趣,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比较简单。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老师必须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创设情景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创设情景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比较热门的教学方式,通过游戏之类的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是怎么得来的,而不是直接给出理论知识。这更有利于加深他们的知识记忆,在这个过程将知识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例如:在小学数学中有一节内容是叫正方体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来进行教学,而不是简单地在黑板上画个正方体。因为老师自己画的正方体可能会不标准,而且学生也不能体会到正方体内在的知识到底是什么?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正方体特征的物体。让他们去摸正方体的棱长,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
(三)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现在在许多学生的眼里,覺得学习数学是无用的。因为感觉生活中用不到这些知识。例如:有很多学生说“难道上街买个菜,还需要用抛物线来计算一下哪个最便宜,怎么样买最划算?难道不该看的是那个最健康新鲜吗?”在笔者的学生时代,数学成绩不好的时候,会这样安慰自己说“反正以后出去卖菜也用不了数学知识的。”
这个观念真的是祸害了许多学生。因为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真的是随处可见的。
数学的功能就是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办法,怎么到了学生眼中就成了无法在实际中运用这些问题。为了让学生转变这个错误的观念,让他们对数学有正确的认知。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理论的运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走进现实世界,让现实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与课本的数学问题相结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会学到的相遇问题,租车问题和概率问题等多个问题,这些都是和我们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真的要将数学运用到生活中,让数学教会我们如何更好的生活,并在生活中让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进行教学。这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是数学教学任务的所在。所以,我们要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手段,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玲玲,周世如.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