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2019-11-04赵奕萱

世纪桥 2019年8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马克思

赵奕萱

【摘 要】当前世界风云多变,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风起云涌,作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的阿尔都塞,其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发展史上举足轻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新时代,研究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于我国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很有帮助。

【关键词】阿尔都塞;马克思;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8-0094-03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概念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意识形态”一词的演变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反映了孕育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渊源。

(一)特拉西阶段

希腊语汇“理念”“逻各斯”构成了“意识形态”一词,由特拉西最早提出,其主要意义是界定了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及可靠程度,更多地是从肯定意义上提出这个词汇,其意为“观念学说”或“观念科学”,除此之外,有一定的能动的积极的意义,为全人类服务,且担负着拯救人类的社会使命。

(二)马克思、恩格斯阶段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着重在其否定意义的方面,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观念上层建筑”的表述。意识形态在马克思这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代表统治阶级的,是虚假的意识。统治阶级借助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作用,麻痹被统治者的精神、思想,达到长期地占有和统治的目的。然而一定统治阶级的占有也不是绝对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P.59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不合理的意识形态被新的、更符合生产力要求的其实形态所替代。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同样具有相对独立性,当它符合经济基础的需要,便会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对社会的政治文明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列宁阶段

列宁在中性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词语,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否定的理解,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领导了十月革命,并成功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苏联当时最主流的意识形态,如果沿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的否定性思想继续对意识形态持否定的态度,过于批判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忽略无产阶级——一个最具有解放全人类力量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个巨大的变化,就等于否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这对于今后的革命是十分不利的。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同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提出了新的意识形态理论,有力地团结了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的斗争。

(四)曼海姆阶段

曼海姆批判地继承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他认为马克思仅仅完成了意识形态总体概念的特殊方面的阐述,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他也因此继续出发,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完成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一般性的阐述,两者构成了意识形态的概念。曼海姆从而构建了超越阶级和政党的意识形态学说,开辟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析路径。

(五)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

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否定性理解,意识形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眼中单纯地作为“非科学”的色彩服务于统治阶级,若非如此便偏离了马克思。尤为突出地表现为法兰克福学派,科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作为工具表现为中立,但是与生产力结合后,既体现出了其价值性又逐渐地走向反面,呈现异化趋势。大规模地生产应用,难免被资本操控,不当牟利,加剧了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演变为一种意识形态,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全面地操控了人。而它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让人难以发觉,大众蒙蔽其中又乐在其中,满足于虚假的生活。

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笔者认为,阿尔都塞作为结构主义的奠基人是从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上来分析意识形态的,和意识形态史上大多数思想家把意识形态与科学对立一样,阿尔都塞在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划分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提出了意识形态与科学在认识论和结构上的对立,“科学以不同于意识形态的方式确定自己的对象”[2](P.58),科学自实验发展而来,又在实践中不断应用、改进、完善。所以它源于现实,归于现实。因此在认识论上,科学具有超越功利、超越阶级的特点,所以能获取真实的客观知识。而作为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是为特定阶级利益服务的,一个斗争的集团要展现怎样的面目,灌输怎样的思想,都是通过认为的灌输对之有利的意识形态。由于过程的复杂性、目的的多变性,常常掩盖了社会历史的真正面貌,歪曲现实,作为一种虚假意识而長期存在。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科学的“史前期”,意识形态如何发展为科学,其过程需要认识的飞跃,对意识形态做基本结构的彻底改变,提出了“认识论断裂”之说。

(一)拒斥人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早期的著作是在人本主义理论的框架下展开的,而人本主义总是在反复地研究人性问题,人性问题在几个世纪里始终都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原则,它造就了人的哲学神话,也造就了只是停留于理论批判的意识形态伦理学。人本主义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作为表象体系,不同于科学,不能形成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实认识,不能真正地反映理论和认识本身。因此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没有真正体现出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是意识形态的内容。人本主义将人们从斯大林的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但是又进入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之中。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来解读马克思的著作,只有这样才是科学的,历史的。阿尔都塞以马克思晚期著作的理论视域来理解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认为“《资本论》这部著作所包含的内容,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史上三大科学发现之一”[3](P.75),并且只有与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框架决裂,以结构主义的症候法解读《资本论》才能区分科学认识与早期的意识形态框架,挖掘出其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内容。

(二)结构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划分为认识论层面和结构层面。

在认识论层面上,意识形态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体系,诸如神话、观念等,属于知识产生初期的常识性概念和信仰体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中为了历史起作用而存在,这就是不同于科学之处,它在现实中充当了解释的社会职能,既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又成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

在结构层面上,阿尔都塞继承了马克思把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的思想,产生了把意识形态作为结构的思想,作为一种结构,其形式是不变的,尽管内容变化万千,结构可以不理会历史演化进行研究,是永恒的存在。因其永恒性,意识形态是无意识地发挥作用的,就像语言结构体系一样,个人生活在其中,但这种结构又给人一种主宰者的幻觉。

笔者认为,意识形态作为结构的永恒性还在于它是一种社会需求,一种集体认同的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现象无处不在,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都充满了异化,需求不再是由内而外,而是由外向内,这一庞大的资本主义体系得以顺畅运转,急需一种集体意识统一思想。同样真实生存条件的异化使人们自觉疏离现实,情愿在虚拟的假象中安逸的生活,“单向度”的状态不纯粹是预设,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当没有人看懂真实的社会,所谓的异化也失去了意义,真实也无所谓真实,意识形态或许也丧失了独立性,完全成为统治阶级意志的表达。

(三)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

意识形态总是存在于国家机器和公民实践中。阿尔都塞所说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不同于马克思提到的具有依靠暴力镇压性质的国家机器。“是资产阶级潜移默化推广其意识形态的第一国家机器。”[4](P.282)它不是公共领域的某一种诸如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而是非镇压性质的私人领域的国家机器, 如教会、工会、家庭,以及传媒和文化事业等。

意识形态得以长久的灌输,就要靠教育。正如对于公认的科学常识的普及一样,对于意识形态,将具体的个人纳入其信仰体系,变成其臣民,就要依托教育。阿尔都塞格外重视教育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的作用。在法国大革命前也即前资本主义时期,教会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主要传播途径,以宗教的名义,礼拜等形式,长期向群众灌输统治阶级的意志,达到使人甘心臣服,受其统治的目的。法国大革命之后,宗教倒台了,更换了国家政权,意识形态也换成启蒙思想重新登上舞台。主导意识形态的关键机构变成学校和家庭。这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进一步升级,更为深入地控制人们。

在统治阶级演奏的一场浩大的囊括了各个主义共同利益的音乐会上,学校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切实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因为一方面学校的受众者是儿童和青少年,是一个人思想形成阶段。另一方面,学校集聚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下的高级知识人才,对内能够系统地教导学生,对外能够有说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学校正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大本营,最终服务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再生产。这样,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阴谋在普遍盛行的学校意识形态的掩盖下大行其道。

三、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意义

一种理论的产生发展,只有顺应时代的需求,对时代的发展起到作用才能彰显出其价值。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5](P.550)无产阶级作为国家的主体,既要掌握政权也要把握住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发挥国家政权意识形态的作用。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不同的时期,根据历史的需要不断完善意识形态理论,发挥了极大的凝聚力,推进党的工作。如今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浪潮中,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形势,意识形态工作更显得极端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6](P.34)

(二)确保人们群众的主体地位

“主体(但在一些情况下是没有作用的,比如:柏拉图的灵魂,还有被成为上帝的存在等)是构建一切意识的指挥者,它是不受历史年代、意识形态规定的影响,因为主体意识是没有历史的[3](P.189)。”人民群众就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既作为出发点也作为落脚点。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主体的地位,才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政府奋斗的目标。

(三)充分利用学校的职能

阿尔都塞指出,学校在传播国家意识形态思想途径的重要作用,所以,在社会主义发展中要把握对学校风向的领导,充分利用学校的特殊职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培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人才。“这是对高度重视人民发展的体现,也就是体现求真务实的精神” [7](P.21-22)

參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杜智    章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阿尔都塞.列宁与哲学[M].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0.

[4]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研究笔记)//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长     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秋石.科教兴国论[J].求是,2004,(7).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