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中学德育路径探索
2019-11-04杨鲜亮周文丽
杨鲜亮 周文丽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为中学德育课程的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德育工作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如何通过德育,来启迪中学生思想,培育自身核心素养,积极发挥正能量,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
一、新时代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对德育的新要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十八个基本要点。
学校德育工作通过不断激励学生,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注重情感培养,关爱学生的日常,不断引导学生正能量自我正向环节性调节,通过自我管理实现学生自主发展。从学生生活点滴和实际需求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在一次次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引领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培育和增强其核心素养。
二、创新德育路径,实现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
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及培育可以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环境强化和活动育人的自然融入,更有利于学生提高人文底蕴。在学校建筑、广场、走廊、绿化以及文化长廊等校园主题景观,特色场室、宣传橱窗、照片墙、黑板报等校园小景中,如每个班级的班牌信息中,渗透人文底蕴和人文情怀,形成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无形的教育力量。校区的建设中秉承着建设“图书馆式”学校理念,营造书香校园,也在于达到精神育人的目的,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把握重要的节日契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勇于质疑,也是对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一方面,学校重视在仪式教育中激励学生。例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早会发言,使学生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学校坚持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清明节“清明祭英烈”与国庆节“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以及主题征文比赛等。
三、注重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让德育产生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被唤醒,被吸引,学会自我管理,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是被控制。学校根据德育工作的规律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在工作中注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创造各种机会、创设各种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中实现自主教育、自我发展的目标。一方面,学校将日常评比作为学生自主管理的方式。如在教导处与校团委的指导下,学生会、大队部对以往的卫生评比进行改良,形成了具有白云省实特色的“星级“检查项目。另一方面,学校以平等竞争的方式选拔学生干部。学校各类学生组织团体均由竞选产生,全校同学都可以自由参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特色。
四、创设情境进行情感引导,深化社会参与
新时代的德育应始终重视道德情感的感染作用。这种感染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与煽情,而是以平等和真诚之心关心学生、呵护成长。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开展各种活动,教师都有意识地将他们当成一个成年人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有参与感,在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认同感。在情感教育上,学校还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对于一年级新生,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专业心理测评。学校设立的心理辅导室每天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敞开心扉与心理辅导教师深入交流,共同解决升入初中后各种心理不適问题。
核心素养中关于社会参与的要求,需要德育由内而外的感化。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和情境中涵养德性、磨砺品格。志愿服务活动和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学校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多种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审美能力、涵养道德品性。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