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职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联动机制设计的分析
2019-11-04沈君田
沈君田
当前中职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一致性联动不理想,严重影响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形成。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职专业实训优先、专业课优先、教学和学生管理模式专业系部化的情况下,公共基础课显得不是特别重要,中职校园体育工作更无力。
自2001年以来,东莞市高中阶段学校体育课推行选项班教学,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运动技能掌握、运动参与度等方面。但近几年以来,国家更重视中职专业实训课程、专业课优先、推行教学和学生管理模式专业系部化管理。跟原来管理模式有很大区别,以前很多中职管理模式跟普高差不多,按年级管理和抓高职高考。体育选项班上课可以取得优先排课权,选项班上课需要同年级几个班同时排课步调一致。而且同一地市生源占到绝大多数,容易掌握初中体育学过什么内容、到达什么样的程度。现在中职学校是全国招生免试免费入学,发达地区中职学校有很多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疆等地区初中毕业生,这些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没有发达地区好,生源各方面(包括体育)基础都是参差不齐。现在我市十多所公办中职体育课推行选项班教学效果不尽理想,目前只有1间中职学校仍然坚持体育课选项班教学。体育课学生选项班教学在当前中职学校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它的教学实效。不过现在中职体育课行政班教学模式,只要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安排和体育训练队、校内体育竞赛的配套配合起来取得教学效果也会比体育课选项班的教学效果好。
以我校为依托,回顾和梳理体育课选项班教学的实践,和我校现在行政班体育教学实践的比较。研究整理分析新时代中职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联动的机制,为我市、省乃至全国中职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联动机制设计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新时代中职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联动机制的设计。包括体育教学内容安排、訓练队、竞赛由以前管理者“要你做”变成被管理者“我要做”调动积极性的机制措施。
(二)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行动法。
研究思路:本文以实践与理论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主阵地:中职体育课行政班教学及它的配套措施,如包括体育教学内容安排和体育训练队、体育联赛等方面去设计分析。
调查研究法:通过我校和兄弟中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调研的基本步骤,以我校为依托,比对兄弟学校体育工作情况,了解调查对象的有关新时代中职体育课内容安排和体育训练队、体育联赛的情况,加以分析。
文献资料研究法:搜集、整理中职体育课内容安排和体育训练队、体育联赛组织的文献资料加以分析。
行动研究法:主要以我校为依托,回顾和梳理体育课选班教学的实践,和现在体育教学在优化后的教学内容、训练、竞赛联动机制下实践比较的分析。
二、分析
(一)常规体育课教学组织
中职学制是学生前5个学期在校学习,最后1个学期在企业实习。它的内部教学管理模式,有别于普通高中按年级管理。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职专业实训优先、专业课优先、教学和学生管理模式专业系部化的情况下。每个专业系部又像一个小的学校,排课时优先考虑的是专业课(主要考虑实训设备和专业课老师、企业师傅的问题,还有时不时带学生出外见习实践等问题),而不是基础课。但体育课选项班教学又恰恰是需要同年级几个稳定的班级学生重新组合的项目班施教,需要优先排体育课。还有现在中职学校是全国招生免试免费入学,发达地区中职学校有很多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疆等地区初中毕业生,这些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没有发达地区好,生源各方面(包括体育)基础都是参差不齐。不像以前那样同一地市生源占到绝大多数,容易掌握初中体育学过什么内容、到达什么样的程度。
在此背景下,体育课学生选项班教学模式在当前中职学校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它的教学实效。不过现在中职学校体育课行政班教学模式,只要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安排和体育队训练、体育竞赛的配套配合起来取得教学效果也会比体育课选项班的教学效果好。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必须从现实中职体育教学编制、体育硬件设施、体育法规文件等要求情况下去考虑设计。如学生在校五个学期中,入学第一学期必须统一学习队列操、广播操、大课间操内容和必修的田径内容、国家学生体质测试、健康知识等,便于之后校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第二至第五学期共4个学期中,每年第一学期各年级常态化测试学生体质数据上报国家数据库,而且体侧是有任务目标要求的(90%以上合格率和20%以上优秀率),是需要每节课占一定比例教学时间(或叫课课练时间:6个身体素质项目;3个身体形态机能测试项目),否则很难达到。在第一学期36节课中,安排舞操项目和球类项目的教学时间不是很多。在第二学期36节课中,虽然没有第一学期学生体质数据上报国家数据库要求,但体侧中重难点项目(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男女生耐力跑项目)要课课练,否则下次体侧任务目标很难达到。而且在南方,第二学期雨水和高温天气较多,所以在室外可授课的时数也不是很多。在第二至第五学期共4个学期中,安排舞操项目和球类项目教学的内容要接“地气”(贴近生活中,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广场舞、健身操等);也要注意项目教学时间的连续性和项目常用的基本技战术要求标准(不要全面的技战术或难度较大的技战术等)。
(二)体育队训练组织
本文体育队组织所指从学校各班级抽选出各体育项目基础较为好一点或兴趣较为浓厚一点的学生进行课余时间训练的队伍,在校园体育氛围中起到以点带面作用。满足学生个人各体育项目兴趣爱好的需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也是校园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各体育项目训练队技战术水平含高低水平的,组织队伍时尽可能人数多一点。经过多年的实践,一位老师在常规时间带25~35人较为理想,至少每周2个常态化的训练课时。赛前两个月强化训练时间,一位老师带多少学生根据赛程要求和陪练设计需求尚可,每周训练时数要增加和另外安排(避免冲突常规训练时间)。
当前中职学校体育队训练问题主要存在几点:第一,训练队组织的地位没有像体育课有必须开展的文件规定。只靠一些老师自觉性开展或者有些学校管理者意识到训练队组织重要性才开展,缺乏法源的动力。第二,很多中职学校老师不愿意组织各体育队训练,也跟上级组织体育比赛平台的定位或操作有关,应该认识到奖励面广(不是只奖励前八名或者30%的获奖机会而已,是70%的获奖机会,可以分等级奖励;也可以把中職和普高体育比赛分开来组织,当前中职招体育尖子生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对下面训练工作才会促进作用,不会造成很多老师一开始认为是“陪君子读书”而已,没有“盼头”。第三,体育训练队的组织缺少制度对师生积极性的调动,如老师组织体育队训练的工作量和绩效得不到保障或者没有其他学科的高,学生参与度和获得荣誉也没有物质或精神的奖励。第四,有些训练队的组织是冲着上级文件去的,跟常规体育课堂内容没有一点关系,这样的训练队有时只是昙花一现的现象,难以持久,不利于该项目校园体育氛围的形成。第五,有些中职学校为了争荣誉不择手段不顾各体育项目在中职校园发展循序规律,临时到专业队去找人,只有在赛前2周左右这些学生才出现在校园。这样对体育项目在校园发展是不利的,它没有起到带动的作用。如果是从在校学生中选出参与体育队训练的,体育训练队的学生会对周围的同学起潜移默化和引领作用。所以中职体育训练队,必须是从学校各班级抽选出的学生进行课余时间训练,包括男子队和女子队。
(三)体育竞赛组织
本文体育竞赛组织所指学校常态性开展各种体育项目班级比赛,联赛内容必须是常规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校园体育项目联赛对校园体育氛围形成起促进作用,让更多学生有展示自我的平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会促成越来越多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一般的体育联赛对场地要求高及横跨时间长,导致各校不太愿意搭建联赛的平台。其实联赛的组织设计可以进行校本化改造,目的是普及体育各项目基本常用技战术,让学生有展现的舞台,对搭建班级体育联赛起便利作用。
有很多中职学校对体育项目训练队在联赛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发挥出来。学生体育项目训练队在校园各自项目联赛中是可以帮不少忙。学生体育项目训练队在常规训练中,要往能胜任裁判执法、比赛组织、比赛的外围工作等方面培养,也要注意各年级学生体育项目训练队骨干接续培养。有利于体育项目联赛长效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比赛组织能力和裁判能力,有利于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三、结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我们中职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联动的重要性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要急功近利,中职体育发展有它的规律,需要时间浸泡,各联动环节工作要扎实。体育教学内容安排既要完成上级的任务,也要安排舞操项目和球类项目教学内容要接“地气”,体育队训练和体育竞赛组织必须围绕本校体育教学内容,需要制度保障老师组织体育队训练和体育联赛的权益,同时也要保障学生参与的权益,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上级组织体育比赛平台要把中职和普高体育比赛分开组织,对中职体育队训练工作才会起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