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接受美学视角,探情感教育之效

2019-11-04潘小斌

师道·教研 2019年9期
关键词:桑娜经验生命

潘小斌

一、情感教育是教育要旨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这句话成为了新时代教育活动的圭臬。

教育的立德树人宗旨,诸多名人有过论述。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又说:“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他还曾说,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就是说,知识的意义在于内化为情感、智慧和观念。

在实现教育的立德树人宗旨上,语文因其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多更重要的责任。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懂得善良、爱、生与死、积极与乐观,就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同理心、同感心等精神素质。所以新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因为这种情感体验不仅是学习,还是一种生命的成长。

我们的课文中饱含着前人的生命体验,蕴藏着生活的哲理与智慧,流淌着生命的血液,语文教育就是要在这个丰富的生命世界中唤醒、增强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并使学生获得生命表达的新的形式。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选文鲜明体现了这一要旨。单元中四篇文章都展示了人性的美好,善良、体谅、尽己所能帮助他人等美好的品质对丰富学生内心,对培养学生同情心、同理心、同感心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在教学中这些课文的情感力量往往变成一句轻描淡写的评价,变成一个中心思想,或深或浅地被学生了解而已,学生的内心不起一丝波澜,情感没有受到丝毫激荡,心灵更没有因此变得更丰富。这不是编者的初衷,亦不是教育应该有的结果。

因此,如何实现这些课文的情感陶冶就成为我们教者要深思的问题。

二、情感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

國外文学接受理论认为,只有读者经过领悟、解释、融化后再生的艺术形象,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第二文本)。第一文本如果没有经过读者接受而转化为第二文本,就没有实现文本的价值,因为文本的价值、意义、生命力是由读者在接受中创造并实现的。它必须经由读者的阅读,读者的参与,也就是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情感具体化,才可以使作品的意义最终得以实现。

我国虽然没有“接受美学”这样的术语,但相关的思想和论述却比比皆是,对后世的文学接受活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如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评点家金圣叹认为读者应具备的文学接受能力有艺术想象能力、情感体验力、接受者的心境。

虽然二者表达不同,但实质却一样,都肯定了读者的想象力、情感体验力和读者的心境等对理解文本的影响。

他们的观点开启了我们借助课文进行情感陶冶的新视角:即在教学中调动学生自身的经验,用他们掌握的知识,从他们的视角,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利用他们的阅读感受,以他们个性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发现并填充作品中的情感空白,使作品的意义在他们的层面得以实现。

其途径可为:

第一,展开联想与想象。

因为恰当的联想与想象,能引发新颖、独到的文本内容的具体化。

第二,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

读者的接受能力因人而异,读者的生活经验也各有不同,所以读者接受的内容与程度也各不相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善于调动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对文本情感有认同感和同理心。

第三,参考外部经验(读书,家长的经验)。

当然,因为学生年龄、阅历等的限制,只靠学生们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填充文本情感,进行具体化是比较有限的,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或从家长、他人那里获得的外部经验、间接经验,再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文本情感具体化是十分必要的。

三、《穷人》的情感教育途径

大家都知道,《穷人》这篇文章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这篇文章对学生们来说,首先是有时代的距离感,课文写的是19世纪的事情,学生们生活在21世纪,19世纪俄国的生活状况是学生难以深有体会的;其次是生活的距离感,桑娜他们生活贫困,而现在的学生都是在蜜罐中长大,他们从未有过吃穿住行方面的烦恼,他们对于穷苦没有切身体会,对穷苦之中的救助就没有直击心灵的震撼,如果学生未尝被感动,那么我们怎么说情感教育有实效?

文学是跟人生阅历紧密关联的,就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多少人在学生时期觉得它平淡无味,却到了中年读一次流泪一次。对于教育者的我们来说,不能说等学生长大他们就会对《穷人》深有体会了,所以我们要使学生尽量进入接受的状态中,真正被打动,真正被影响。而不是概括完中心思想就完了。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我们根据前面的三条途径的原则进行:

1.课前学生回家问父母:养两个孩子感觉怎样?如果养五个孩子会怎么样,爸爸妈妈会养吗?为什么?(借父母的经验来帮助孩子理解桑娜夫妇决定收养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孤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少麻烦和困难,借此深刻理解桑娜夫妇的高尚)

2.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你会送给朋友吗?为什么?(借助学生自己的经验来理解桑娜夫妇丝毫不犹豫把本就捉襟见肘的生活资源分给两个孩子的高尚)

以上两个问题在课堂中由老师引导说出。

3.课文中桑娜他们的穷体现在吃穿住用,请学生想象并用语言表述:

如果你和五个兄弟姐妹住在一个小屋里,你会,如果你冬天夏天没有鞋子穿,你会,如果你每天每天只吃鱼,你会,如果你在风暴晚上还要出海用破网打鱼,你会。

学生表述完后老师要用动情的话来深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4.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你认为是什么促使她做这样的决定呢?(讨论)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死去的西蒙和依然甜睡的孩子的描写,体会生命的不易,深刻感受桑娜和渔夫的高尚。

这几个问题解决,桑娜夫妇的高尚就能深入学生心灵了。

四、情感教育有效实现的王牌

(一)智慧转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情感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语文老师的教学设计。语文老师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对文本的二度创作,这种二度创作必须富有智慧,如流水般,可以因势利导,可以渗入其他生命中,并且滋养其他生命。所以王荣生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中喜欢说“流程”:“它不是僵硬的,它依据地势而流动,依据学情而变化,因而具有教学现场的适应性,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真正好的课堂像水一样流淌,有时清澈宁静,有时深邃汹涌,有时波光粼粼,有时惊涛骇浪。好的舵手要有勇有谋,顺应水势自由弄潮,最终既能到达彼岸,又收获了过程中的巅峰体验。智慧体现在取与舍的两难上,详与略的大胆上,而这要求老师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的人文眼光,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的人文情怀;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二)情感在场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罗杰斯也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首先,他认为教师应用情感进行教育;其次,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有機的统一体;再次,要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对于语文课和语文老师尤是。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有情感在场,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尽量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美丽的内心世界化为魔法棒,所指之处都熠熠生辉。情感在场,才会有动人的话语;情感在场,才会有感人的诵读,情感在场,才会播种情感,让学生完全敞开心扉去阅读、去感受,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

如此,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面,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和生成,更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与道德品质的提升,教育才会真正实现提升生命质量的职能,语文才会真正发挥它的意义和价值。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桑娜经验生命
穷人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穷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