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策略单元 奏响“学为中心”
——以统编教材《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
2019-11-04王宇燕葛跃华
□ 王宇燕 葛跃华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重点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在阅读时使用预测这一策略,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使学生关注文章的细节,在熟练认识汉字的前提下,实现“自上而下”地读。学生根据文中的各种线索预测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的结局,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阅读过程成为积极思考、主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那么,如何学习运用阅读策略,有效提升阅读能力呢?
一、单元整合识预测
综观本单元三个文本的呈现方式,非常特别。第一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根据故事的进程,学生可以在前面的内容中找到后面情节发生的依据。因此,第一课承载的任务就是习得预测方法。第二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只呈现了一半故事,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材这样编排显然是为了让教师利用这半个故事来教会学生有依据地预测故事将会如何发展。而第三篇《不会叫的狗》则是开头和故事情节都很完整,但提供了三个故事结局。它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显然要教师利用此课教会学生有依据地预测合理的故事结局。总结一下就可发现,第一课是第二、三课学习的基础,第二、三课的学习是为学生能独立续编故事做准备(如下图)。
由此看来,每一课都只有一个核心目标。至于生字,肯定是要学的,课文肯定是要读熟的,文本讲了哪些内容等也是要了解交流的,但是这些方面的学习终究还是为核心目标的达成做准备的。它们虽然很重要,但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不能成为核心任务。
二、巧读课题明概念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预测单元,所以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教师在读课题的环节中,引导学生理解“猜测”与“提问”的区别。具体过程如下。
师:今天我们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读完课题,同学们停下来想一想。你想到了什么?
生:为什么总也倒不了呢?
生:老屋总也不倒是有人帮了它吗?
生:老屋总也倒不了,后面可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
生:这间老屋好奇怪,这个故事我想马上去看看。
生:难道是被施了魔法吗?
……
(生一边说,师一边写,然后贴在黑板上)
师:接下来,老师把你们想到的内容分成两组,(分到一半)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我发现左边的都是问号结尾的,是问题。
生:我也发现了,右边的是句号结尾的。
师:句号结尾的是什么呢?
生:看起来像是在猜想。
师:是的,这也可以说是预测,它和提问是有区别的。
既然是预测单元,而且教材指向是教“预测”,那么教师对“预测”的解读是否深刻?学生对“预测”的理解是否到位?预测和提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预测是指在掌握现有信息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对未来的事情进行测算,以预先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与结果。预测的方法与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本课的课后习题里也有提到,比如根据故事内容预测,根据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预测等,都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着力去思考的。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观察时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进行思考,对预测有初步的了解,初步建立本单元学什么、怎么学的整体概念,更好地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关注旁批学表达
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最明显的一个特点,莫过于自带旁批——“某位成熟的阅读者的思考过程给学生做示范”。通过反复解读,可以把它定义得更童趣化:某个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也许这样更能和学生的思维吻合。这七处旁批中,有的旁批是读到题目时停下来的思考,有的旁批是依据插图展开推测,有的旁批指向了生活经验,有的旁批则与文本紧密相扣。这样的安排真是妙,更妙的是它的表达方式:“猜到、可能、估计……”多么精准妥帖,充分体现了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可见,预测的基本方法已经巧妙地藏在旁批里了。所以课上,教师要大胆地进行取舍,从教学旁批着手,让学生经历发展思维的过程,完善阅读行为。教学环节如下。
师:同学们打开课文,默读课文。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发现在课文的边上有许多小字。
生:我发现边上的小字写的是一个人的心里话。
师:哈哈,你很细心!确实,这篇课文很特别,有一个作者,还藏着一个小读者。你发现的这些文字就是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写下来的。他一边读书一边在旁边做批注,这就叫旁批。拿起笔,跟老师写。(板书:旁批)
师:读一读,这篇文章一共有几处旁批?请你标一标。
生:七处。
师:看看这七处旁批,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我发现了这些旁批都是在猜测。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在第二处旁批中有一个词“应该”,我感觉他是在猜。
生:还有第三处提到的“可能”。
生:还有“估计”这个词。
师: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这些词语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小读者的猜测。原来他一直在一边读一边猜,真有趣!
师:小读者是随意猜的吗?
生:不是的,他是有依据的。
师:哦,是吗?比如这一处旁批(出示第二处旁批),你们觉得他是读到哪里停下来猜的?
生:读到第三自然段。
师: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他可能是读到第三自然段,又看了插图停下来的。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说“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他肯定是读过插图才发现的,而且他应该读到了第三自然段,然后结合插图才有这样的想法。
师:那是依据什么来猜的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因为图中的老屋看起来很慈祥,所以他才这么猜的。
生: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起来很慈祥的人一般都特别好心,会愿意帮助人。
师:你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的。很好!
师:那我们去读一读第三、四自然段。老屋答应了吗?
生:答应了。因为它说:“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
师:你看,故事内容被这个小读者猜着了,真是太有意思啦。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猜测是要有依据的。读到题目、插图可以停一停,依据文章内容可以想一想,看到预测的结果可以对一对。这可真是预测的好方法。
本课教学要围绕“我是怎么读的”“阅读过程中我想到了什么”“我是怎样获得这些阅读经验的”展开。学生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借鉴,不断丰富阅读经验,以便将其迁移运用于今后的阅读生活。通过巧妙的引导,学生概括出了预测的方法:读到哪里停一停,依据什么想一想,猜测结果对一对。其实,教学亦是如此,教师要认真思考:教到哪里停一停?学生需要阅读时?学生练习朗读时?还是学生需要合作时?只有真正走近学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才会让学习变得更加灵动,让学生变得富有灵气。
四、指向文本悟情思
统编教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融合的双线编写体例表明,教语文实际上是教做人。从这个角度出发,语文教学除了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外,还要传递正能量,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回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个童话故事,老屋想倒,但倒了三次也没成功,这个“三”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童话反复的特点。然而相关的情节与语言有很多,哪些最合适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呢?从学习“安心”入手比较妥帖,学生可以读出老屋的乐于助人和慈祥善良,感受童话反复结构带来的乐趣。课堂教学中,情感体悟和方法学习这两条线是相融的。请看以下片段。
师:什么是“安心”?
生:就是安稳。
生:也可以说是安定。
生:让人觉得有依靠。
师:谁让它们安心?
生:老屋。
师:文中反复地出现“安心”,作者想表达什么?
生:作者是想表达老屋让小动物们感到安心。这样反复出现,可能是为了说明老屋很有价值。
生:老屋能让小动物觉得那是一个温暖的家。我觉得这样反复出现这个词,是想说明老屋很会帮助人。
生:这样反复可以强调老屋的好。
师:说得真好,看来童话的反复作用还真大,能把老屋的这份善良和慈祥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好!
正如陈先云评课时所说的,小学阶段不能按照文体来教学,不要教文体知识。这篇文章是童话,而且编排在了预测单元第一课,所以教师要挖掘童话的特点,但是要润物无声,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反复的特点,走进作者营造的童话世界,进而品味和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并对作者的写作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语文教学要守正创新。在本课的教学中,不论是阅读还是表达,都要指向教策略,这样才能架构学为中心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