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学伴”项目背后隐藏的真问题
2019-11-04
正视“学伴”项目背后隐藏的真问题
近日,山东大学“学伴”项目引发争议。7月6日,有网友在微博发文称,山东大学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学伴,从2017年的一对一配对改革为2018年的每个留学生配三个健康学伴,形成学伴小组,且学伴管理规定中,并不规避异性学伴问题。在相关报名表中,还特别强调学伴的性别,将“结交外国异性友人”列為选项之一。山东大学研究生院一名教师表示,“学伴”计划从2016年开始施行,施行后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报名积极,学生反馈也比较好”。对于网络舆论的质疑,该教师表示系恶意曲解。
【点评】优待留学生的做法,或许出于多种因素考量,此处不做过多评论。但无论怎样,人人平等的价值诉求不应被漠视,大学作为高等学府,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应体现公平正义的时代要求与价值取向,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留学生数量指标,就罔顾大学的责任与担当。过分优待别人,别人未必就尊重你,在这方面已有不少事实作为证明。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学伴”项目背后隐藏的真问题,注重以优质的教学水平、雄厚的科研力量来吸引外国优质生源前来留学。
阻挠教师离职涉嫌违法
澎湃新闻网日前报道了江苏泗洪县多名教师在离职时遭学校和教育局“不放行”一事后,江苏灌云县、灌南县等多地也曝出了相似案例。多名苏北地区的教师告诉记者,他们最近在辞职时,遇到当地教育局与学校的阻拦或“软性阻挠”,经多番沟通后,仍无法办理辞职手续。而这些地方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不放行”离职教师,也是出于无奈,因为当地即将出现“教师荒”,他们不得已才设法留住教师。(7月11日 澎湃新闻网)
【点评】每个人都有选择从事某种合法职业的自由,这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显然,新闻中提到的学校和教育局阻挠教师离职的行为已涉嫌违法,哪怕是出于为当地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考虑,也是不值得提倡的。教师个人权利与当地出现“教师荒”,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前者需要依法尊重,后者需要当地党政部门统筹研究解决,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别让“全脑教育”毁了孩子
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不少所谓的“全脑教育”,如左脑开发、松果体开发、考试香水、听音频提升脑力、闪卡等。这种打着“脑科学与教育”培训的旗号,在家长、学生与教育人员中大肆传播的“神经神话”,根本就没有科学依据,已经对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7月30日 《光明日报》)
【点评】出现此类现象,既与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功利心理有关,又与部分家长缺乏足够的教育认知能力有关,建议相关部门对此类教育培训机构加强监管。此外,学校也应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认知能力和育儿水平。
大学录取通知书附上“垃圾分类指南”是一堂很好的环保课
近日,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四川考生小易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华东师大贴心地附上《2019年本科生新生报到须知》,并以附表形式标注了垃圾分类的内容,列举了常见物品分类,对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详细列举。像华东师范大学这样将垃圾分类的提醒与新生报到须知一同寄出的不只一家,上海师范大学同样将《上海市单位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印在了新生报到须知里。(7月25日 中国新闻网)
【点评】实施垃圾分类已是大势所趋,参与环保行动人人有责。作为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各级各类学校,更应积极推行垃圾分类,为社会做出表率,让学生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从而产生“小手拉大手”的积极作用。新闻中提到的几所大学的做法,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直接体现,给即将入学的新生上了一堂很好的“垃圾分类指导课”,值得更多学校效仿。
实训“鬼屋扮鬼”暴露职校管理问题
近日,渤海理工职业学院“模块化教学实训”引发争议。有微博网友爆料称,学校将学生送往外地参与实训,但岗位与专业不符,比如让会计专业学生在北京欢乐谷鬼屋扮鬼、检查游戏设备,且工作超时、没有工资。(7月25日 澎湃新闻网)
【点评】根据后来媒体的跟进报道,“工作超时、没有工资”是假的,但“让会计专业学生在北京欢乐谷鬼屋扮鬼”倒是真的。这说明该校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求,为学生安排与专业相符的实训。将社会实践与课程实训混为一谈,说明该校的教学管理出了问题,必须好好反思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