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建筑的语法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
2019-11-04杨声丹
杨声丹
摘 要:文章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运用传统建筑空间关系进行创作的意义与方法,阐述了传统建筑的形和意境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和精妙之处,分七个角度研究了传统建筑的设计手法,展望了将中国传统建筑的语汇运用在当代建设中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当代设计;建筑类型学
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之下,发达国家的文化席卷全球,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
在建筑领域,许多外国建筑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了独树一帜的标志性建筑物,但是这些作品都缺乏鲜明的中国特征。还有一些建筑师在向西方建筑思想学习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走上了随波逐流的道路,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折中主义、高技派等流派的建筑风格盲目照搬到自己的作品里,打着“时代特征”的旗号影响了中国的城市文化。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民族自信心的逐步提高,建筑领域出现了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期待与认可,许多中国本土的建筑师怀揣着对于民族文化的热忱,设计出了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的时代建筑,让中国传统建筑語汇的魅力大放异彩,从而更新了大众对于现代化建筑的时代特征的解读。
发展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在当今社会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意义。从文化层面上看,有利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亮点,提升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为中国当代文化意识的建设增砖添瓦;从城市层面上看,有利于弘扬城市精神,塑造城市的特色与形象,打造城市的品牌文化;从建筑层面上看,有助于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创造出兼具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新风格。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定义
传统是指历史传承下来的经典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在现在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统建筑指的是起源于上古、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的古建筑,它形成了独特而完备的体系,在空间外形、环境布局、施工技术、哲学理念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
(二)建筑意的定义
建筑意即建筑意象和意境,蕴含着三层意思:第一,中国传统建筑是古人们依因自然环境的产物,建筑的布局、形式、色彩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有来源于自然环境的灵气和植根于地域的深远意境;第二,天然的材料经过能工巧匠的手艺加工变成了精雕细琢的建筑部件,人类的智慧赋予了这些建筑以生气和意境;第三,这些建筑的意境不仅是诗情画意,还折射出了历史记忆、时代观念、审美判断等意蕴。
二、传统建筑的形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及评析
在中国当代具有传统意蕴的建筑作品中,对于传统建筑的形的抽象的模仿构成了一种独具匠心的创作流派,传统的形为当代建筑师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库,设计师们从中汲取了灵动的创作思路,酝酿出了千变万化又古色古香的建筑造型,诠释了蕴藏在传统建筑造型里的不竭活力。
中国传统建筑外形之美体现于建筑结构、建筑群体布局、建筑外形及建筑色彩的特征上。
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间为基本框架搭配组合,用科学的框架结构适应实际功能需求;在建筑群的组合上,以庭院为基本单位,沿轴线排列,院落间的联系与过渡构成跌宕起伏的空间序列;在单体建筑外形上,用美观的曲线屋顶、灵活布局的屋身、砖石砌筑的台基塑造优美的艺术造型;在色彩运用上,起源于木材保护的油漆彩画不仅增加了建筑物的美感,还能反映出不同的建筑风貌。
类型学是研究历史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风格之间的联系的重要方法。现代建筑类型学家罗西认为,从旧形式中创造新形式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引用存在的建筑或片段、图像类推、换喻、产生同源现象。根据前述的理论来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化创造,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建筑都有一些造型上的原型,当代的设计师可以进行引用:引用得越多,作品就越具象,换喻越容易,常常产生同源感;引用得越少,作品就越抽象,换喻越困难,很少产生同源感。
当代设计师的设计手法可以概括为简化构件、模仿整体构图、坡屋顶的运用、木构架的运用、院落式的布局、语汇的运用、色彩的运用以及其他元素的运用。
(一)简化构件
所谓简化,即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引用传统建筑形式特征时,将构件的外形进行简单化的变形处理,在构件的形体、色彩、组成等方面化繁为简,赋予精美古朴的构件以现代的简约、精炼和时代感。这种设计方法肯定了传统建筑局部构造的美学价值,又摒除了传统构件组成过于繁复的特点,将古典美的韵律与现代美的轻盈合二为一。
比如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的作品苏州博物馆(图1),捕捉到了苏州传统民居白墙黛瓦以及木构的梁柱体系的外形特征。在此基础上,设计师展开创造性的简化,用灰色的装饰线代替传统的木梁,婉约而舒朗。
(二)模仿整体构图
我国传统建筑外形上的特征非常明显,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都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个部分,这种独特的建筑外形体现了建筑功能、结构、艺术的高度统一。当代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的外形轮廓时往往会借鉴古建筑的造型组成和比例特征,演变出姿态万千的立面造型,这样不仅使作品的外形严整而简洁,还赋予了建筑物深邃而古典的姿态和古韵。
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的某一投标方案(图2)遵照的就是古建筑的三段式构图原则,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明快的几何体块模仿古建筑的屋顶、屋身和台基,视觉效果凝练而大气。上海金茂大厦(图3)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 13 级佛塔,其构图形式和塔一样层层内缩,意寓着传统文化中佛教的最高境界,传播了传统的东方神韵。
(三)坡屋顶的运用
我国古建的屋顶有三个基本特点:檐口、屋面和屋脊形成了鸟翼般伸展的曲线;屋檐远远出挑;屋面有坡度。当代的建筑师受到古建屋顶造型的影响,将以上三个特征自然地运用到设计里,呈现出生动、柔和的造型,给庄严的建筑物带去轻快的美感。中国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综合体育馆(图4)的大跨度的银色屋顶舒缓上拉,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悬山式的屋顶式样。
(四)木构架的运用
木材作为一种取材方便、适应性好、抗震性能强、施工容易的材料,被广泛应用在我国传统的建筑体系中,创造出了丰富而适用的木结构形式。在传统木构架中,梁柱等构件较细,梁柱及檩条之间的间距较小。而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的特有结构,作为屋顶和屋身的过渡部分,它用以支挑深远的屋檐,使重量集中到柱子上。当代建筑师把握住了传统木构架的形态特征——整齐排列的立柱和精巧美观的斗栱,通过加入自己对于空间独到的感悟和理解,将它们转变成具有现代风格的新形式。当代建筑师对于木构架的重视体现了对我国材料运用的智慧的继承,对于空间韵律感的深刻体悟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图5)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斗栱。斗、升、栱、翘、昂和坐斗的堆叠,以木构件的层叠出挑打造出“东方之冠”的精神寓意,庄严华美,气势磅礴。水岸山居(图6)的屋顶上支撑以玲珑的、繁密的木制梁柱構架体系,流露出古香古韵的恬淡之美。
(五)院落式的布局
庭院不仅起到了采光、通风、排水、绿化的作用,还提供了一个安全、幽静的生活环境,中国传统建筑通常以多层次的院落组合来营造一个内向含蓄、均衡对称的组群。当代的建筑师从中国的院落式布局中借鉴了一种简明的叠加规律:以间为单位的房屋并联成一座建筑,单座建筑沿四周布置围合成庭院,再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更加丰富的组群。
中央美术学院花家地校区(图7)的建筑采用了四合院的围合式布局,在每个庭院的四周布置房屋或墙体。校区的庭院在规模、形状、标高和主题上各不相同,或淳朴宁静,或简约现代,或趣味盎然,为师生的学习和休闲提供了实用而诗意的空间。一系列的庭院经过紧凑的布局和富有层次的规划制造出空间序列上的前序、高潮、尾声,营造出协调统一、主次分明的整体。
(六)语汇的运用
古人在梁枋、斗栱、檩椽、柱头、门窗等构件上进行艺术加工,形成雕梁画栋、华丽壮观的艺术效果,这些构成了传统建筑的语汇。建筑师会出于对传统建筑语汇的深厚热爱,从博大精深、繁丽精妙的语汇中撷取一些片段,辅以几何的变形和材质的更新,孕育出兼具古朴与时尚美感的新语汇。
湖北省博物馆(图8)借用了大坡式屋顶、多层宽屋檐等楚式建筑的特征,将它们恰如其分地植入平直简洁的建筑立面,表现出层层叠落的美。在万科第五园(图9)中,设计师用矩形的拼合、错综与堆叠模拟出了中国江南民居马头山墙的屋顶形象,典雅而恬淡。
(七)色彩的运用
丰富的色彩是建筑物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我国在长期的建造实践中形成了完善的色彩运用体系,五彩缤纷的颜色被赋予了多元的功能。
黄色被认为是最尊贵的色彩,其下赤、绿、青、蓝、黑、灰,等级依次降低。金、黄、赤常用于宫殿,青、绿常用于百官的宅邸,黑、灰、白则常见于民居。当代建筑师基于自己的民族审美意识创造性地运用传统的色彩,为作品注入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古典的人文情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红色被赋予了进取、胜利的涵义。辛亥革命博物馆(图10)将红色运用到建筑的墙面上,不仅呼应了旁边的红楼的色彩基调,还弘扬了首义精神。青色在中国古代与“生机”与“虚境”相联系,松阳县的竹林剧场(图11)用生长的毛竹围合成穹顶,在空地搭建舞台,既表达了中国韵味又呼应了竹林欣欣向荣的氛围。
三、结语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成就未来。建筑师在进行构思的时候应该回归中国传统建筑的本源,读懂传统建筑的文法,更多地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引人注目,气韵生动。如今,我们的城市的形态趋于千篇一律,如何让城市焕发活力、让建筑彰显个性是时代对我们的考验。只有当建筑师完成古建的文化之旅,感悟并运用本土文化的魅力时,才能使新时代的中国建筑将以美观的姿态、人性化的功能和深邃的人文精神亮相于美丽的城市空间中。
参考文献:
[1]刘永黎,沈中伟.文脉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语意解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5):116-119.
[2]杜娟.中国传统建筑语言在现代园林建筑中应用探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0.
[3]张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创新的策略探讨[J].安徽建筑,2012(3):13-15.
[4]罗西子.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转译[J].建筑与文化,2017(3):75-76.
[5]王超.居住区景观空间中“新中式”风格的运用方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6]王彩虹.“天人合一”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追求[D].武汉大学,2005.
[7]胡云杰,高长征.传统庭院空间的现代转换与运用[J].山西建筑,2008(14):48-49.
[8]王晓.表现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现代建筑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