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问政是一场“双向考试”
2019-11-04
“友谊新村附近没有幼儿园啊,那边的孩子去哪里上学?”“公立幼儿园好像都分布在新区嘛”……2019年6月27日,湖州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问政考试”——人大代表问政学前教育。据悉,这样“辣味”十足的代表问政会,自2017年6月起,湖州市人大常委会每个季度举办一场,现已办了8场。通过这一制度性安排,创设了代表表达民意、政府务实整改、人大持续监督的常态化问政反馈机制,收到了较好成效。
人大代表身后是无数的选民,是代表人民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尤其是在人代会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如何发挥好作用,如何实现常态化、规范式履职,将直接影响人大工作的质量和成效。近年来,浙江省各地人大探索深化监督方式,不断试水代表问政制度,让人大代表平等对话政府官员。在庄严的人大常委会会场里,在电视、网络媒体直播的“聚光灯”下,人大代表们承载的民意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设想之间,没有了时空的阻断隔离,没有了程序性的文来文往,有的则是问题的揭露、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第一时间答疑解惑,第一时间拿出整改举措,促成人大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当然,人大代表问政会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带有“人大询问”职能特点的一项监督方式创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提升、完善发展。当前,如何将探索实践固化提炼为制度规范,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运行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人大常委会不仅要选准议题,设计好问政程序,让代表在常委会议事平台上充分表达民意诉求,同时,还要加强会后汇总整理,督促政府整改落实。另一方面,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也要自觉、真诚地接受代表的监督,直面现场“火药味”,起到“红脸出汗排毒”的一时疗效,更要拿出解决问题的“雷霆”举措,治标更重治本,实现问题“从问政中发现,到施政中检验”。
“平台搭建好了,关键要把戏唱好。”在问政过程中人大代表的对话水平和问题质量至关重要。无疑,这种互动式的代表问政是一场“双向考试”,考的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也是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人大代表监督得实不实,反映民意到位不到位,也许参会现场的掌声自有评判,手机端、电视旁的观众自有说法。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为了能问出精彩,问出成效,人大代表既要反映“冒着热气、带着‘泥土味”的基层声音,又要提出符合政策、蕴含法律味的“专业意见”,这不僅是对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检验,也对代表深入研学法律政策、增强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之,“代表问政”制度的实践探索,人大代表是出卷人,政府是答卷人,人大常委会提供阅卷、评卷的平台,只有各方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推进,才能向人民交出一份高质量的问政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