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为什么来中国旅游
2019-11-04云贺
云贺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但旅游业的表现却给许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惊喜”。特别是在2018年,全球旅游业增速(4%)连续第七年超过全球商品出口增速(3%)。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2018年,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游客数量已达到14亿人次。而在此前的预测中,这一数字要到2020年才能实现。
未来全球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到底如何?世界经济论坛在今年9月发布的《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2019》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30年,国际旅游人数至少将达到18亿人次。
报告认为,虽然全球贸易局势并不明朗,个别国家出于政治、民族等原因,还存在一定的排外倾向,但无论是从航运交通的便利性、网络联通的便捷性,还是从对国外旅游者的开放态度来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不过,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容量“超载”现象不容忽视。报告建议,除了依靠政策工具控制访问人数之外,旅游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应重视先进技术对城区精细化管理的助力作用。
旅游业展现惊人恢复力
最近十年来,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在经历了2008年那场让发达国家刻骨铭心的金融危机之后,展现出了惊人的恢复力和反弹力。
18亿 根据《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2019》的预测,到2030年,国际旅游人数至少将达到18亿人次。
2018年,全球10.4%的GDP来自旅游相关产业。在这一令人惊喜的成绩背后,离不开亚洲及其他地区日益崛起的中产阶层的推动作用。正是这部分人群热衷于“出去看看”的消费理念,让旅游成为了不少国家的产业支柱和社会风潮。
为科学评估各地区和国家的旅游业表现和发展潜力,《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2019》选取了四大指标:整体社会环境、政策支持程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自然和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出14个二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营商环境、旅游安全、健康医疗、人力资源、物价竞争力、机场设施、道路及港口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等。
从排名结果来看,在上榜的140个国家和地区中,欧洲国家表现势头最佳。其中,西班牙、法国和德国位列前三甲。排名第四到第十的国家分别是: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和瑞士。
与世界经济论坛上一次发布的排行榜相比,印度、埃及、塞尔维亚和孟加拉国的进步幅度较大,四个国家的排名分别从第40位上升至第34位,第74位上升至第65位,第95位上升至第83位,第125位上升至第120位。
引人注目的是,西班牙凭借优越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成为世界经济论坛年度榜单中最具競争力的旅游目的地。目前,西班牙还是不少大型国际会议和体育赛事的举办地,这也为全球旅游者打开了进一步了解西班牙的窗口。
然而,和欧洲许多国家一样,西班牙旅游业面临的潜在风险也来自于不容乐观的就业和投资环境,而这两大因素与旅游业的兴衰息息相关、互为因果。
中国文化资源优势明显
作为亚太地区名副其实的旅游业大国,中国在此次的全球旅游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13位,比去年上升了两位。
2019年4月5日,外国游客在北京颐和园游览。
报告称,中国旅游业的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上,中国拥有自然遗产1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总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据统计,2018年,中国境内的世界遗产地接待境外游客超过1246.2万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人数的9.7%。
从各项细分指标的得分来看,中国的“文化资源”一项得分为7.0,远超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该项指标的平均分3.9。
同时,中国旅游服务业的价格优势也相当明显,此项得分为5.7,明显超过了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环太平洋地区国家。
此外,交通条件的便利性也是促成中国旅游热潮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已连续十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末,中国的高铁营业总里程和高速公路总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位。
不过,报告也提出,中国部分热门旅游目的地的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配套,仍有不小的改善空间。考虑到中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和巨大需求,报告建议,中国相关部门有必要将更多的投资重点放在进一步提高公路、机场和港口的建设和服务水平上来。
谨防旅游地容量“超载”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游客数量急剧增长,再加上不尽如人意的旅游管理制度和水平,部分旅游目的地出现了“超载”问题,如自然资源被破坏、交通堵塞和噪音等。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世界旅游组织就曾提出“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即在不对当地资源环境、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环境造成巨大损害,且旅游者的切身体验和满意度也没有明显下滑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段内、某一旅游目的地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在2017年4月发布的《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中,世界经济论坛也提出了“过度旅游”这一概念,用以形容旅游目的地容量的“超载”现象。
对此,不少热门旅游城市已经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比如,今年初,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市政府就讨论并制定了“进城税”法令,拟向所有进入威尼斯古城区或潟湖岛屿的游客收取“进城税”。法案规定,届时将根据人流量情况支付每人次3欧元至10欧元的费用。
然而,“收费进城”只是解决方案之一。报告认为,城市要想通过旅游产业获得长期利益,首先必须平衡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旅游目的地相关部门需注重先进的通信网络、监测设备和大数据工具等的作用,从而精准掌握游客动态数据,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