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失与弥补:欠发达农村失母儿童的教育困境与出路
——基于贵州省F县的个案分析

2019-11-04杨慧勤

宜宾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祖辈家庭儿童

杨慧勤,赵 列

(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1]。在精准扶贫政策的背景下,贵州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均有所提高,但由于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较落后状态,整体的教育水平与人民素质仍落后于其他地区,每年仍有大量农民外出到沿海地区务工,人口流动促进了跨地区婚姻的发生。农村地区的跨地区婚姻存在着脆弱性、不稳定性的特点,尤其是在性别失衡背景下,女方再婚的成本较低,其离婚、离家出走的倾向也会越明显,这就导致了农村失母儿童的产生。近年来,农村失母儿童以一系列残酷的事件走进人们的视野,贵州毕节兄妹服毒事件、湖南邵阳“无妈乡”100多名失母儿童生存现状等都揭示了农村失母儿童处于一个亚健康的成长环境中。本研究通过分析农村失母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呈现具体的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

国外针对母亲与儿童的关系已有系统性的研究,早期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在其《依恋与失落》一书中,从生理、心理的角度阐释了儿童对母亲存在依恋的机制,随后在20世纪50年代,鲍尔比向WHO指出了母爱被剥夺对孩子带来的危害;后来著名的哈洛恒河猴实验也证明,婴猴在哺育自己的“金属线母亲”与能给予自己温暖的“布织物母亲”中选择了后者作为母亲,这是因为绒布温暖柔软的质感,像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能较好地给婴猴极大的依恋感。这项实验表明生命个体从一出生开始,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和照顾,更需要的是一个温暖和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然而母爱能使儿童顺利度过自己无能为力而又至关重要的早期生活, 为接下来的接受教育、参加工作与人际交往等打下扎实的基础。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亲家庭和机构抚养中儿童面临的教育、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等问题。如RATTAY P等研究发现单亲父亲家庭的儿童健康状况、生活质量与正常家庭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正常家庭儿童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均优于单亲家庭的儿童[2];WANG W J等发现单亲父亲家庭的儿童会存在教育的问题,并提出社会工作者介入进行治疗的建议[3];SOK S R等在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中作影响儿童自尊因素的比较,结果表明单亲家庭的儿童自我价值与自我接纳程度低于完整家庭的儿童[4]。

国内单独针对农村失母儿童的研究较少,但已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个领域,主要研究农村失母儿童的生成逻辑、失母类型以及目前的生存现状等。郑婷婷研究发现,农村失母儿童缺乏以家庭为主体的支持力度,以政府、社会机构及学校为主体的支持深度[5];李雪彦调查了西部地区“非死亡失母”现象,发现导致失母的原因主要包括离异、离家出走、拐卖后解救三种类型[6];高静华等研究发现,产生失母留守儿童的原因包括家庭内部因素和社会结构因素,农村失母留守儿童整体受教育状况不佳,表现在早期教育缺失、中途辍学等现象[7]。也有研究从多种视角分析农村儿童缺失母爱带来的影响:一是母爱缺失会导致儿童出现行为失范、性格怪异的问题[8-9];二是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且对学习成绩产生显著的负效应[10-11],尤其对留守女童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三是从单亲家庭的家庭结构与隔代教育切入来分析单亲儿童出现的成长困境,提出家庭与学校相配合的创新教育模式、社会工作介入个案辅导以及社会资源链接的建议[12-13]。在具体的教育困境方面,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多,学者们基本都遵循一般的研究路径,从儿童福利、多源流以及比较研究的视角,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具体的教育困境并提出解决策略[14-15]。

由此可见,国外的相关研究趋向于从家庭、机构等社会中较小的单元出发分析儿童身心健康、教育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国内的学者在缺失母爱对儿童的影响、母亲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以及失母儿童成因、生存现状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优秀的研究成果。对比农村留守儿童已有大量的研究,本研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社会大环境出发,对农村失母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开展个案调查,深入了解农村失母儿童的教育情况以及在学习上的表现,分析其存在的教育困境,试图为其走出困境提出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内容与个案特征

目前,失母儿童一词并没有学术性的界定,根据已有的研究及实际情况,欠发达农村地区因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现代婚姻的自主性、不稳定性导致夫妻离异、女性离家出走,留下子女在男方家庭。因此,本文所定义的失母儿童为:因父母离异、母亲离家出走而导致母亲缺位的0-14岁儿童。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贵州省F县为调查地点,选取9名失母儿童为主要调查对象,选取其监护人、老师作为辅助对象,通过访谈法、观察法了解其基本情况及教育状况。访谈提纲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二是家庭情况(经济、抚养、结构);三是教育情况(学习成绩、学习行为表现、困境);四是希望与建议。访谈对象的编码采用C(失母儿童)加上数字1-9表示,其他辅助对象用失母儿童编码加上G(祖辈)、P(父辈)、T(老师)来表示。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在本次调查对象中有5名男生,编码为(C1-C5),4名女生,编码为(C6-C9),年龄范围在4~13岁;失母原因:6名父母离异,3名因家暴、经济状况不好导致母亲离家出走;家庭抚养情况:5名祖辈抚养,3名父亲抚养,1名寄居亲戚家中。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n=9)

(三)受教育情况

1.在读年级。如表1所示,本次有4名调查对象在读小学,有3名调查对象在读初中。调查对象C4、C7因其居住地距离当地幼儿园较远,且均由祖辈抚养,接送不便,未接受学前教育,待达到6岁时到中心小学读学前班;C1、C2、C6、C8在村里的中心小学上学,C3、C5、C9在镇里读中学。在小学和初中的调查对象中,除C2、C8曾跟随父母在外打工时上过幼儿园,其他调查对象均未接受过学前教育。

2.学习成绩。相比之下女生的成绩好于男生,但成绩波动幅度较大。在上初中后,男生女生的成绩都有下滑,尤其是C3,小学时成绩较为优秀,但上初中后,父母因故离异,父亲外出打工,他便寄宿在姑姑家,因逆反心理导致厌学情绪,成绩下滑尤为严重。

3.学习表现。本文的学习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学习策略等。在学习态度上,小学阶段的调查对象更喜欢上学,当问其原因是学校里面有同学,可以一起玩耍,比家里热闹;而初中阶段的表示不太喜欢去学校,因为离家较远,学习成绩也不太好。在学习时间上,女生回家学习的时间更长,会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因祖辈文化水平低或者文盲,缺乏辅导,完成质量不高。在学习策略上男生、女生表现均较差,不会提前预习功课,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主动与老师交流较少。年龄较小的C4、C7未上幼儿园,但是看到别的同龄人背上书包时,也要求其祖父母为其购买,内心有上学渴望。

4.抚养人的教育观念。本次调查对象多数由祖辈抚养,祖辈均持较为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的最好执行者是学校老师,加之抚养人文化水平较低,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辅导孙辈的作业,只能起到简单的监督作用。对于由父亲抚养的单亲家庭来说,父亲普遍受教育程度也不高,而且忙于挣钱养家,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监督、辅导子女的学习问题。在生命教育方面,祖辈和父辈都较少涉及,缺乏主动引导,认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会逐渐领悟。

二、农村失母儿童的教育困境

儿童时期的认知主要靠感觉和模仿,在尚未形成独立的人格之前,他们的行为举止、价值观念都需要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正确引导。农村失母儿童由于母亲缺位,父亲忙于生计在外,多为祖辈抚养,加之农村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她们面临来自家庭结构、教育资源所带来的教育困境。

(一)隔代教育低效率

家庭是儿童性格、态度、观念形成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农村失母儿童隔代教育现象较为普遍。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早期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方向,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儿童的成长发展中尤为关键。

C1G:就是因为贫穷,孩子的妈妈离家出走了,他爸爸在家里赚不了钱,还有一家老小要养活,就出去打工了,只能我们在家带孩子。

由于经济状况和户籍制度的原因,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仍处于尴尬的境地,不能同时兼顾赚钱养家和照看子女,使得子女大多托付给家中祖辈代为照看。

C4G:我没读过书,不识字,只能管孩子吃饭穿衣服,孩子读书的事情我们就管不了。

农村地区的老一辈文化水平较低,只能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对于孙辈的文化教育常常是有心无力。陈智等研究发现,农村隔代教育的教育方式较为简单,无形中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隔代教育下的孩子成绩普遍呈中等或偏下水平;长期的隔代教育会导致孩子人格发展障碍、亲子关系淡化以及价值观念偏离的问题[16]。

C8G:孩子从小没有妈妈,她爸爸也经常在外面,一直是我们带大,只要我能给的都给她了,也没人对她好了。

对于农村失母儿童来说,也存在祖辈过分地溺爱,在生活和物质上无节制地满足,但在精神和道德上却较少引导和约束,一贯的宽容会变成最后的纵容,将会影响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单亲教育形式单一

家庭是儿童性格、态度、观念形成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农村失母儿童由于母亲的缺位、家庭结构不完整或者家庭结构突然发生变化都会给他们心理上和情感上带来很大的创伤,阻碍其社会化进程。特别是由父亲独自抚养的单亲家庭,由于传统父亲角色定位及男性自身表达能力较为欠缺,与孩子缺乏亲子沟通,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忽视生活技能的培训,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C2:我不会做饭,我爸做的也不好吃,很多时候我都是买零食来吃。

C2P:当爸爸的,总不能像当妈的一样整天唠叨,任何事还得靠他自己,我也没什么文化,读书靠他自觉,实在不行就出去打工吧。

二是缺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导致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上学后成绩普遍较差。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完整家庭的孩子在学习成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74.5%的单亲家庭学生不爱学习、怕学习[17]。三是欠缺情感上的关心,导致孩子沉默寡言,形成人前人后不一样的双重性格,不利于心理健康成长。

C9:我爸平时都忙着在外挣钱,每天都早出晚归,见面交流的机会很少,他从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三)生命意识教育薄弱

农村失母儿童的生命意识教育相对薄弱,生命意识具体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主要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死亡意识等[18]。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自杀事件频繁发生,生命意识已经成为留守儿童领域的重大议题。2015年6月,贵州省毕节市四兄妹服毒自杀事件震惊了社会各界,人们认为是贫穷和无望导致了他们的自杀行为,然而追究其背后的因素,他们年纪尚小便独自生活,缺失父母悉心的照料和关爱,对生命的认识更是一片空白。对于缺乏学前教育资源的农村儿童来说,生命意识教育的任务主要由家庭来承担,农村失母儿童的父亲大多在外打工,主要由祖辈抚养,祖辈一代又忙于生计,文化素质较低,很容易忽视儿童的生命教育。

C7G:孩子的爸妈没有领结婚证就有她了,后来性格不合,她妈生了她就改嫁了,她生下来就是我和他爷爷带大,她到现在都不知道妈妈是谁在哪里,我们也不想告诉她。

祖辈较为传统的观念导致孩子从小缺失母亲的关爱,更不知道自己从哪儿来,这对于生命意识的培养是不利的。

C7:我很小的时候,我妈妈就走了,我爸经常不在家,他们把我生下来也不管我,所以我也不想管他们。

农村失母儿童由于母亲缺位,父亲离乡打工,缺失父母的教导和关爱,导致其生命意识淡薄,安全意识缺乏。

(四)学前教育分布不均衡

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相比城市,农村的教育资源较为局限,学前教育在我国目前尚未纳入义务教育制度,农村儿童由于居住地离幼儿园较远、监护人教育观念落后,大部分未在适龄期上幼儿园,学前教育处于空白。

C4G:我也想过送他去幼儿园,但是幼儿园离得太远了,我们年纪大了,接送都不方便,就等他年龄再大一点就可以去上学前班了。

学前教育对儿童的知识启蒙、营养健康以及安全意识都起着重要作用,但对忙于生计的农民来说,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即可,教育是学校教师的职责。这种观念的形成导致农村与城镇儿童的较大差异,在正式上学之后难以保持一致水平。

C1G:我们都没读过书,这些我们都不懂,也教不了他什么,等他去学校老师教吧。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重要他人会对个体产生重要作用。“重要他人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19]。重要他人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对于儿童来说,主要是受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影响较大,如父母、老师及同辈群体等与自己较为亲密的人。因此,教师、同辈群体在农村失母儿童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村失母儿童学前教育的缺失,追其原因是教师、同辈群体等重要他人早期缺位所致。

(五)全面教育资源缺乏

学校作为农村儿童教育的主体,当前农村小学及初中由于受教育资源的限制,缺乏专业师资力量,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较为薄弱,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缺少母爱、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且多为隔代监护,缺乏亲子沟通,农村失母儿童常常会有缺乏归属感、心智发展不健全和性格腼腆内向,当遇到生活与精神上的困难时,他们不能够及时得到来自家庭有效的关心与支持,使他们经常处于压抑的状态,情绪变得低落,敏感多疑、感情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奉献爱心和主动交流的积极性,这样的情况可能导致他们的行为失范。

C3:我爸妈前年离婚,我妈不知道去哪里了,我爸出去打工,我住在学校,周末就去我姑姑家,感觉老师和姑姑都不喜欢我,我也不想上学了。

C3T:这孩子,说起来可怜又可恨,读书不争气,和同学关系也不好,两句话不对就打架。

由访谈对象C3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表现出一些行为失范的现象。由于母亲的缺位,父亲为了赚钱很少在家,在他们处于青春叛逆期之时,遇到困难找不到信任的人诉说和依靠,只能闷在心里或寻求别的方法排解,如吸烟、逃课、打架等失范行为。这个时期一旦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侵犯,如与同学发生一点小的摩擦和冲突时,都很容易选择简单而冲动的方式去处理。如果他们意识不到自己错误的行为,久而久之,失范的行为累积得越多,就越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农村学校教育偏重理论知识,轻素质教育现象严重。农村学校由于教育经费、师资力量不足的原因,大部分学校仅重视传授课本知识,仍保持“唯分数论”的观念,注重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与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C2:我们班老师都是喜欢成绩好的,我考不好回家也要被骂。

农村失母儿童由于家庭经济情况、隔代监护以及单亲家庭的原因,导致家庭教育的缺乏、素质教育的缺失。

C5:我没什么兴趣爱好,每天上学回家帮爷爷奶奶做点家务,就希望能继续上学,将来能挣更多的钱。

相比于城市家长“赢在起跑线”的观念,城市儿童从小参加奥赛、舞蹈、乐器、书法等培训班,农村失母儿童由于条件限制、家庭不注重等原因,潜能开发较为迟缓,缺乏探索学习的主动性。

C5T:我们农村小学条件有限,没法和外面的学校比,升学率能提高就是最大的目标了。

加之祖辈年纪大、健康状况堪忧以及思想陈旧等原因,部分农村失母儿童从小便承担家里洗衣做饭、干农活等家务,使得他们更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兴趣爱好,升学是他们的主要目标,而挣钱成为他们上学的动力源,这事实上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

三、农村失母儿童走出教育困境的对策

根据前文所述,农村失母儿童面临的教育困境除了自身家庭环境外,还有因地区差异所普遍存在的学前教育资源局限、学校专业人才短缺等困境,因此失母儿童走出教育困境还需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联动、相互配合,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隔代教育方式,明确父辈教育责任

对于农村失母儿童来说,母亲这个角色几乎“缺位”,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祖辈便成为他们天然的“老师”,其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儿童成长的轨迹。农村祖辈一代人的文化水平低,知识和观念较为陈旧,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便是对孩子好,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在农村,孩子安分不闹,便是乡邻口中的“乖孩子”,这种典型的隔代教育观念已经给孩子的心理健康、社会化进程带来阻碍,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教育现状。一是当地学校、社区加大宣传教育,开设针对隔代教育培训班,试着将更贴近新时代的教育观念和抚养方式传输给老一辈,帮助祖辈掌握科学营养喂养方法,扬弃旧有的溺爱与纵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建立祖辈之间的互助交流小组,加强老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教育心得,共同促进孩子的生活、学习;二是父亲应该担起教育失母儿童的主要责任,积极帮助老人转变陈旧的思想,及时更新教育方法,与孩子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将长辈的权威与关爱并行,及时了解其学习、生活状况,提升孩子的生命意识,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三是改变传统婚姻家庭观念,使失母儿童能与母亲保持联系。离婚在农村被认为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所以存在不允许母子见面的情况。对于父母离异类型的失母儿童,建议母亲定期看望孩子,使孩子能在母爱的关怀下健康成长。

(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发挥校园教育优势

政府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使农村失母儿童提前接受教育。当前我国农村的学前教育长期处于教育体系的边缘,国家公共教育经费中仅有1.3%用于学前教育,并主要用于城市和县镇公办幼儿园,农村学前教育基本不属于国家财政支助范畴[20]。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主要由一些私立幼儿园承担,在较为偏远的乡村甚至没有设立幼儿园,大部分农村私立幼儿园面临着教学设备简陋、安全隐患大、师资队伍素质较低、课程设计简单随意等现象。因此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使每一个农村儿童都能在优质安全的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使其尽早接触系统性的早教知识,与城市儿童的教育起跑线减小差距。对于本研究中的农村失母儿童来说,学前教育为隔代抚养家庭的教育困境带来了一定的突破,在农忙时期为儿童提供了更安全的托付场所。

国家要增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校教育水平。对于农村失母儿童家庭来说,父母教育相对来说是残缺的,祖辈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学校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园,学生大多数的时间在此生活成长,在此期间的行为表现深受教师和同学的影响。因此,农村学校应完善教育设施,尤其建设良好稳定的师资队伍,引进不同专业人才,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帮助引导学生改正不足,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助其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弱点,往往被学校教育所忽视。然而对于农村失母儿童甚至广大留守儿童来说,心理脆弱、生性多疑、性格内向等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由于农村家长知识结构单一,学校应该积极承担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开展相关教育课程,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对于重点对象,要时刻关注,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并做好保密工作。同时,学校应该引导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生一旦发现有不寻常举动的同学,要及时向大人(老师、家长)报告,以便让教师、家长做好预防措施,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

(三)引进社会工作服务,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从沿海发达地区逐渐深入内地,地方性社会工作机构蓬勃发展,也取得一定的成效。社会工作在关注弱势群体方面一直有极大的优势,运用专业的伦理价值观念、工作技巧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目前,大多数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范围在城市,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较为缓慢,因此由地方政府引进社工机构及优秀社工人才,在村镇中心地区设立社会工作点,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对于农村失母儿童来说,社会工作者可运用个案工作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和个人行为、改善家庭关系。运用小组工作创建隔代教育家庭小组,向老人宣传教育新观念、交流教育心得等;创建失母儿童成长小组,开展丰富的小组活动,引导其树立生活学习目标、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促进多方合作,完善失母儿童社会支持网络。解决农村失母儿童教育困境,仅仅从某一方面着手是不足够的,需要其家庭改变教育方式,学校引起对失母儿童群体的重视,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建立专项资金,社会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多加关注,四位一体共同合力健全农村失母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在村建立失母儿童专项帮扶资金、建设失母儿童之家,聘请专职工作人员、配备学习、娱乐设施,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余作业辅导,以及素质拓展、运动比赛等活动,使其在经济上、生活上、情感上得到稳固的支持,从而提升农村失母儿童教育水平。

结语

本文运用社会学中的个案研究方法,调查发现贵州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失母儿童教育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双方的教育困境,不理想的学习成绩、薄弱的生命意识、厌学情绪、失范行为的发生引起广泛的关注,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共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农村失母儿童走出现实教育困境,助其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学习,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以避免农村失母儿童家庭的延续,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囿于采取个案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选择调查地点的单一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地区可能存在差异,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猜你喜欢

祖辈家庭儿童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家庭“煮”夫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调查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