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大学生的精准培养途径初探

2019-11-04陈佳莲罗禧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4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培养大学生

陈佳莲 罗禧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贵州某大学城高校对精准扶贫大学生的培养普遍存在关心不够、培养力度不足、缺乏精神培养等诸多问题,再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出适合精准扶贫大学生精准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大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教育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就指出:“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2015年,习近平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写道:“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对于精准扶贫大学生来说,教育扶贫的作用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1)对于精准扶贫学生的家庭而言,经过“千难万险”而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贫困家庭未来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寄托,只有学生真正成才,才能成为精准扶贫家庭的一个重要而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真正带领家庭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2)对于精准扶贫的学生来说,大学的四年,是改变自身命运、脱胎换骨的一个重要时期。精准培养让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让这些从穷山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都能成功地涅槃也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从另一方面实现了高校党建扶贫的目标。

(3)对于精准扶贫对象的家庭所在地而言,“精准培养”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身体素质等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显著提升,让所在地的群众们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在所在地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2 加快建立精准扶贫大学生的精准培养机制的背景

高校作为“扶贫先扶智,阻绝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阵地,担负着“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一重要使命,但是对精准扶贫大学生的精准培养却存在诸多不足。

在一项针对贵州某大学城高校的精准扶贫大学生发放的2415份社会调查中,根据调查显示:有72%的调查对象希望辅导员主动关心和帮助;有20.37%的调查对象认为专任课教师对精准扶贫学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有更多关照和辅导;认为学校的精准扶贫帮扶主要体现在物质上(经济上的资助)占82.07%;有11.85%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在学校就业辅导多,能满足现有需求;有93.94%的调查对象希望学校提供在校内党政部门、学院、教辅机构提供实习锻炼机会的精准扶贫学生占;有88.57%的调查对象在可能的情况下,会选择去周边高校听课,96.92%的精准扶贫学生希望周边高校开放感兴趣的相关课程。

由上可以看出高校对精准扶贫学生的培养存在以下不足:

(1)辅导员培养、专任课教师培养和校内其他部门及其他教师培养方面,针对精准扶贫学生的关心不够、培养力度不够,对精准扶贫学生培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2)对精准扶贫学生的帮扶侧重点都在于对精准扶贫学生的经济方面的帮扶,“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的措施较少;

(3)校内党组织对支部内精准扶贫学生的主动关心程度不够高,党建扶贫辐射校内精准扶贫学生的范围还不够大;

(4)绝大部分精准扶贫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但校内现有的就业相关辅导、培训活动,不能满足精准扶贫学生的实际需求;

(5)高校间教学课程、教学设施等资源共享程度较低,不能满足现有精准扶贫学生的学习需求,高校间未形成对精准扶贫学生培养的合力。

总体来看,高校内部普遍存在对精准扶贫大学生关注不够,培养辅导力度不足,培养帮扶的协同能力不强,高校间以教育资源为中心的各类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的问题。

3 加快建立精准扶贫学生的精准培养机制

加快建立精准扶贫学生的精准培养机制,首先要紧扣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以加强对精准扶贫学生的关注、辅导、培养为着力点,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手段,确保对精准扶贫学生精准帮扶目标的实现。

3.1 培养目标

对于精准扶贫大学生的重点培养内容要以增强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以强化培养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从精准扶贫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入手,以实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目标。

3.2 培养途径

(1)建立精准扶贫大学生的大数据库,对我省(下转页)

(上接页)高校所有精准扶贫的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涵盖学习、生理、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并对所有问题进行分类梳理,以问题为导向,客观分析各类问题及培养短板成因,有的放矢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实现对精准扶贫大学生存在问题的精准培养和精准帮扶。

(2)要搭建起精准培养成果反馈评估的大平台,通过反馈不断调整精准培养的内容与手段,确保培养取得实效。培养平台的内容搭建可以从以下入手,一從培养对象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日常行为反馈评估;二从培养对象参加校内外各类活动情况反馈评估;三从培养对象的学习成绩、体育成绩反馈评估;四是从培养对象家庭、家庭所在地的反馈评估;五是从培养对象的就业情况进行反馈评估。

3.3 建立精准培养机制

3.3.1 高校内部

(1)辅导员方面:建立精准扶贫学生关爱常态化机制,主动关心精准扶贫学生,通过面对面谈话谈心、同寝室同学、上课教师反馈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针对学生最关心的人生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2)专任课教师方面:建立起围绕课程专业知识解疑答惑为主要内容的沟通渠道,针对学生最为关心的专业知识、课程知识等内容进行专门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3)党政机关、学院、教辅机构等校内机构:建立针对精准扶贫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辅导体系,为精准扶贫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在实习过程中强化对其工作能力、工作方法的培养,确保精准扶贫学生个人能力得以提升。

(4)党建方面:建立党组织内部与外部结合的帮扶机制,兼顾好精准扶贫学生党员与精准扶贫学生的帮扶力度。

3.3.2 高校间及地区大学城

(1)共享教育资源方面:建立起教育课程信息共享平台,将本校精品课程、明星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在网上发布,鼓励高校间精准扶贫学生现场学习和线上学习。

(2)共享其他资源:建立起高校间交通车、图书馆等教学辅助机构、食堂就餐、勤工助学等资源的共享开放机制,为精准扶贫学生提供丰富的各类学习支撑资源。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力抓好。加快建立精准扶贫学生的精准培养机制,要明白教育扶贫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不断地探索中摸索出适合高校、高校间以精准扶贫学生为核心的学生培养机制的路子,最终实现扶贫扶智,阻绝贫困代际遗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摆脱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N].兰州日报,2018-10-16.

[2] 张祺午.习近平的职业教育观[J].职业技术教育,2017(08).

[3] 何燃.习近平人才强国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培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