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诗画的差异

2019-11-02王艳

赢未来 2019年6期
关键词:莱辛

摘要:拉奥孔英勇为国家牺牲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后代的许多诗人、文学家、雕刻家以此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关于拉奥孔的作品主要包括:希腊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失传的剧本《拉奥孔》、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所写的长诗《伊尼德》以及拉奥孔雕像群等。此外,莱辛通过比较拉奥孔在诗歌、雕塑、绘画等方面的不同阐释自己的美学观点第一次提出“诗画异质说”。以下,我们主要通过对《拉奥孔》的文本解读,介入他和温克尔曼的潜在对话,总结诗和画的差异。

关键词:莱辛;拉奥孔;温克尔曼;诗画之异

宋代苏轼在评论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似乎是一体的。而莱辛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他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提出“诗画异质说”,强调诗、画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莱辛的美学著作《拉奥孔》,比较希腊神话“拉奥孔”这个题材在诗画中的不同形象,探讨温克尔曼与莱辛美学观念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总结诗和画的差异性。

1 诗画中的拉奥孔形象

相信大家都听过《木马计》这个故事:古希腊特洛伊战争期间,希腊人围城十年,久攻不下,最后希腊人采取了诡计多端的俄底修斯的木马计,一举攻克了特洛伊城。其中,阿波罗的祭司拉奥孔看出了大木马是希腊人设的圈套,但特洛伊的国王充耳不闻。暗中站在希腊人一方的波塞冬唯恐事迹败漏,就派了两条大毒蛇咬死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这就是拉奥孔其人。

一般来说,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外乎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分析拉奥孔形象在诗歌、雕塑等方面的表现,看看诗、画中的拉奥孔究竟有何不同。

1.1 诗歌方面

罗马诗人维吉尔以《木马计》这个故事背景作为原型创作了长诗《伊尼德》,诗人将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在受到大蟒蛇攻击时所经历的痛苦感受描绘得异常生动,拉奥孔被蛇绞住时像一头受了伤的公牛放声号叫,拉奥孔穿戴着典祭官的衣帽,两条大蛇绕腰三道,绕颈两道,仿佛使人置身其中,能够切身感受到那种强烈的痛苦。外貌:“但他的头巾已浸透毒液和淤血”,拉奥孔穿着祭司的道袍,额头围着祭司的丝巾;动作:拉奥孔的哀号唤起特洛亚阵营中的震惊和恐惧,诗人把两条蛇描绘为惊人的长,他缠住了两个儿子,等到父亲来救他们时,他们把他也缠住了。在这里,维吉尔描绘了拉奥孔在被蛇咬后放声哀号的可怕情状。莱辛指出,拉奥孔是由于忍受不了那种剧烈的痛苦才向天空哀号的,正是由于他的哀号,读者才知道他的痛苦,使读者与拉奥孔产生亲切的情感。这里的拉奥孔是真实的、是有血有肉的,他展示了大部分人在面对痛苦的下意识行为——放声哀号。但这却毫不损害拉奥孔的英雄想象,更增添了一份真实,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1.2雕塑方面

古希腊大理石雕塑群像《拉奥孔》在艺术处理手法上避免了痛苦的哀号、身体的扭曲、以及因为蟒蛇的紧紧缠绕所造成的四肢扭曲,取而代之的是拉奥孔在面部表情只表现出一种轻微的叹息,两条蟒蛇也只是缠住了浑身赤裸的父子三人的双腿。外貌:拉奥孔及两个儿子都是裸体的;动作:蛇的缠绕使受难者的双手忙于应付,把他们的脚绑住;神态:拉奥孔节制住的焦急的叹息。在这里,拉奥孔极力想要摆脱蛇的控制,身体由于缠绕被极度扭曲,但他仍然是节制的、隐忍的。他并未抬头大声哀号,而是低头轻微哀叹,体现出拉奥孔坚强的内心和不屈的意志。

由于诗画的区别,拉奥孔形象在不同的媒介也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诗歌中的拉奥孔是真实的、鲜活的,雕像中的拉奥孔是隐忍的、节制的,但这都不妨碍拉奥孔身上所体现的英雄主义和坚强品质。

2 不同拉奥孔形象的原因

对于拉奥孔这一题材,不同的媒介展现了不同的拉奥孔形象。在诗歌中的拉奥孔是真实的、大声哀号的,而在雕像中的拉奥孔是节制的、拒绝哀号的。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不同的拉奥孔形象呢?莱辛认为,雕像本质上是一种造型艺术。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则。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必须给美让路;如果和美相容,则必须服从于美[]。这个道理运用到拉奥孔雕像,雕刻家要需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之下表现出最高原则的美。而身体苦痛的情况之下的激烈的形体扭曲是与最高度的美是不相容的,因此雕刻家必须把身体的苦痛冲淡,把哀号化为轻微的叹息,这并非是因为哀号就显示出心灵不高贵,而是因為哀号会使面孔扭曲,令人恶心[]。想象一下,拉奥孔大声哀号,他必定是张大嘴巴的。这表现在雕刻艺术上,就会成为一个大窟窿,这里就会产生最坏的效果。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不能分配给很多方面,在观赏拉奥孔群像时,人们会沉浸于雕刻家所想表现的极端痛苦之中,还是被莫名的大窟窿吸引目光?所以,雕像里的拉奥孔是隐忍的、叹息的。

而诗歌艺术不受上文所说的局限。诗人所写的主角如果赢得了读者的好感,他的高贵品质就会吸引读者,使读者倾向于美化主角的外在形象以及表现。以大家的熟知的童话故事《睡美人》为例,王子最后披荆斩棘,拯救了公主,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这里,读者似乎不关心王子是怎样和邪恶势力战斗,是劈、是斩、是杀,读者毫不在意,读者是不会从视觉的观点来考虑的,在读者的脑海里已经存在一个由自己创造的形象。同样地,维吉尔写拉奥孔放声号哭的那行诗只要听起来好听就够了,看起来是否好看就不用管了。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不是视觉的意识。其次,在激烈的痛苦中放声哀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体面的。但是,如果他已经取得了读者的好感,放声哀号又算得了什么。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总是给予较大的宽容。面对拉奥孔的放声哀号,人们不会厌恶、鄙夷。在这之前,他英勇的形象已经刻在了读者的脑子里,从他的哀号中,我们能感同身受。而诗人也只有通过他的哀号,才能把虚拟的痛苦通感官变为现实可感的东西。

3 温克尔曼和莱辛的差异

在莱辛之前,对诗与画关系的议论长期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温克尔曼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认为造型艺术和文学都是艺术的形式,不做具体的区分。在《关于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中他也有诗画一致的见解:“有一点似乎无可否认,绘画可以和诗有同样宽广的界限,因此画家可以追随诗人,正如音乐家可以追随诗人一样。”按照这种混沌的艺术观,似乎一切形式的艺术在创作的空间里都可以自然而然地互相融汇。[]莱辛是在温克尔曼的影响下写成《拉奥孔》的,其主旨在于反对温克尔曼的艺术理想应用到诗或学的领域,他反对这种错误的趣味和这些没有根据的论断,提出了“诗画异质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古希腊悲剧定义为:“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模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地遭到不幸,从而成为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正如拉奥孔雕像哀叹着,以一颗高贵的灵魂打动着世人,使人们得到情感的净化。温克尔曼认为希腊绘画雕刻杰作的优异特征一般在于无论姿势上还是表情上,它们都显出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他说:“正如大海的深处经常是静止的,不管海面上波涛多么汹涌,希腊人所造的形体在表情上也都显出在一切激情之下他们仍表现出一种伟大而沉静的心灵”[],所以,温克尔曼认为古典艺术的理想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而莱辛则更多把拉奥孔看做一个普通人,强调艺术创造的美的原则。拉奥孔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英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对人的理想上,莱辛和温克尔曼有所不同。温克尔曼倾向于认同一种高贵、隐忍、静穆的古典理想,而莱辛则更认同有些有肉、敢爱敢恨的现实主义者[]。

4 诗和画的差异性

莱辛《拉奥孔》的扉页上引用了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一句话:“它们在题材和模仿方式上都有区别”,作者正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诗与画的区别。朱光潜先生也在《西方美学史》中对诗画的区别做一个小结:1、媒介的不同,绘画是自然的符号.诗是认为的符号;2、模仿的对象不同,时间上的先后承续属于诗人的领域,而空间则属于画家的领域;3、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辩证关系,绘画孕育最丰富的的那一时刻,诗歌孕育最生动的感性形象[]。

接下来,我们就以拉奥孔为例具体分析诗画的差異。第一、媒介的不同。绘画的媒介是物体,诗歌的媒介是行为。物体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拉奥孔群像是经过雕刻家的雕刻以固态的形式得以保存的,属于自然存在的静态美。诗歌经过一个个行为的叠加来塑造人物形象。维吉尔的诗中,拉奥孔是如何拯救儿子,如何被蛇缠绕,这就是一个个行为的先后承接,属于直击人心的动态美。第二、模仿的对象不同。拉奥孔群像是在空间中并列的,它通过各种线条的塑造来表现拉奥孔被蛇缠绕的状态。诗歌的媒介是语言,它表现先后承接的行为。诗人可以凭借寥寥几语,交代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在绘画艺术中,这一点很难体现。第三、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辩证关系。拉奥孔雕像带给人们的是最直接的视觉冲击,仅凭肉眼就可以直接感受到。诗歌调动读者的各种感觉器官,运用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孕育最生动的感性形象。诗歌以语言为媒介,使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构建自己心中的独特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4.

[2]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6.

[3]张志平,希腊悲剧的无憾与和谐之美——浅析温克尔曼之“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J].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4:1.

[4]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

[5]刘剑,“古今之中”的莱辛及其《拉奥孔》[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3.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2: 300-304.

作者简介:王艳(1999.04-),女,汉族,江苏宜兴人,本科在读,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莱辛
末日神话视域下的多丽丝·莱辛苏非哲学探究:以《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为例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英美多丽丝·莱辛研究概述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
《在我的皮肤下》结构探析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在中国*
论多丽丝·莱辛早期“逃离”性格的形成