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藏区精准扶贫工作的特殊性和艰巨性

2019-11-04彭草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4期
关键词:特殊性

彭草

[摘 要]在高原藏区推动精准扶贫要夯实基础、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转变观念,贫困人口脱贫需要采取立体式扶贫,扶贫投入需求相比内地有明显的不同。藏区地方政府投入压力相较内地有显著性的区别,扶贫基础薄弱、成本巨大、脱贫时间紧迫、奔康任务艰巨,所以藏区扶贫工作具有它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国家应多从资金、人才、教育方面对贫困藏区给予更多的投入,才能彻底解决脱贫问题。

[关键词]藏区精准扶贫;特殊性;艰巨性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藏区精准扶贫的环境和条件与内地精准扶贫有本质上的不同,明显体现在地理地貌、思想文化、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等方面,所以推进扶贫工作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笔者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深入藏区三年,现将三年工作所见、所观、所感整理出来,以此浅谈藏区精准扶贫的方向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四点分析。

1 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扶贫成本较高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扶贫政策,主要手段是以区域经济发展减贫,选择这样的减贫措施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让人们察觉到对缓解贫困的显著作用,并且中国农村贫困的分布具有区域集中的特点,然而藏区在地理上恰好与内地的农村有较为显著的区别。藏族分布的区域与青藏高原高度重合,贫困村主要分布在气候寒冷、空气稀薄、植被稀疏、生态脆弱的高原地带,以及高山河谷、沟壑纵横、垂直落差极大的高山地带,还有一部分分布在三江流经的峡谷地带。藏族习惯依山而居,而高山土地贫瘠,物产极少,唯有扩大生存环境才能获得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资源,这也就使散居的特点较为明显。

脱贫攻坚中,住房、路、电、水、通信网路、广播电视和文化活动室以及扶贫产业等建设项目要依山而建,环山而修,唯有开山、掘山才能落实,导致施工难度大,投入成本高,与内地同等的扶贫项目在藏区建设施工中投入资金量相对来说较多。即使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也难以维持,因为地质灾害频繁,自然灾害预防难、整治难,需要后期投入较大力量进行维护和养护,所以中央和省厅应在藏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2 藏区扶贫需要采取扶智与扶志相结合

思想文化方面,佛教从印度传入藏区后,很快被王室推崇并推行,寺庙和僧侣规模不断壮大,佛教势力突增,在与藏区本地苯教相争相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大教派,成为藏区人民的主流意识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最后促成了农奴思想形成并固化。在宗教思想和恶劣生存环境的双重影响下,藏区思想文化具有出世主义精神,不以物质追求为乐,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以世俗理想为终结,不以个人功利为目的。过分注重出世,就会脱离实际,逐渐逃避现实。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形成重世俗、重现实、重科學的思维观念,没有养成艰苦奋斗和愚公移山的文化精神。

由于藏区处于中国最内陆地区,思想封闭,受佛教文化影响深远,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对外开放中主动适应、接受、借鉴进步思想和观念、先进科技的过程缓慢,短时间内与内地交流交融困难,对外开放融合程度低。

因以上原因,藏区贫困人口文化知识水平和技能技术普遍较低,自身内生动力不足,主观能动性差,习惯依赖政府推动发展贫困村扶贫产业。所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需要采取扶智和扶志相结合措施,加强文化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指导,调动内生动力,激发贫困群众自发奋斗意识。

3 藏区扶贫需要人才和技术支撑

藏区经济由农业、牧业、矿产业、新能源业、旅游业等构成。农业和牧业是藏区基础产业,农牧生产在生态脆弱、有限耕地资源、高寒多灾的地理环境和滞后的生产方式综合影响下进行,基本靠天养畜,靠天耕作。受历史和自然条件限制,再加上农牧民市场观念不强,市场发育程度低,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养殖企业少,导致经济产业化程度低,农畜产品产出率低,商品率则更低,农牧优势资源未能转化成货币收入,所以农牧民增收困难。但藏区的农牧资源有巨大优势,而且玉米、小麦、青稞、豆类和薯类、水果类、中药材及野生菌类、藏茶、牦牛肉等特色产品资源丰富。为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农牧民货币收入,藏区贫困村应注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种植、养殖、旅游民居接待等扶贫产业,但因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等生产要素支撑不足,已发展的扶贫产业基本处于“散”“小”“弱”状态,无法形成规模,得不到良好的效益,所以应急需打通藏区优势资源与内地巨大市场之间的阻隔,真正实现两地资源互通、资金流通、观念融通、人才流动,充分发挥媒体、援藏人才队伍在资源对接市场中的桥梁作用,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

4 藏区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提高教育整体水平

藏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归根结底是教育问题,求得稳定发展无法脱离教育。当前,藏区教育落后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教育起步晚,这主要是历史原因。藏区传统教育资源长期被寺院控制,而寺院教育基本传承宗教文化思想,完全背离世俗化教育发展方向,不注重社会现实、不传承和发扬科学理念,这也就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无法起到推动作用,反而成为统治阶级巩固封建农奴思想的工具。

(2)藏族的居住环境导致学校散而广,这是教育落后的现实原因。藏区人口分布广,散居者多,聚居者少。虽然办学点多面广,规模却相对较小,使得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多点办学成本高,集中化寄宿制办学方式无法推进。

(3)教育投入不均衡,这是教育落后的直接原因。办学条件及教育教学水平与内地有较大差距,信息化差距则更加明显。由于藏区传统的耕作方式是分散的牧业,加上经济条件、藏族信教等原因,导致牧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农区要低。并且地处高寒缺氧的边远地带,交通和生活不变,信息不畅通,教师待遇不高,教师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更是一大难题,人才外流和教师专业素质不强等现象比较突出。

(4)非义务教育短板突显,这是教育落后的政策原因。高中教育普及率比较低,双语学生大学专业选择空间小。藏区部分地区没有高中学校,高中生需去异地就读,这也就提高了教育成本,增加了学校的管理压力。在实施大众化教育方针的政策背景下,学习双语的学生高考加试藏文只能选择部分民族大学,就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如藏语言文学),专业选择单一,培养途径单一,丧失了不同专业选择权,导致藏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正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因为以上提到的几个原因,导致藏区的人才发展被限制,造成如今人才紧缺的局面。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服务社会,根本职责是培养人才。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推进寄宿制集中办学模式,实现规模化办学,普及高中教育,还应使高考加试藏文的学生享有选择不同专业的权利。注重培养藏区本土多元化人才队伍,从而更好服务藏区,建设藏区,为藏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要发展,人才必不可少,而藏区的特殊环境恰好限制了人才输送,又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活习俗等无法使外来人才长足发展,唯有发展当地人才,才能使藏区彻底改变贫困面貌。所以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扶助对象不仅仅是针对当地的农牧民,更应该侧重于教育,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改变藏区的贫困面貌。

[参考文献]

[1] 都阳,蔡昉.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变化与扶贫战略调整[J].中国农村观察,2005(05).

[2] 恰戈·多杰才让.佛教传入藏区若干因素试探[J].西藏研究,1996(01).

[3] 钟海燕.中国藏区经济稳定与经济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2).

猜你喜欢

特殊性
幼儿园德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例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去学科化”
井下作业基础预算的可行性及特殊性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音乐特殊性再认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抛体类问题解题方略大放送
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动力不足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