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构建的途径研究
2019-11-04张灿灿
张灿灿
摘 要:古往今来,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河流保持着密切联系,而城市依托河流形成的滨水开放空间凭借其特殊性成为独特的城市空间场所。文章以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特征演变、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探究了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构建的途径,并对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空间;滨水开放空间;空间;构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阳师范学院校级青年项目(2018QN028);南阳师范学院校级青年项目(QN2017062)研究成果。
伴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及城市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城市的发展重心正逐渐从快速扩张转向品质提升。在现代城市中,城市水系功能使用较为多元化,城市滨水空间承担着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的功能[1]。同时,城市滨水空间作为河流和陆地的过渡区域,兼具二者的属性,为城市提供了特殊的空间场所,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展示窗口,对城市追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滨水空间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是密集城市空间中宝贵的开敞空间,承载着城市居民的多种活动,是城市中最具生命活力的区域之一。然而,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尤其是中小城市中,滨水开放空间往往呈现出空间利用不充分的现象,并存在亲水性差、环境污染、规划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因此,对滨水开放空间的研究是必要且紧迫的。
一、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特征演变
罗纳德·托马斯曾经说过:“好的城市应当使空间具有可识别性,同时也要使空间具有领域感、场所感和安全感,因此特征无论对于城市还是空间都是必要的。”对于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亦是如此,滨水空间就是在河流和城市的共同作用下衍生出的空间场所,不断地受到河流及城市开发建设的影响,经历了形态特征、功能特征及意象特征的演变过程,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场所。
(一)形态特征演变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组成包括滨水道路、滨水绿地、堤岸及护坡等。首先,从宏观尺度上来看,滨水开放空间的形态顺应河流、湖泊等水系的水缘进行展开,大多呈现出自由有机的平面形态;其次,从中观尺度上来看,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形态受到堤岸形式的影响,不同的堤岸形式下会塑造出不同的断面形式;最后,从微观尺度上来看,也就是从更为具体的角度来看,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形态主要取决于亲水空间和景观结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工程技术手段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意趣的不断提升,滨水开放空间形态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中观和微观上的改变,也就是堤岸形式的处理、滨水景观的设计、亲水空间的组织,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陈旧到创新。
(二)功能特征演变
人们的户外生活主导着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功能演变。依据我国的规划实践,可将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功能简化为基础性、生产性、居住性与服务性四种类型,依次表达着从交通到生活、生活到生产、生产到居住,再回归生活的演变过程[2]。其中,基础性功能是最早时期出现的,如港口、交通等构成河流与城市直接联系、城市与外部区域联系的基本条件;生产性功能是在基本生活功能满足的情况下,可利用滨水空间进行工业、仓储、物流等生产活动,是造成早期滨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居住性功能是指滨水空间被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占用,滨水空间呈现“私有化”的特征,阻碍空间开放性发展;服务性功能是集商业、文化、休闲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功能,积极发挥空间最大价值,为城市带来公共性的发展效益。由此可见,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演变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展现着每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
(三)意象特征演变
滨水开放空间的意象特征是指人们与其沟通中产生的内在的内容,也就是人们的认知情况。一方面,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大多呈现出有机自然的形态,在城市意象构成中,是城市中重要的线形景观要素,与河流共同构成了“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分割城市空间区域的作用。在来看滨水空间本身的意象构成,岸线为“边界”,园路为“道路”,重要景观空间为“节点”,主要景观小品为“标志物”,各功能空间组成不同“区域”。另一方面,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可以结合其形态特征和功能特征塑造场所属性,使人们可以根据自身体验和感知获得空间的导向感和认同感,也就是场所精神。因此,随着滨水空间的构成不断变化,人们对滨水空间的认知不断转变,滨水开放空间的意象特征也在不断演变。
二、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构建的原则
(一)生态优先原则
对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其价值并保障其良性发展,它既是城市空间,又具备自然属性,是城市向自然过渡区域,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更需要保护其生态性。应充分分析地域條件及资源概况,尽量不破坏原有生态格局,保持河道的自然生态性、社会生态性和经济生态性。绿化树种根据不同条件选择适宜树种,使重建生态与原有生态协调统一,形成系统稳定、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
(二)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在构建中要考虑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国内学者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某滨水开放空间的规划影响要素进行评价,通过调研问卷和走访,研究得出可达性、活力性、亲水性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内容[3]。由此可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下构建滨水开放空间使其内涵得到更大的延伸,反之,则将成为与城市环境良性循环相抵触的消极因素。
(三)地域特色原则
滨水开放空间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见证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及环境变迁,沉淀了浓厚的地域性内涵,因此,在构建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时应重点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塑造城市形象,把握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有机联系。
(四)整体协调原则
滨水开放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其他开放空间进行衔接,达到整体协调统一,促进各类开放空间共同发展,构建完整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同时需统筹考虑未来城市的总体发展及定位,顺应城市发展趋势。
三、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构建的途径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演化经历了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的发展过程,伴随着观念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耦合规律,人们重新认识到城市河流及滨水空间的生态价值[4]。在构建完善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过程中,应明确构建的前提、内容、重点及目标。
(一)维护生态水域环境是滨水开放空间构建的前提
滨水开放空间的最大价值就是给城市居民带来亲近自然水体的机会,维护生态水域环境是构建开放空间的前提。自然生态系统在各自然要素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下维护其稳定性,不良人为干扰活动可能会打破这种稳定性。滨水空间是由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共同组成的,并承载了人的多种活动,是城市中生态敏感性较强的区域。很多城市内河由于过分注重河流的功能价值,将护坡和河床进行硬质化处理,破坏了水域形态多样性,还修筑了高耸的防洪堤、桥梁,阻断了河流向城市充分渗入,因此,将这些硬质景观柔化处理是保障生态水域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尊重自然,把握自然尺度,同时加强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共同维系滨水开放空间的生态水域特征。
(二)塑造休闲游憩空间是滨水开放空间构建的主要内容
游憩功能是城市主要功能之一,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滨水空间凭借其丰富景观和极强开放性成为人们青睐的休闲场所,满足了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因此,塑造休闲游憩空间便成为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构建的主要内容。需充分考虑当地市民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布置广场、游步道等景观空间,创造多层次的亲水空间,而且要突出创意、特色,从“千篇一律”中找寻亮点。
(三)规划慢行交通系统是滨水开放空间构建的重要环节
城市滨水空间由封闭转向开放,离不开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追求和城市绿色出行的倡导。在开放空间中加入慢行系统,使人们在亲水的同时还能健身,长长的步道、跑步道和骑行道俨然成为了滨水空间的一道景观带,其有利于明显提升城市活力和生活环境品质,建立宜居的城市空间,并初步形成了都市的新景观和新地标[5]。在尊重水系、现状道路建设的提前下,根据滨水空间特征确定分級或分类体系,构建完整的复合的慢行交通系统网络结构。四通八达的慢行网络将积极开发滨水开放空间的价值,满足居民的健康生活需求。
(四)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滨水开放空间构建的最终目标
从生态学角度上看,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绿道,又是河流生态廊道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的核心内容,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线形空间连接性强,能够将城市其他绿地空间较好地联系起来,达到整合城市绿地资源的作用。因此,在滨水开放空间构建的过程中,要发挥这种功能特性,与城市内部自然空间进行相连,与城市外围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沟通,形成城市的生态轴线,提高和改善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使城市在区域环境中稳定发展。
四、结语
在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中与自然资源接触最直接的空间,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承担着生态、生产、游憩、景观、文化等多项综合功能,一直以来是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研究的核心内容。合理保护和利用城市滨水开放空间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其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对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健.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总体控制设计研究:以上海唐镇核心区滨水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为例[J].中外建筑,2011(8):87-89.
[2]刘博敏.发展在水:城市滨水时代来临[J].城市规划,2018(3):72-79.
[3]刘洋,余国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滨水开放空间规划影响要素评价研究:以池州市平天湖风景区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8(3):68-71.
[4]袁敬诚,张伶伶.欧洲城市滨河景观规划的生态思想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8.
[5]邹美智,赵亮.滨水开放空间慢行系统规划设计:以上海世博滨江绿地三线贯通为例[J].环境与发展,2017(8):240-241.
作者单位:
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