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演进研究
2019-11-04韦冬
韦冬
关键词:改革开放;图书馆;图书馆管理体制
摘 要:文章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演进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的缺陷及改革的意义,并对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进行了介绍,最后思考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演进,以期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9-0080-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管理体制的日益健全及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知识服务场所,在社会知识资源分配及信息服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技术创新是社会组织及企业提高竞争力、保持良好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及其他组织快速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在这种创新驱动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需要大量高价值、系统化、动态性的知识信息。人们迫切获取知识信息的意愿对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演进加以研究,从中总结有益经验,为图书馆创新管理体制提供参考。
1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的缺陷及改革的意义
1.1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的缺陷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图书馆在当时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模仿苏联按照图书馆主管机构的隶属关系建立起了上下垂直的封闭式管理体制,以封闭式的借阅模式为主。其弊端在于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图书馆管理机构无法对图书情报事业的整体发展做出宏观指导和合理调控。图书情报这两个密切相关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管理体制,不仅给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造成阻碍,而且导致了文献资源的重复建设。受计划经济影响的图书馆受到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直接领导,行政色彩浓厚。不仅如此,由于对文献资源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读者借阅书籍需要先通过馆藏目录查询书号名称或是书目介绍,再由管理人员代为找书,这严重降低了读者借阅的积极性。同时,图书馆对书籍文献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对读者身份的认证和借阅手续的办理都有严格的限制,甚至存在读者因身份不同而受到歧视的问题。对于图书馆而言,书籍的摆放也有严格的次序限制,出于对馆藏书库秩序维护的需要,图书馆不会赋予读者自主权让读者自由借阅书籍,而是由图书管理员代为查找[1]。此外,图书馆对读者的借阅次数、借阅量等都有严格的限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不仅读者的借阅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功能也被严重削弱了。
1.2 推动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受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浪潮的影响,图情界学者的思想空前活跃。1984年11月,中國图书馆学会在安徽芜湖召开了图书馆改革理论研讨会,就改革开放初期图书馆在社会服务及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图书馆员制度改革、文献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等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这是我国图情界意义重大的一次会议,给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2]。此次会议后,全国图书馆掀起了管理体制改革的热潮。纵观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的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图书馆首先以管理制度作为突破点,如实施馆长制度、图书馆员轮班制度,建立图书馆员考核制度、干部聘用任用制度和各类考核奖励办法等;其次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融入商品经济及“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思想,使管理体制逐步得到健全,给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由此可见,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保障。
2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图书馆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多次有益的尝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体制”的建立,这一尝试突破了传统图书、情报两种独立的管理体制,掀起了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热潮。1986年年初,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对全院图书情报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并将院图书馆更名为“图书情报中心”,开创了行政事业单位图书情报管理一体化管理的先例[3]。可以说,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符合中国科学院的现实情况,为实现科学院内部文献知识资源的共享共建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全国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此时,如果图书馆主管部门能及时重视、总结和推广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经验,那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体制将在全国图书馆普及开来。值得肯定的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也影响了其他一些系统,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各级高校,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图书、情报、学术出版、科研成果融为一体,很多高校也纷纷模仿,将情报工作纳入图书馆[4]。由此可以看出,在各级单位内部推进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委市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指引下,在上海图书馆新馆落成之际,对上海市图书馆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将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技情报所合并,实现了“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新管理体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了省市图书情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被称为“上海模式”。结合上海图书馆20多年的发展来看,省市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的“上海模式”在推进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有着重要意义[5]。
3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演进
3.1 闭架式向半开架式管理体制改革的演进
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工业信息化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帮助社会服务机构、信息咨询、管理机构解决了信息管理方面的难题,并快速推动了社会由工业化到信息化的转变。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发达国家逐渐完成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确定了知识信息在社会服务、组织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图书馆进入了信息化管理的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电子通信技术逐步被应用到信息的搜集、分类、处理、加工及传播过程中,其表现出的便利性、高效性引领了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变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图书馆面对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图书馆逐步由封闭式管理向半开架式管理演进。全面改革开放后,以高校图书馆为代表的图书馆系统着手实施半开架式读者借阅管理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吸收了闭架式管理的优点,并改正了闭架式管理不利于读者借阅的缺点。半开架管理是指图书馆将图书文献以陈列摆放的方式码放在书架上,读者在借阅时能看到书脊上的书名,从而可以自行挑选。半开架管理的目的是减少图书馆员挑书选书的工作压力,提高借阅效率。图书馆这种管理体制的变革使图书借阅服务更加人性化、便捷化,读者借阅的积极性也得到调动。半开架管理的不足之处是图书馆并没有对新书实施半开架管理,不能起到及时推荐新书、宣传新书的目的,降低了读者获取知识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