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策略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19-11-04孙荣梅
孙荣梅
一、教育戏剧与心理健康教学的契合性
从教育戏剧与心理健康教学的目标来说: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学媒介和渠道,其目标是让参与者在彼此互动的关系中充分的发挥想象,表达思想,在实作中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台湾,张晓华);与此同时,教育戏剧最重要的目标还在于透过演绎意义来牵引情感、激发思维、建立价值。实现理智与情感的统一,即以“感性认知发展”来达到“个人的价值转移”(英,Gavin Bolton)。而心理健康教学的认知、情感价值观、运用三维目标强调自我认知、合理的价值观建立、心理素养在生活技能与社会适应中的运用等,因此,从教育戏剧与心理健康教学的目标来说,两者存在高度契合。
从教育戏剧与心理健康教学两者的实施过程与实施特点来说:根据教育戏剧大师盖文·伯顿的看法,教育戏剧就是依托剧场形式使学习者投入情境和角色中,在实践中体验存在,同时又有能力检查和反思这个过程,透过这种体验当下戏剧中的投入状态来让学习者面对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社交世界,即通过存在(being)来“探索存在”(explore being),因此教育戏剧常常通过体验戏剧当下情境和角色,以及通过探究的方式来了解自我和世界的真相。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创设典型教学情境或设置活动规则,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生活情境和活动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内心情感体验,并经由情感体验探索自我和社会,达到认识自我和社会关系,提升个人心理素质的作用。由此可见,两者都特别重视过程中的场景创设与铺陈以及意义生成;从实施特点来说,两者都十分注重过程中学习参与者的情感体验与主动探究,因此在实施过程和特点上两者具有深入的共通性。
二、教育戏剧策略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戏剧策略又称戏剧习式(conventions),即互动地运用时间、空间及人的存在,并透过想象力将之模塑成戏剧形式,创造出各种意义(JonothanNeelands)。是教育戏剧实施过程中所需的过程与结构。JonothanNeelands和Tony Goode曾经提出70个戏剧策略。基于教育戏剧与心理健康教学的契合性,探索将戏剧策略应用于学科教学既是教师实践戏剧教学法的一种可行形式,也是创新学科教学方法的一种尝试。
(一)用于呈现参与者某一现状、观念、态度、看法的戏剧策略应用
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常常需要在教学导入或教学情境中呈现学生的观念、态度、看法,因为只有了解呈现了学生的看法,才能在此基础上产生师生深入的对话,这部分的教学常采用的方式有利用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故事等原始材料)引起的讨论、活动体验的分享等,教育戏剧中“观点与态度(又称社会测量等)”、“定格画面”这两种戏剧策略能快速并且直观呈现学生的观念或某一方面的现状。下面以教学实例说明这两个戏剧策略的具体应用。
(1)“观点与态度”
应用“观点与态度”戏剧策略时,教师需要学生根据他们特定角色对事件的见解或感觉排成一排。小组成员将自己站定在某条想象的选择线上,而这条选择線则是经由他们所站定的位置,来显示出他们的喜好差异和程度。例如:在亲子关系主题的心理教学主题引入中,如果教师需要先了解学生与家长的亲子关系,可以采用社会测量的方式,具体操作如下:由某一同学扮演父母代表,其他同学扮演孩子,以父母为中心原点,围成一圈站在父母四周,每位“孩子”选择一个点站好,这个站点到中心的远近距离来代表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状况,距离越远代表关系越差越疏远,距离越近代表亲子关系越好越紧密。通过这样的站点,整个学生群体的亲子关系就能快速且清晰地呈现出来。运用社会测量得出的结果,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发展,比如与父母距离相近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同学之间的讨论,由于亲子关系亲密程度相似,可以探讨对父母共同的感受或者困扰,从而生成更深入的更具体的主题。同样的应用还可以用在其他主题:如校园欺凌主题中学生心目中与校园欺凌现象的紧密程度的呈现。
(2)“定格画面”
在探讨深入的人际关系或价值观念时,往往存在学生难以用准确描述的情形,此时采用“定格画面(又称定镜)”往往可以快速呈现学生内在的观念。定格画面是学生运用肢体动作呈现某个静止的片段画面或某一角色动作。是籍由假想时间停止而冻结了画面,使师生有机会藉由这个典型画面来做更深入的探讨。
比如在探索爱情观主题的教学时,需要了解学生对爱情中两个人关系的理解和看法,如果教师直接询问:“你认为爱情中的两个人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学生极有可能不知如何表达。此时,可以使用定格画面来呈现。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在自由行走基础上两人一组,扮演情侣或爱人,并用定格画面来凝固动作。通过两人的空间关系和动作互动关系以及对“情侣”们的思路追踪,就能清晰呈现学生的内在观念。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让所有同学对其他不同“情侣关系”或爱情观进行观察对比,又能在定格画面基础上,将画面类似的组别聚拢在一起,对呈现出的来的情况做进一步的探讨。
“定格画面”戏剧习式因为其操作简单直观,使用非常广泛,比如可以用与自我关系的探索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替身(另一个同学扮演自己),想象自己面对自己时的态度、反映、动作,并用定格画面摆出来。根据笔者实践经验来看,从这个定格画面中往往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与自我相处的基本态度和模式,学生体验很深入。
当然,定格画面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目标变化使用:如在进行前后效果对比,或者需要对两种状态进行横向对比时,可以同时进行两个定格画面,以便进行直观对比。又如定格画面可以与其他戏剧策略结合使用,比如“定格画面”与“集体雕塑”结合进行,能增强策略使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另外,通常定格画面还与思路追踪结合使用,以探索、呈现参与者内在想法或感受。
(二)用于协助探索角色内在处境、性格、想法、决定的戏剧策略应用
心理教学中,在进行案例或者情境分析时,常常涉及探索人物内在的冲突或情感,已达到加强心理体验和认识深度的目的。“坐针毡”、“内心话”“风雨巷”等就是典型的具有这种用途的戏剧策略。
1.“坐针毡”
“坐针毡”是通过教师或学生以简单道具(如代表男性身份的胡须;代表女性形象的裙子、丝巾;代表教师形象的眼镜、粉笔等)辅助进入角色,并坐在众人前面,接受台下学生对角色本身的提问,扮演者需以角色身份给予回应,使所有学生或学生扮演的角色了解”角色”的性格、处境、厘清角色的感觉、想法。下面通过亲子主题的一个教学片段来说明。
在亲子关系主题的一节心理课中,教师采用旁述默剧呈现了一篇学生周记《我的父亲》,描述了一段充满矛盾和不快的父子关系,成功引起了学生对这位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的不满情绪。接下来教师告诉在场学生,他们今天将有机会面对面采访周记中的那个父亲,学生很惊讶,此时,教师运用西装外套、假胡须两个简单道具扮演周记中的那个父亲,坐在台上中间位置,让学生就父亲的基本情况、成长史、内心想法或者学生对父亲的疑惑进行提问,“父亲”根据角色里的情况进行一一回应。通过这种提问回答的互动交流形式,学生主动地了解了周记中的那个父亲为什么会采用那种方式教育孩子,促成学生对父亲角色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让亲子故事背后父亲自己的故事能被学生看见,这时学生就能辨认亲子关系中问题的真实归属,从而减少孩子因父母局限而带来的亲子困扰。
2.“内心话”
又名:第二个我。这种表演方式的功能在于提供了一个关于角色内心话的解释,从而突显角色的内在思想和感觉。学生以两个人为一组,一个扮演角色,另一个则扮演角色的内在思想。如在同伴关系主题中,探索内向的主角人物下课后不和同学们玩,自己一个人坐在位置上不动的内在想法和感受。可以邀请同学们上台站在主角背后,以第一人称说出主角此时可能的想法和心情,协助同伴之间更好地进行心灵对话,实现一致性沟通。
(三)用于技能学习、发展行为或问题解决探索的戏剧策略应用
在技能学习、发展具体行为或问题解决技能为目标的心理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案例分析或给予问题情境、讨论方法等步骤进行教学。运用“论坛剧场”戏剧策略能在设定故事情境中真实呈现、模拟实践并校验技能或问题解决方案可行性。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打破观众与演员的界限,让观众有主动改变、解决问题困境的权利、机会。在教学中成功运用此策略将大大增强学生探索主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论坛剧场”戏剧策略是先设定故事发展情节,然后由一小组人演绎出来,其他人观看。演出时,观众可以针对角色台词或者剧情进行更改,通过举手示意,走上舞台,取代TA认为有问题的演出者,将自己以角色身份进行重新演绎,以求发展不一样的结果和得到问题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戏剧策略应用于心理健康教学的两点建议
第一,由于对于目前的学生而言,很多情况下都对教育戏剧一无所知,也不清楚戏剧策略的具体形式和操作规则,如果没有任何戏剧基础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戏剧策略的心理教学应用,往往效果不佳甚至无法进行。针对这一情况,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解决:一是平时的心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在热身环节采用一些戏剧游戏或简单的戏剧策略练习,有意识地采用游戏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戏剧元素和戏剧策略的预习、学习。二是有相关经验的教师课前联合小部分学生录制戏剧策略的教学素材,一方面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播放讲解录制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快速学习戏剧策略的具体形式与规则,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没有相关戏剧经验的教师的学习资料。
第二,戏劇策略应用于心理教学的效果,不仅于教师对戏剧策略的掌握程度或者戏剧教学法的操作技巧有关,还与教师选择的教学素材与学生真实生活的密切程度和相关度有关。只有典型的教学素材才能成为激发学生参与动机,是触动学生心灵的重要。因此作为心理教师,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了解教学对象的真实生活,积累典型生活素材,才能更好地发挥戏剧策略的效用。通常个案辅导是积累学生典型生活素材的重要渠道之一。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