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美术鉴赏课的德育渗透
2019-11-04张群
张群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艺术鉴赏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的形成能够产生重要作用。文章从高职艺术鉴赏课着眼,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利用艺术鉴赏课的课程资源,有效实现德育的渗透。
关键词:职业教育;艺术鉴赏;德育渗透
职业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实用性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我們所培养的人一方面需要具备精湛的技艺,一方面也必须具有不同于传统工匠的较高人文素质,同时还应该是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接班人。而职业教育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的形成,离不开德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我们也应该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培养出具备热爱祖国、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等高尚品德和敬业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艺术鉴赏课是许多高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或者是艺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属于美育的范畴。由于艺术教育更加直观,更加具有感染力,所以艺术教育的德育渗透功能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和无法比拟的。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补充,其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下,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艺术课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进而能够创造美。而在实际的艺术课中,老师们往往更加注重技能技法的教学,忽视了德育的渗透,在艺术鉴赏课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就是对这一缺失的重要补充。本文从高职学生艺术鉴赏课着眼,论述了如何利用艺术鉴赏课的课程资源有效实现德育渗透。
一、增强文化自信,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艺术史上更是有数不尽的名家名作。在欣赏美术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欣赏感悟原始时期陶器之美、先秦文化的青铜器之美再到后来的瓷器之美、明清家具之美、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之美等。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无数精彩绝伦的美术精品,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但是近现代很长一段时期,由于经济的落后和政治的动荡,我们在各方面学习西方,“师夷长技”,这种经济的不自信也导致我们在文化领域的不自信,逐渐忽视了本民族文化。20世纪西方艺术家毕加索就说过: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首先就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一个外国人尚能如此评价中国的艺术,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正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提到“文化自信”。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我们在许多方面感受甚至在自己身边切实感受到大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比如少年儿童学习国画、书法等传统艺术,学习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在许多中央和地方的各类演出中我们也能够越来越多地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这样的良好的大环境更是为我们艺术教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文化精神提供了大好的时机。
我们现在的许多青少年喜欢动漫,对日本、美国等国的动漫如数家珍。在讲述动画发展史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们知道中国优秀的动漫文化经典,了解中国动漫曾经的辉煌历史,引导学生不要盲目崇洋媚外。中国动漫的创始人万氏兄弟制作动画片《大闹画室》,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诞生,接着又制作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铁扇公主》,确立起中国电影在亚洲的龙头地位。日本动漫始祖《铁臂阿童木》导演手冢治虫看了《铁扇公主》,决定放弃学医投身动漫。而1964年完成的《大闹天宫》,更是问世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并荣获第22届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年度杰出电影等多个奖项,名副其实地成为动画的巅峰之作。法国《世界报》称赞道:“《大闹天宫》不但具有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二、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对美有炽热的追求,他们追求美好的事物,爱打扮自己,但是也缺乏正确的判断美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艺术鉴赏课中,我们应该用积极健康的艺术作品打开学生审美历程的一扇窗,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世界艺术史从来不乏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表现。在西方,古希腊雕塑家认识到人体之美,于是他们就地取材,用大理石来雕塑美丽的人体,凭借健美的运动员般的身材和吹弹可破的肌肤质感,古希腊雕塑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精品,被艺术史家称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成为不可复制的艺术典范;1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笔下的《泉》体现了画家对青春之美的歌颂;19世纪印象派巨匠莫奈笔下的《睡莲》则体现着艺术家对光影交织下的自然风景的赞美……在中国,山水画家们用淡雅水墨或者辉煌的青绿表达着对自然的歌颂:大诗人王维以诗歌入画,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年轻的十八岁画院学生王希孟用青绿绘制巨幅《千里江山图》,描绘浩浩荡荡的江山之美;清代画家石涛追求“搜尽奇峰打草稿”,在山水中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艺术境界;近代画家张大千无论身处何地也不忘故乡,描绘了一幅幅“青城天下幽”的故乡山水;……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同学们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但网络中也充斥着大量低级趣味的低俗文化,例如近年来备受青少年追捧的抖音、快手等手机软件,更是营造了及时行乐的娱乐氛围,吸引着大量的年轻人。某些网站的网红、主播为了走红,直播中会选择一些含有低级趣味的内容,并因为迎合了青少年的趣味而受到热捧。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艺术教师更应该发挥正能量,在艺术氛围里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美,只有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美的,我们才能更好地追求美好事物,从而追求真和善,排斥假恶丑。
三、热爱生活,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中外艺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热情地歌颂生活,通过艺术表现着自己对生命的热情和对世界的悲悯之心。许多大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不朽不仅仅在于他们技巧的高超,风格的独特,还往往在于艺术作品背后体现出的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热爱。在艺术鉴赏课堂中,我们鼓励学生去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梵高接近30岁开始学画,在其短暂的艺术生涯中,他经受着穷困、质疑和病痛的折磨,但是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热爱。他将对生活的热情用画笔表达出来,他笔下火焰般跃动的明黄色向日葵,色彩斑斓的明媚春天、璀璨的星空等等,至今仍然令每一个欣赏他、了解他的观众动容。在他的书信集《给弟弟提奥的信》中,画家只言片语中流露出的对生命的热爱、对艺术的热情,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动,他说:“即使我不断地遭受挫折,也不灰心;即使我身心疲惫,哪怕是处于崩溃的边缘,也要正视人生。”“工作中的人们,田地里新耕的垄沟,一片沙子,大海或者天空,这些对象难以捕捉,又如此优美,值得投入我全部的人生,尝试去捕捉隐藏在其中诗一般的美。”只有对生活极大的热情才有艺术创作的热情,也正是这种在人生的逆境中不放弃对生活的伟大的激情,使得梵高的艺术能够穿越时空,感染着一代代的艺术欣赏者。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失聪以后依然坚持进行音乐创作,创作了大量经典音乐作品。他在遭受这样的打击后,不向命运低头,在与友人的通信中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的豪言壮语,并且创作出《命运交响曲》这样不朽的作品。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命运》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小姐因为门第原因离开了他,再加上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时期,一连串的遭遇让贝多芬备受打击,但这位坚强的音乐巨人并不想就此认命,更不想屈服于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运、向大家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的创作。
四、运用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工匠精神”自2015年被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就成为专家学者们热议的词汇。笔者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劲头,更是一种对待职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不同于本科院校,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定位应该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这种工匠精神的养成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的应该是一批爱岗敬业、脚踏实地、踏实肯干又具备创新精神的人。
藝术史上历来不缺乏工匠精神的典范。中国工艺美术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瓷器、明式家具、丝绸,无不体现着历代工匠对职业的敬畏之心以及他们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在阎崇年讲述瓷器的著作《御窑千年》中,阎崇年先生举例:宋代的青白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元代的青花瓷和釉里红又一改单一颜色瓷器的局面,开创了彩色瓷器的新境界;至于明代的斗彩、五彩,更是争奇斗艳,五彩缤纷;清代的珐琅彩、粉彩,又吸取西方绘画技术的技巧,把各种色彩、各种绘画技艺都纵情而灵动地铺展在瓷器上。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创新、不断追求、不断攀登,才把中国瓷器推向极致,推向高峰,成为世界瓷器中的瑰宝。我们在引导学生们欣赏这些精美工艺的同时,更加应该让大家知道,这些精品的出现,是源于那些甚至没有留下姓名的历代工匠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热爱之心、敬畏之心,以及把事情做好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今天世界上一流的产品,不论是手工制品还是工业产品,都是这种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的产物。今天的中国,不仅能在高尖端科技实现领先,华为、联想、海尔、格力等中国企业也在其领域内位于世界前沿。这些成就的取得,同样是现代中国人专注走心、追求极致工匠精神的体现。我们职业院校学生既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苦练本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展现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良好风采。
总之,艺术鉴赏课程中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亟待我们去发掘,将之运用到学生德育教育中,有利于实现德育过程中的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
作者单位: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