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人一起读”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2019-11-04□卢洁
□卢 洁
统编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板块广受关注。该板块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阅读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笔者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两个问题:(1)大人=家长?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和“大人”一起读就是和“家长”一起读,因此以布置学生回家和家长自行阅读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2)一起读=一“齐”读?由于该板块属于语文园地,许多教师考虑到课堂时间安排和课堂内容比重,以“齐读”的方式开展教学,认为学生会读了、读完了,目标就算达成了,忽略了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那么,同为“大人”的教师在这个板块的教学中,该发挥什么作用呢?
一、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实施教师导读
“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首先应该指向教师。班级和班级之间、家庭和家庭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阅读质量和数量差异甚大。因此,教师要像灯塔一样,为学生做好示范、提供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愿意将阅读延伸至课外,并帮助学生和“大人”更好地参与到“一起读”的活动中来,照着他们在阅读路上一路前行。
(一)营造氛围,激发读的兴趣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
1.以听促趣
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识字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给学生读读故事,或者利用网络媒体,让学生听故事。故事中那曲折的情节、优美的语言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然后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等他们学会了拼音,认识了生字,就可以自己去读,自己去看,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2.以奖诱趣
使用奖励机制是诱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另一妙招。笔者采用笑脸银行的方法奖励爱看书的学生。当学生阅读完一个故事后,可以得到一个笑脸。笑脸越多,就代表银行存款越多;存款越多,就可以换购的方式获得来自教师或家长的物质奖励。这种奖励形式,促使学生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
(二)多方链接,拓展读的广度
阅读并不仅限于语文教材。教师在指导学生“和大人一起读”时,还要将教材与生活、与其他学科、与绘本课程进行链接,以拓宽阅读的广度。
1.链接生活
细看“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学习《剪窗花》时,教师让学生读一读童谣,剪一个漂亮的窗花;学习《春节童谣》后,让学生在寒假里体验打年糕、接财神、包饺子等春节习俗,收集一两则春节的传说故事,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胖乎乎的小手》后,让学生学着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链接生活,平面的文字变得立体,变得充满趣味。
2.链接学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阅读和其他学科链接在一起时,会更有仪式感,学生也会学得兴趣盎然。如学了《小兔子乖乖》《孙悟空打妖怪》后,音乐课上学生一起唱唱跳跳,编排了相关的舞蹈节目,登上了元旦文艺汇演的舞台;学了《拔萝卜》的故事后,学生和家长一起画一画接下来的故事。
3.链接绘本
绘本图文并茂,画面精美,适合小学低段学生阅读。笔者将绘本阅读课程与“和大人一起读”有机结合,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课堂上,“赏一赏封面”“读一读故事”“猜一猜情节”“画一画人物”等环节深受学生喜爱。比如《蚯蚓的日记》就是《小松鼠找花生》的补充阅读材料,《年》可以充实《春节童谣》,《猜猜我有多爱你》可以充实《胖乎乎的小手》,《大手握小手》可以充实《谁和谁好》,等等。学完《剪窗花》后,教师领着学生读了《地上地下的秘密》,学生发现原来剪纸也能讲故事。通过绘本阅读课程的补充,“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更丰富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三)立足文本,创新读的形式
“和大人一起读”的教学目标不是识字写字,也不是阅读理解。正如曹爱卫老师所言:“‘和大人一起读’的核心理念是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阅读。”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阅读形式时,不妨创造多种有趣的“一起读”的形式,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和学生一起读。
1.看图读
《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包括“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谁会飞》的插图生动形象,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因此,在阅读文字之前,笔者首先指导学生自由“读”图,让学生说说:“鸟儿怎样飞?马儿怎样跑?鱼儿怎样游?”借助观察和交流,无痕完成文本中“扇扇翅膀去又回”“四脚腾空仰天叫”“摇摇尾巴摆摆头”这三句话的朗读和正音。
2.表演读
《谁会飞》这首诗充满童趣,学生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笔者让学生通过演一演、做一做、动一动来协助阅读。比如,在学“马儿怎样跑?四脚腾空仰天叫”时,通过演一演,学生慢慢读懂了“仰天叫”就是伸长脖子向着天空嘶叫。
3.合作读
一问一答是《谁会飞》特有的语言形式。根据这样的形式,课堂中,笔者组织了多次合作朗读:师生合作读、同桌合作读,小组合作读、好朋友合作读。在读的过程中,还进行了变换节奏的朗读问答。在朗读中,学生加深了脑海中的动物形象,也深刻记忆了儿歌的形式。
4.想象读
仿照儿歌的问答形式,笔者引导学生想象其他动物如何活动,并说一说,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即时记录他们创作的儿歌,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想象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运筹帷幄的指挥官——指导亲子阅读
对于儿童而言,最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当然是在家庭中,而最能有效地指导儿童课外阅读的当然是父母。温儒敏教授曾说过:“学生读书兴趣培养不能仅靠学校,家庭也很重要。……推出‘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不仅是引发小朋友的读书兴趣,还希望把家庭阅读带动起来。”
然而,不同的家长,不同的家庭环境,阅读的质量一定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要成为运筹帷幄的阅读指挥官,站在家长的背后,指导家长开展亲子阅读。
(一)教材引路:指导读的内容
不少家长认为“阅读”就是读名著、读经典,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应以教材为例子,向家长推荐亲子阅读的书目,以此来拓展亲子阅读的内容。笔者仔细分析了一年级两册教材,依据不同内容和不同文体,翻阅了众多童书,梳理出了“和大人一起读”推荐阅读篇目,让教材成为最好的例子,让亲子阅读有本可读,有本可依。详见下表。
(二)阅读贴士:指导读的方法
家长不是专业的阅读指导老师。对此,教师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以“阅读小贴士”的方式,向“不专业”的家长传授一些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让家长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可以怎样和孩子“一起读”。
1.共读小贴士
《小兔子乖乖》《孙悟空打妖怪》等儿歌,语言活泼有趣。大部分学生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会唱了。它们也是许多家长耳熟能详的阅读内容。一起朗读,既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又是两代人不可多得的共情体验。
2.乐读小贴士
阅读是多元的、立体的、趣味的。针对很多故事,教师可以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演一演、做一做、唱一唱,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感受语言的趣味,感受亲子阅读的快乐。
3.想象小贴士
想象是一种常用的阅读策略。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在和学生读完后,一起预测、想象接下来的故事,用猜一猜的方式丰富阅读的乐趣。
这样的阅读策略指导,让不同家庭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得更均衡,也让亲子阅读的操作性更强,更专业化。
三、诚心诚意的分享者——展示阅读成果
除了指导家长开展亲子阅读,带领学生拓展阅读之外,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成果展示的分享者、展示者,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的展示,增强阅读自信,助推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利用手机App,让学生成为主播
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教学带来了便利。笔者让班里的学生注册了音频分享类App的账号,成为平台的“主播”。学生利用其中的录音功能,把自己的朗读录下来,发至班级的微信群中,展示“和大人一起读”的实况。他们互相关注,互相点赞,互相评论,也互相进步。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升了学习效果,还节省了时间。
线上阅读平台的引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浓了。根据笔者针对“和大人一起读”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学生线下阅读,线上答题、评论、写简单的读书笔记等,获得积分,亲子阅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二)借助班级环境,让墙面成为舞台
温馨和谐的环境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能使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阅读能力的提升)形成积极的互动。因此,笔者将班级的每一面墙都充分利用起来:“我爱阅读”墙上针对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和大人一起读”拓展内容进行专栏展示;“亲子阅读”墙上张贴着学生和大人一起阅读的活动照片;“我们的精彩”墙上则呈现了学生阅读之后的感悟,亲手制作的画报、手工作品等。这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经典的滋养和熏陶,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开展班级活动,让阅读结出硕果
在课内、课外阅读完成之后,笔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分享和大人一起读的快乐和心得,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收获。如利用班队课、晨间活动课等开展阅读汇报会、主题读书会、“最美的绘本”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等;教师可以请家长参与教学,让“故事妈妈”“故事爸爸”进课堂,请家长给学生讲故事;组织课外阅读交流会,大家从阅读时间、阅读环境、阅读方式、阅读感受等方面进行交流;定期开展评选“和大人一起读”的“最佳阅读之星”等活动。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成果得到充分展示,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形成了良性的阅读循环。
作为新增设的板块,“和大人一起读”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用教材教好课内阅读内容,还要肩负起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引导家长进行亲子阅读的重任。因此,教师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利用自身的文学积淀和阅读教学经验,成为学生阅读的实践者、指导者、分享者,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悦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