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小学语文教学探析
2019-11-04唐惠芹
唐惠芹
【摘要】“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何谓文化自信?它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小学阶段,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教学是最有优势和效果最明显的,但具相关数据统计这几年来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却很不乐观,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改进。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文化传承与自信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著名人类学家博阿斯说过:“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文化成果是语言文字。”用同样的话来讲那便是,要想让语言文字更好地传承与继承下去的办法之一就是在小学阶段要将语文教学发挥到极致,才能将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地扎在每位学生的脑海中。目前中国学生的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要想弥补这一点,身为语文教师,我当仁不让地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同样,这也是因为语文学科的性质而定性的。语文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延续继承的教育。
立足于本民族的东西才能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双特色”课程体系
从根本上看,语文教育就是民族文化性格的培植。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教育思想,不学习“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的作风,不学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那么他的精神境界和文化性格能高尚吗?
而小学时期是语言学习和品德形成的黄金时期,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主要的指导思想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渗透传统文化的语言,就变成了一种学习文化的动力和自信。反复的练习语言就是在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表达思考能力。而在我们日常的书籍阅读时,也需要同样潜移默化地学习和养成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理解,只有教师提升了民族文化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多地学习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学校基于课程素养和学校办学理念,从课程整合的角度出发,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线,大胆而积极构建“大学科”“大单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努力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还完善了“六书六礼”特色课程,组织各年级“有序诵读传统文化”,精选“六书”——《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增广贤文》《大学》《论语》作为低中高年级经典启蒙的研读书目,并以“六礼课程”——餐饮礼、交往礼、集会礼、课堂礼、形象礼、公共礼为主要内容落实传统美德和礼仪教育,以让孩子们陶冶圣贤智慧,继承传统精髓,养成良好习惯,做孝亲尊师、知书达礼的谦谦好少年。
二、注重文化启蒙,营造“大语文课堂”
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教育首先要从低年级开始教育。学生在孩童时期是学习认识民族汉字中最为关键的时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点到面地讲解汉字的由来和演变,以此适时地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据相关数据统计,孩子的记忆能力最好的时期是在1—13岁这一阶段。而我个人的理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学中影响学生最关键的经典教育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些都是孩子处于对知识学习萌芽时期最好的教科书。我校正在践行从低到高年级的有序诵读。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一定要注重营造文化氛围,让每位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真正领略到“文化底蕴”的魅力。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是课文,在教科书中课文不仅积藏了丰厚的语文知识,而且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尽力地去深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即便是看似细微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蕴藏着传统文化观念与精神。比如,我们众所周知的筷子,看似很普通的一件物品,但他却烙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章。我们每日食饭使用的筷子不同于碗勺刀叉, 它没那么坚硬、锋利、尖锐,却 体现着内敛含蓄的民族性格以及“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用心体验和领悟类似的传统文化现象,以此提升自我的涵养与修为,也有助于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促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同时教师也可以从课堂中的文章主题找重点,找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讲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一至六年级的教科书中都能体现出来,它在教科书中的每个组成部位都有融入,作为教师一定要对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人文传统等相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整理、整合,找到精准的结合点和渗入处,组成民族文化教育的序列。部编教材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部编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篇目明显增加,和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古诗文数量的增幅达80%。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
三、提高教师文化修养,多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让小学生感受与吸收传统文化,确实存在不小的难度,而且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往往比较守旧,礼节比较枯燥乏味,更是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爱上传统文化和自主地去学习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知识呢?这就被列入了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与知识层次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用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知识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课本里的唐诗宋词、传统文化实践单元,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地理、文学、伦理和道德等,知识丰富,内涵深刻,但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因此,语文教师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反复地根深蒂固地注入每一位学生,让民族文化宣扬、传承,更要让自己在日常教学和实际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自己的学生带来学习传统文化的优秀榜样,以此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模式是通过日积月累,不断在实践、总结中才将其丰富的内容掌握,往往因为对知识的学习和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忽视了自己对传统知识的提升和提高。因此,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自己要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素养和知识有足够的认知,才可以更好地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教师更应该多去阅读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对文化知识的完善。只有自身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羽翼足够丰满,才能够更好地教育每一位学生。
结合当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缺失的尴尬处境,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培养一定要注重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渗入,让我国传统文化能够继续延续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立文.传统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龍文懋,崔永东.传统文化的沉思[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4]张英金,舒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张君励.明日之中国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