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课后练习 让教学过程走向实处

2019-11-04干超宇

课外语文·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小古文统编教材

干超宇

【摘要】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首次出现小古文,对小古文的文本解读,还是要用好课后练习和插 图。在对三年级小古文文本处理时,借助对课后练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年段特点、文本特质、教学策略等角度来优化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教学,学生更好地吸收课文内容。

【关键词】统编教材 ;课后练习教学 ;小古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司马光》,它是一篇小古文,原先学校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次出现小古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统编版教材从三上册起每一册都有小古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是《守株待兔》,放在了寓言故事这个单元当中。三年级的孩子怎么学小古文跟五年级的孩子学《杨氏之子》,那是不一样的。那该怎么办呢?其实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已经为老师点名方向,这些线索都藏在课本中。特别是课本中的课后练习,在构思教学设计时,巧用课后练习,由该系统向外延伸,形成更符合生本的教学设计。

一、巧析课后练习  立足根本

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是以教读课文教学的目的为线索的,这就为我们借助课后练习确定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在解读文本时,真的不可以小看课后练习,很多老师会出现一个比较习以为常的错误,那就是课后练习就是上好课以后,巩固课堂内容。其实并不是,课后练习就是编者递给一线教师的“橄榄枝”,让教师借助课后练习,基于生本,形成一个思维网络。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教学,而是组织开展一定的“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吸收、积累和运用。

二、内化课后练习  拓宽学路

(一)范读引路,提升古文语感

因为本篇课文是小学阶段第一篇小古文,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边读边加深对小古文的感受。但由于本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小古文,对朗读的要求一定不能过高,只要能跟着教师读出正确的词句间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感情方面,一律不做要求。教师进行范读,学生进行跟读,这样的效果较其他策略来说更加明显。那么在初读《司马光》这篇小古文中是按照跟读、自由朗读、赛读、齐读这四个步骤进行展开。在此基础上,所有的基础,都需要老师的范读去夯实。对于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首先可以让学生知道词句间的停顿,其次还可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展开小古文教学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四个步骤的操作下,学生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对于本课词句间的停顿朗读基本没有任何基础上,在教师的范读引路下,学生对小古文的朗读有了一定的兴趣,甚至有一些学生摇头晃脑地朗读小古文,对小古文的朗读有了一定的语感。那么对课后练习第一小题的问题也相对迎刃而解。

(二)梯式引导,培养阅读能力

《司马光》课后第二题明确指出,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换言之,其实就是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虽然《司马光》这篇小古文大致语言还是跟现代文用词上大致相同,比如说“群儿戏于庭”的“戏”跟我们现在是一样的,“一儿登瓮”的“登”也是一样的,也是“爬”的意思。尽管对于理解有着一定的难度,仍需要学生自主实践,自己去用不同方法去发现一些比较难理解字词的意思。但这一环节的讲故事,与初读环节讲述此前已经了解过的司马光的故事有所不同,对语言表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需要把课文中“庭”“足”“皆”这类文言词语转化成现代汉语来表示,还要有一定的顺序,所以教师在展开这一环中要给足学生时间,也要教给学生方法。

第一步,学生进行反复地读,慢慢地形成语感,这种语感其实也是帮助他来理解这个故事,理解这篇文言文的方法。第二步,在操作时要马上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跟进“我们这样有节奏地读了以后,你究竟读懂了什么?”有些语感好的孩子可能把整个故事都读懂了,有些语感不怎么好的他可能读懂了某几个句子。好,教师可以引导借助课文当中的注释,也可以看看右边课文当中的插图,继续发问“你读懂了什么?”在这个发问时,老师是要有目的,要有层次地进行引导的,其实是要问整个故事大概讲了什么,你是怎么读的,怎么读懂的过程要给予不断地丰满。打比方说有学生读懂了这个句子,“我们班还有谁也读懂了这个句子,你是怎么读懂的?”这里有个思维的交流和碰撞的过程。这里学生会说出来很多的方法,比方说主要是借助注释,有些说是看课文中的插图,这些都是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其实就是在交流的过程中,让他感觉到这倒是很奇怪的,比如说“众皆弃去”,就这样四个字,却表达了这么丰富的意思。是不是觉得这么短小,意义就这么深刻,这种感觉就慢慢起来了,一个字原来有那么多的意思,“司马光”我也可以用“光”。学生在此时对小古文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更加迫不及待地学下去。那么故事读懂了,司马光的人物形象是水到渠成了。

(三)图文交映,增加学习情趣

教学插图用以增加语言文字的趣味性,使文字部分能更生动、更直观地活跃在学生的心中。它不但能突出主题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而且還能使学生在受到美的感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方面的能力。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设计,内容丰富,色彩明丽,而且力图贴近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现代性。特别是在《司马光》一文的运用中,文中的插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理解文本。在教学“瓮”这个词语的意思时,注释清楚写出“一种口小肚大的容器”,对于学生来说,这个概念还是比较虚无缥缈的,他们甚至自然而然地理解成“缸”。但是其实并不是,“瓮”和“缸”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时候插图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文中的插图中,画着一个“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明确的以插图为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错误的理解排除在外。

2.深化主题。其实插图还是课文主题具体化的反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插图反映的正是课文的主题。教师只要抓住了这些插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诱导,主题就会深化,重点就会突出,使得本课问题迎刃而解,进而达到深化主题、产生画龙点睛的功效。在感受司马光砸瓮的过程中,教师其实可以借助插图来让学生感受司马光的动作“持”“击”,水瓮“破”“迸”。借助插图,直观又有趣地让学生感受到司马光的勇敢和果断。

3.巩固知识。研究表明,插图有利于对信息的记忆,尤其是对延时识记的效果优于即时识记。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插图中内容印在脑海,此时让学生来复述或背诵课文,就要比直接背诵文字要简单容易多了。再以《司马光》为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认真观察插图,在培养了小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用自己的话讲述司马光这个故事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学生脑海中会出现对故事的无意识记忆。对于巩固知识,插图有着十分奇特的效果。

众所周知,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文本,教师只有内化了课后练习,统整教材,学生才可以吸收到更多知识,激发学习的情趣。在编写课本时,凝结了众多编者的匠心,特别是课后练习以及插图,虽说是小细节,但是小细节可以撼动一切,它们的作用十分重要。课本的知识仅仅只是举一,对学生兴趣以及能力的培养就是反三。这要求教师整合课后练习,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将是所有一线老师的教学宗旨。

参考文献

[1] 曾桂花. 课后练习为导引 以生为本解《项链》[J]. 小学语文教学, 2018(31).

猜你喜欢

小古文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玩转小古文,提升语文素养
巧借句式判断 激趣古文阅读
多维诵读有效感知与积累小古文探究
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
小古文,打亮学生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色
小学语文课程中引入“小古文”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