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的课像燕子一样飞翔
2019-11-04特级教师孙建锋
◇ 特级教师 孙建锋
开学第一天推门听课,笔者听的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
老师开门见山:“课文读过了吗? ”
“读过了! ”孩子们异口同声。
“请默读,批注,写下你的发现。”
此时无声胜有声,只见学生的笔尖在纸上跳舞。
十分钟后,老师鼓励学生:“与大家交流你的批注,分享你与众不同的‘发现’! ”
第一个响应号召的男生,自信满满地站起来道:“课文总共有20 多个名词,也有20 多个形容词。如果抽去其中的形容词,一个个名词就成为葡萄干了。”
闻听“葡萄干”一词,教室内一片爽朗的笑声。
“小燕子……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一个女生摇动着羊角辫说,“像这样,通篇课文,都在表现燕子的可能、人的不可能! ”
“哦? ”
看出同学们的茫然与疑惑,她进一步阐释:“燕子在天空中做着我们只能向往而不能完成的事情。”
“燕子不知疲倦地急速飞翔,矫健的身姿,如此迅速……”第三个同学站起来说,“我很喜欢法国诗人蓬热笔下的燕子。”
“燕子意味着什么? ”第四个同学站起来挑战老师。
老师迟疑片刻,微笑道:“我暂且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回答你的问题。能听听你的想法吗? ”
“‘小燕子……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这句话意味着速度、力度,以及伴随自由飞翔的亢奋叫声;意味着我们与它们的距离和差异。”
……
这节课,学生的分享真是语出惊人,“燕子在天空中做着我们只能向往而不能完成的事情”,正是燕子让我们懂得了飞冲的强度,让我们体会到它们的意义,也让我们体验到感性的可能,甚至在自身内部激发出同样的幻想:要能像它们一样多好啊……
有人会说,这节课没有解词析句,没有概括主要内容,没有研究写作方法……语文元素不足。我们审视一个教学环节或者一节课是否有价值,不只是要看教学是否符合了某种标准,还要看是否唤醒了学生具有差异性的观点,也许这种观点只占到1%,但如果它是具有说服力的,哪怕你看不懂,这样的课依然是优秀的课例。
思想本身的差异是很微小的,但就是那微小的部分却有可能开创未来。爱因斯坦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徘徊在识记、理解、应用的低阶思维上面,应当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愿我们的课像燕子一样飞翔在分析、评价、创建的高阶思维的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